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藝術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和聲樂教育的深入普及,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等小“歌手”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家長們也愿意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使孩子的天賦、興趣不被淹沒。兒童時期的嗓音訓練方式,與成人有相同之處,也有特殊的地方,其內容和過程都應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點,切忌搬用成人嗓音訓練方法。兒童嗓音一般比較稚嫩、清脆,音色區(qū)別不明顯。但是進入變聲期后,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了。
變聲期一般指青春期前的青少年大概在13-16 歲期間發(fā)生的嗓音變化,最早可在9-10歲出現(xiàn)征兆,時間短的大概在半年內可以變聲結束,時間長的可達一年。因為喉部的快速發(fā)育、聲帶周圍肌肉的增長、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聲音嘶啞、音域變窄、又悶又沙,還時常局部充血,容易疲勞,甚至偶爾“失聲”。音色、音域的變化和區(qū)分是男、女生變聲期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那么,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如果正在進行聲樂學習的話,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如果在變聲期出現(xiàn)很嚴重的沙啞、無法控制聲音,甚至連說話都受到影響(以男生居多),出現(xiàn)類似“公鴨嗓”現(xiàn)象的話,以我個人聲樂教學經(jīng)驗來看,建議學生暫時停止發(fā)聲訓練,以練習氣息、學習樂理知識,訓練音準、豐富聲樂作品等藝術綜合素質的學習為主。等變聲期平穩(wěn)過渡后,根據(jù)變聲后的聲音條件來繼續(xù)規(guī)劃聲樂學習道路。變聲期前,男生的音色和女生差別不大,變聲期后卻有著天壤之別,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兒童時期進行的聲樂訓練完全“無用”。相反,如果在變聲期前經(jīng)歷過兒童聲樂科學發(fā)聲訓練的孩子,氣息更穩(wěn)定,對聲音控制、共鳴位置的認知更深刻、更清晰,從而更有利于在變聲后恢復訓練,迅速找到狀態(tài)。接下來,就詳細論述在變聲期階段,有很多一部分音色比較穩(wěn)定,變化不是特別明顯的學生應該注意的問題。尤其在面對備戰(zhàn)音樂附中藝考的聲樂考生時,應該如何應對?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變聲期內聲音變化不是特別明顯的,這部分人女孩子居多。兒童和少年時期如果接受過正確的發(fā)聲基礎訓練,且無用嗓過度的情況下,變聲期后這他們將會迅速找到狀態(tài),大多很容易進入“頭腔”,形成比較優(yōu)質的“混聲”。那么,在整個變聲期進行正常的聲樂訓練,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輕聲練習,養(yǎng)成“頭聲”意識。理想的歌聲應體現(xiàn)在具有自然純凈的音質、音色,相對寬廣的音域,控制自如的音量,以及持久歌唱的能力等。青少年的歌唱訓練也應遵循其生理、心理特點。在變聲階段,應該盡量自然流暢、不緊不壓、不矯揉造作、不模仿成人的聲音。很多孩子喜歡用胸腔發(fā)聲,喉部用力以追求音量,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青少年受年齡的限制,身體尚未發(fā)育成熟,氣息控制力不強,聲帶運動范圍大,久而久之,不利于變聲后的音質,妨礙了聲音正確的發(fā)展。只有經(jīng)過輕聲進入頭腔的練習階段,使孩子的聲帶及其他器官充分調整好以后,才能逐步加強,獲得更好的歌唱技巧。輕聲訓練的好處有:聲帶運動范圍小、振動幅度不大、不會造成聲帶損傷、肥厚、充血。在教學方法上不要用“比一比誰的聲音更大”、“誰的歌聲更洪亮”等來誤導學生,也不要在學生剛剛會用一點“頭聲”時就急于增加音量。變聲期的青少年應有意識選用適合輕聲演唱的曲目。
第二,加強氣息的控制和呼吸訓練。聲樂表演是一項很注重基本功訓練的課程,一周不練,自己知道;一個月不練,老師知道。對于學生來說,尤其是備戰(zhàn)藝考的聲樂生,如果變聲期時間較長,缺乏練習,那結果肯定是成績不佳。所以針對變聲期不能用嗓過度這個問題,訓練氣息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說:“呼吸是聲音的生命力”,“歌唱就是呼吸”。氣息是歌唱發(fā)聲的原動力,是基礎。氣息直接影響歌者的音準、音質、演唱技巧、速度、力度、連音、跳音等等,甚至連作品要表達的喜怒哀樂情緒等,也都與呼吸運用有著密切關系。兒童時期孩子們的呼吸大多都是胸式呼吸,這種呼吸在歌唱中會出現(xiàn)聳肩、提氣的吸氣。發(fā)出的聲音緊、“喊叫”,因此,這不是理想的呼吸方式。中外對此都是否定的。正確的呼吸方式應該是“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具體描述為:吸氣時橫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時兩肋向周圍擴張??諝庥杀强谖?,使胸腔擴大,自然挺胸。變聲期的學生可用無聲練習和有聲(輕聲)練習穿插訓練,以達到鍛煉呼吸能力、控制氣息的目的。
第三,咬字與共鳴位置統(tǒng)一性的訓練。之所以把咬字與共鳴放在一起論述,是因為“拋開咬字的共鳴是無效的”。共鳴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歌唱的共鳴主要指腔體的共鳴。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共鳴音箱”。變聲期的青少年聲帶、喉頭都是比較嬌嫩且不穩(wěn)定的器官,如果持久、劇烈的僅靠氣息沖擊,強化發(fā)聲器官功能的話,勢必造成疲勞、充血,所以,共鳴腔體的運用非常重要。在發(fā)聲練習中,根據(jù)不同咬字、不同發(fā)音,結合身體發(fā)聲器官和各個共鳴腔體之間協(xié)調運作,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訓練。尤其在變聲期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多變,就更需要有經(jīng)驗的老師與學生一起努力實踐。需要著重說明的是,不同的語言語種在發(fā)音和共鳴上也有所不同。以中國文字為例,中文講究咬字清晰、字正腔圓,強調字頭和“行腔走韻”,最后還要歸韻。比如我國民族唱法,把韻母的音韻歸納為:“發(fā)花轍”、“梭波轍”、“一七轍”、“江陽轍”等共13個轍韻。如果最后歸韻錯了,收音就會很難聽。所以在青少年變聲期間的聲樂訓練中也要不斷摸索和練習。語言是歌唱的載體,一切歌唱技法都要圍繞著語言來訓練和運用。
第四,關于生活中的嗓音保健和歌唱時的注意事項。人們在生活中的用嗓程度比學習歌唱時用嗓要多,因此,生活中用嗓的習慣和對嗓音的保護十分重要。注意以下幾點:切忌大喊大叫,大喊大叫容易造成嗓音勞損;不要短間隔內吃過冷和過熱的食物,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不要一次性飲用大量冷飲、冰水。盡量避免吸煙、喝酒,減少刺激,要有良好的生活制度,鍛煉身體,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要有充足的睡眠。在演唱和聲樂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次性練習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建議練習20 分鐘,休息十分鐘,再練習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訓練和演唱后切忌馬上喝過涼的飲品,以免造成“失聲”。另外,隨著現(xiàn)在舞臺表演“低齡化”,明星“低齡化”,很多孩子和家長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總覺得自己的孩子經(jīng)過幾次課程的學習就可以成為“明星”上臺表演了,作為聲樂輔導老師,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和家長,誤把別人的天賦當方法。
綜上所述,輕聲練習,養(yǎng)成“頭聲”意識、加強氣息的控制和呼吸訓練、咬字與共鳴位置統(tǒng)一性的訓練、以及日常生活中對嗓音的保護,這幾點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變聲期的孩子聲帶運動如果失衡、氣息的運動如果失衡、咬字共鳴如果失衡,都會給嗓音造成損害。所以要重視嗓音的科學訓練,主要“以氣帶聲”,打好基礎,不要過早拓展音域、音量、歌曲難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在變聲期前的優(yōu)秀童聲小歌手,因為有了一定的成績,有時為了暫時的演出效果,獲得掌聲喝彩,滿足自己或者家長的虛榮心,而不顧自身嗓音的疲勞,頻繁演出、訓練,有時候舟車勞頓,甚至臨近變聲期了也不重視,疏于保護。這樣對孩子來說都“災難性”的,對一個唱歌的好苗子來說是“毀滅性”的做法。變聲期是青少年身體迅速發(fā)育成長的必然生理變化過程,既要重視、謹慎,也不要恐慌、不要急躁,而是要心態(tài)平和的面對,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在學生盡力的配合下,共同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