何清清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yè)學院 重慶 302247)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源所在。對自身傳統文化的漠視,甚至丟棄,將會導致整個民族失去自己的根基,乃至消亡。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創(chuàng)造了無數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瑰寶。我們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對自身優(yōu)秀傳統文化價值要有全面的認識和充分肯定,并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積極踐行。
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高校教師,以及代表國家、民族未來的大學生,都有繼承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人文通識課程,由于其課程特點,能比較容易的聯系傳統文化。人文課程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文明,樹立文化自信。而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肩負的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有責任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文化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礎。
課程思政是目前國家積極倡導的教育理念,它以“三全育人”為基本模式,要求高校實現“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即不同專業(yè)、課程的所有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以及課下生活中,發(fā)掘思政教育的契機,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內容。
要達到這個要求,就需要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各專業(yè)、課程要在課程體系內,挖掘本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思政教育功能,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思想道德,以及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中,達到知識理論學習與思政教育的統一。
課堂知識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為人文通識課程教師,要在課堂發(fā)揮好引導作用。我們的課程本身就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應用文”古已有之,歷史上有許多應用文名篇,教師而“普通話”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語言的發(fā)展,我們比其它課程更有優(yōu)勢借助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揮“立德樹人”的功能。古代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他們對當代大學生也是有教育價值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精神,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
為了更好的了解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人文通識課程結合中的問題,筆者在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中,我們意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人文通識課程要實現有效的結合,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和學校的導向作用,二是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方法的選擇,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
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當被問及“你認為制約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缺失,你認為有哪些原因?”這兩個問題時,學生給出了他們認為的答案(圖1,圖2)。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和學校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要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在校大學生的態(tài)度。人文素養(yǎng)是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只具備專業(yè)技能而沒有人文素養(yǎng)的大學生,在思想和見解,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可能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影響他們的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傳統文化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塑造民族精神和形象,增強民族自信和凝聚力,建設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全社會范圍內都在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活動。作為與學生進行直接接觸,直接參與學生教學的學校,更有責任做好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
圖1 你認為制約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圖2 當前傳統文化教育缺失,你認為有哪些原因?
在課程設置上,本地區(qū)的高職院校中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還是少數,有些高職院校將人文通識課開設為選修課。而“應用文寫作”和“普通話”這兩門課程,因其實用性較強,符合高職院校對課程的要求,因此被保留下來,作為公共基礎課。在課時分配上,“大學語文”課程開展較好的高職院校,一學期的課時量保持在在32 學時以上。而“應用文寫作”課程一學期的課時量保持在32 學時左右?!捌胀ㄔ挕闭n程雖然和考證掛鉤,但課時安排同樣不盡如人意,多的達到18 學時,少的只是在考前安排了四次培訓課。
課時壓縮,是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文通識課程都遭遇過的。這導致的不良后果是:“應用文寫作”僅僅只能完成規(guī)定文種的教學任務,單純訓練學生的寫作技能,學生在課堂中感受不到文化趣味。而對于“普通話”課程來說,不僅本應該起到的訓練和糾正學生語音的基本目的較難達到,而且課堂內容枯燥乏味。這些都無助于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社會和學校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社會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其吸引力,引導大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學校要給予人文通識課程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加強對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從而起到使大學生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
要將傳統文化融入人文通識課程中,首先要了解現在的高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在之前的圖1 和圖2的數據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在高職學生中存在一個不良傾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文化不符合當前社會需要,和現代社會嚴重脫節(jié),因此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
但同時向學生提出了另外兩個問題:“你覺得有必要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或選修課嗎?”“在人文通識課程中是否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加入人文和傳統文化內容?”
學生對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結果基本一致(圖3),絕大多數高職學生愿意接受傳統文化的學習,認為可以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同時也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
圖3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方面,高職學生有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意愿,但由于他們自身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因此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有畏難思想;另一方面也表明傳統文化知識想要在當代大學生中引起重視和興趣,其工作還是相當艱巨的,要與現代社會生活有效結合,形式多樣。
人文通識課程要達到融入傳統文化,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進行德育的目的,課程教師作為第一責任人,首先要思考解決的是如何深挖教材和教學內容,將文化道德內涵深度融合。最終目的是想達到課程內容“好聽”,立德樹人“真行”。
對于本校開設的“應用文寫作”課程,經過本團隊教師的探討以及教學實踐,總結出了兩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首先,在介紹文種時,老師把關于文種的歷史文化知識嵌入應用文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尋應用文文種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讓學生在學習寫作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感受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傳承,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其次,在眾多的古代經典作品中選取適合課程內容的作品融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古代經典應用文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除了課堂教學中介紹、引用文化經典外,本課題組根據本校學生的基礎情況,還布置了課外閱讀文章,并將課外閱讀情況納入了期末考核,督促學生學習。同時,還依托學生社團,結合節(jié)慶和時事,開展寫作競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對于“普通話與演講”課程,本課題組成員同樣要結合課程內容,精選國學中能夠帶給學生樂感,并有利于學生德行修養(yǎng)及世界觀、人生觀樹立的經典。本課題組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實現課程和經典兩者的結合。本課題組采取的措施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實行翻轉課堂、趣味課堂、信息化教學。經課題組成員實踐探索,翻轉課堂模式能夠節(jié)約課時,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本課題組利用“學習通”“騰訊課堂”等教學平臺,把融入傳統文化后優(yōu)化的課件、圖文資料、視頻等教學材料上傳至平臺,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習、訓練,拓展了課堂教學。二是誦讀國學經典、開展主題活動。本課題組結合傳統節(jié)慶,通過開展詩詞大會、經典誦讀比賽等多種多樣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品味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內涵,深入開展素質教育。
在人文通識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是一個需要精挑細選,做好緊密結合的工作過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教師要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教師想要在人文通識課程中更好的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首先自己要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傳統文化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習得。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下多下功夫,不斷積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上課的時候信手拈來、應用自如。
(2)對于教材的選擇和編寫。目前使用的應用文和普通話教材缺乏傳統文化的內容。在今后的教材修訂過程中,希望將教學研究的成果體現在教材中,將傳統文化內容穿插到教材中去,增加教材的可讀性。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設經典文化氛圍。在校園內多舉辦校園讀書活動,以及“經典誦讀”活動。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如改編短劇、歌舞等,呈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學習并喜愛上傳統文化,不斷夯實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