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欣 李霞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它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戲劇,在世界戲劇舞臺占有重要地位,而江蘇戲曲在中國戲曲舞臺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中國戲曲乃至世界戲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劇種、唱腔還是作家、作品,江蘇戲曲都值得全面梳理、不斷記錄和深入研究。
江蘇地大物博,歷來文化興盛,是中國的文化大省。這里流傳著極其豐富的劇種,共有14 個劇種類別,分別是:昆劇、蘇劇、錫劇、海門山歌劇、丹劇、高淳陽腔目連戲、高淳高腔、揚劇、淮劇、淮海戲、通劇、海州童子戲、柳琴戲、江蘇梆子戲。其中部分劇種已消亡,目前仍在廣泛傳唱、留存較好的劇種有昆劇、蘇劇、錫劇、丹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9個。
江蘇省以長江為界,從地理空間上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片區(qū),這三個片區(qū)審美習俗、文化樣態(tài)、飲食方言都有著巨大差異。就方言看,蘇南片屬于吳儂軟語區(qū),屬江南風格;蘇中屬江淮方言區(qū),其中又分為江淮方言一區(qū)及二區(qū),屬南北交融的風格;蘇北屬北方方言區(qū),屬于北方風格。
吳語區(qū)包括蘇州、無錫、常州等17個行政縣、市。這個區(qū)域劇種有昆曲、蘇劇、錫劇、海門山歌劇、丹劇、滑稽戲、高淳腔目連戲、高淳高腔8 個劇種,其中高淳腔目連戲、高淳高腔已失傳。
江淮方言區(qū)可分為江淮方言一區(qū),包含南京、鎮(zhèn)江、揚州、鹽城、淮陰等22 個行政縣、市,劇種有揚劇、淮劇、淮海戲、海州童子戲;江淮方言二區(qū),包括南通、如皋等17個行政縣、市,劇種有南通童子戲。
北方方言區(qū)包含連云港、徐州等8 個行政縣、市,劇種有柳琴戲、梆子戲及失傳的丁丁腔。
這些劇種大多歷史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楚國建立。楚文化信巫尚禮,信鬼好祠,巫風盛行,而祠必歌舞,對此《詩經(jīng)·陳風》《楚辭·九歌》以及《漢書·禮儀志·大儺》等都有記述。巫儺文化在江蘇揚州、南通等地延續(xù)下來,這里的香火戲、童子戲都具有濃厚的儀式性和宗教色彩。在連云港市將軍崖還留有古代巫舞的石刻畫,該市錦屏山桃花澗出士漢畫像石中,亦有漢代儺舞中方相氏面具的形象。今海州童子戲、南通僮子戲,以及揚劇、淮劇中的香火戲,都有古儺發(fā)展的歷史遺蹤。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鑿,使得揚州、淮安成為“天下之盛”的城市,催生了百戲、參軍戲、代面、踏搖娘等散樂、小戲的產(chǎn)生于發(fā)展,唐代薛能《女姬》詩:“此曰楊花初似雪,女兒管弦弄參軍”??梢?,參軍戲有管弦樂器伴奏,有角色分工(參軍、蒼鶻),有故事內(nèi)容,有歌舞表演,這就是中國戲曲的雛形。除此之外,有著600 多年歷史的“百戲之祖”昆曲在江蘇昆山地區(qū)形成。漢唐百戲、大曲在江蘇地域的盛行,宋南戲的興盛元雜劇的重心南移以及江南文化環(huán)境的滋養(yǎng),為昆曲的形成墊底了歷史文化基礎。明代著名曲家魏良輔所著的《南詞引正》第五條中記載:“腔有數(shù)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昆山、海鹽、余姚、杭州、弋陽?!ɡド綖檎暋?,昆山腔是宋元南戲傳到昆山地區(qū)后,與昆山當?shù)胤斤L土人情及民間曲調(diào)相結(jié)合形成的聲腔。這種具有昆山地方特色的“昆腔”,經(jīng)過昆山戲曲家顧堅的改革,逐漸廣為流傳,后經(jīng)過魏良鋪吸收南北之長,改為“拍捱冷板、調(diào)用水磨”的水磨調(diào),不斷成熟。乾隆四年,昆山梁辰魚用魏良輔等改革的水磨調(diào),編制一部《浣紗記》將明代以來傳奇劇作樣式與昆腔結(jié)合,用四十五出的篇幅生動敘述了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歷史故事,昆曲主宰劇壇的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昆曲形成后稱為雅部,花部等地方戲在明末已陸續(xù)產(chǎn)生,并與雅部形成抗衡?!稉P州畫舫錄》中記載:“句容有以梆子腔來者,安慶有以二簧腔來者,弋陽腔有以高腔來者,湖廣有以羅羅腔來者,始行之城四鄉(xiāng),繼或于月入城,謂之‘趕火班’?!崩デ弧⒏咔?、梆子腔、皮黃腔這幾大聲腔集聚揚州,乾隆年間南巡此地,為了加強對戲劇創(chuàng)作的控制,曾命巡鹽御史伊皊阿在揚州設局修改戲劇,歷時四年,這四年揚州成為了戲曲集中地,雅部昆曲,花部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diào)、安慶花部徽調(diào)以及揚州本地亂彈(草臺戲),都云集于此。對當?shù)氐牡胤綉虻男纬?、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揚劇、淮劇、淮海等劇種無不受到皮黃腔、昆腔的影響,甚至很多唱腔、劇目都移植于京、昆。
戲曲聲腔是劇種形成的必要基礎,在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中,聲腔音樂從來都是它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吸引乃是征服觀眾的主要是手段。中國戲曲有皮黃腔、梆子腔、高腔、昆腔、說唱腔、歌舞腔及少數(shù)民族聲腔七個聲腔系統(tǒng)。按此聲腔分類法,可將江蘇現(xiàn)存戲曲聲腔分為四大聲腔系統(tǒng):即昆腔系、梆子腔系、說唱腔系、民間歌舞腔系。這些聲腔可以存在一個劇種中,也可以存在于多個劇種中。
3.2 人類感染曼氏裂頭蚴病的途徑主要有2種,即裂頭蚴或原尾蚴經(jīng)皮膚或黏膜侵入或誤食裂頭蚴或原尾蚴。具體方式可歸納為3種,其中局部敷貼生蛙肉、蛙皮為主要感染方式,約占患者半數(shù)以上;其次為生食或半生食蛙、魚、蝦、蛇、雞、豬肉等和誤食感染的劍水蚤[5]。
昆山腔又稱昆腔,產(chǎn)生于江蘇昆山一帶,于明代洪武五年已聞名于時。萬歷年間,昆腔進入北京、湖南,流變?yōu)楸崩?、湘昆;清初,又流傳到四川、貴陽、廣州之地,流變而成川昆、金華昆、溫州昆,并融入當?shù)氐胤綉蛑?,豐富地方戲唱腔。在江蘇,昆山腔系劇種為單聲腔劇種昆曲,主要流布在江蘇南京、蘇州、昆山一帶。昆山腔的構(gòu)曲規(guī)格、行腔咬字十分成熟,因此江蘇各地方戲如揚劇、淮劇、淮海戲不斷吸納昆山腔以完善自身聲腔系統(tǒng)。
江蘇徐州與山東日照、棗莊交界,梆子腔即由此產(chǎn)生,由山東梆子入蘇后形成。約乾隆、嘉慶年間河南梆子經(jīng)山東傳入,與當?shù)匦熘菡Z言結(jié)合,形成徐州梆子。所唱劇本也多移植山東梆子戲。江蘇境內(nèi)梆子主要流行在徐州豐縣、沛縣等地,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梆子等。如今,徐州梆子唱腔已與河南豫劇融合。
說唱腔系所含調(diào)系豐富,又可分蘇北拉魂腔;蘇中明清俗曲聲腔、啷當調(diào);蘇南灘簧調(diào)這四小類。
1、拉魂腔,流行于魯南、蘇北、豫東和皖北等地區(qū)的民間說唱,該腔在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地域環(huán)境下流變出不同的聲腔風格,在傳播過程中又分為東、北、中、南、西五路,其區(qū)域大致為:東路:山東的臨沂、蒼山、郯城和江蘇的海州、新沂、淮安等地;北路:山東的濟寧、滕縣、鄒縣、微山和嶧縣等地;中路:江蘇的徐州、銅山、邳縣、睢寧、泗洪、宿遷等地;南路:安徽的淮北、宿縣、靈璧、泗縣、蚌埠、五河、鳳陽、明光、滁州等地。
2、明清俗曲腔系。明清俗曲源于宋代小唱、元代散曲,又稱小曲、俚曲、時調(diào),主要呈現(xiàn)為地方說唱音樂中,如揚州清曲、海州五大宮調(diào)等。明清俗曲聲腔音樂體制為曲牌體,曲牌含量豐富如【梳妝臺】【哭小郎】【鮮花調(diào)】等。該聲腔曲調(diào)、曲詞通俗文雅,變體眾多,揚劇即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擁有200支曲牌的地方聲腔系統(tǒng)。
3、啷當調(diào),源于盲女擊鼓彈唱盲詞的一種簡單樸實的說唱音樂形式。啷當調(diào)唱腔簡單、質(zhì)樸、朗朗上口,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口傳心授的民間傳承外還逐漸發(fā)展成家班傳習。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便出現(xiàn)了各路名家,清朝時期道光年間(1782 年-1850 年),啷當調(diào)便成為了當時廣泛流傳的地方戲,他不僅出現(xiàn)在戲院、茶樓,當?shù)厝宿r(nóng)耕時也會邊勞動邊唱上一曲啷當,1958 年“啷當”發(fā)展為戲曲,如丹劇。
4、灘簧調(diào)腔系。流行于蘇、浙、滬吳語地域的一種說唱調(diào),起源較早,明清文獻中早有記載。徐珂編《清稗類鈔》載:“灘簧者,此彈唱為營業(yè)之一種也。集同業(yè)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凈、丑腳色。惟不加化裝,素衣,圍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戲文。惟另編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間以諧謔。浙間最多,有蘇灘、滬灘、杭灘、寧波灘之別。”這是清朝蘇南地區(qū)灘簧的表演形式,后在此基礎上形成地方戲,如蘇灘發(fā)展為蘇劇,常州灘簧發(fā)展為錫劇。
古儺在江蘇里下河地區(qū)稱為“香火”,南通、連云港等地叫“童子”,徐州又稱為“端公”?!稉P州畫舫錄》:“儺在平時,謂之香火?!笨厦扇恕讹L月夢》第十五回中也有記載:“有四五個端公,揚城俗名香火”。揚州香火戲中有歌詞唱到“鑼隨鼓隸‘鄉(xiāng)人儺’,驅(qū)邪逐疫一爐香”得知香火戲早期多是在驅(qū)魔酬神的儀式表演中進行,香火戲【大開口】曲牌唱腔還保留于揚劇中。儺戲還可分為儺舞形式的儺戲,唱書形式的儺戲等,這些都是南通童子戲、連云港童子戲形成的基礎。
聲腔與劇種不可分割,相輔相成,劇種是聲腔的藝術載體,聲腔是劇種的呈現(xiàn)基礎。上述四大聲腔中有單聲腔劇種,即劇種僅使用單聲腔的,如昆曲、柳琴、梆子、南通童子戲等;也有多聲腔劇種,即劇種含有多個聲腔系統(tǒng)的,如揚劇、錫劇、淮劇等。
戲曲藝術的核心是劇本的創(chuàng)作,有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才能有唱腔的構(gòu)建與表演的設計。因此劇作家的創(chuàng)作很重要,幸運的是,江蘇歷來是孕育劇作家的搖籃,也是劇作家創(chuàng)作取材的重陣。元代雜劇中心雖說在北方,但北方雜劇家的取材確多來自江南,比如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尚仲賢《漢高祖濯足氣英布》,等等。明代,雜劇、傳奇江蘇籍數(shù)不勝數(shù),如張鳳翼(蘇州人)、王玉峰(松江人,舊屬江蘇,今屬上海)、吳炳(宜興人)、王衡(太倉人)、徐復祚(常熟人)、沈自征(吳江人)等。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35 年出版的《明清戲曲史》一書,對明清劇作家做了統(tǒng)計和研究,列出明清戲曲作家234 人。其中江蘇籍作家105 人,占44.9%,并在書中寫到“若論籍貫,以吳人為多,浙江次之……可知二代作者,實以江南為盛”。雖然這一統(tǒng)計還不夠全面,但可見明清時期江蘇戲曲作家的繁盛情況。
歷史上,江蘇有近20 個劇種活躍在本省的戲劇舞臺,如京劇、越劇、呂劇、錫劇、揚劇、梆子、柳琴、淮劇、淮海戲、童子戲、昆劇、丁丁腔、滑稽戲、丹劇、蘇劇等等。遺憾的是,其中有部分已經(jīng)失傳或接近失傳。目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活躍于江蘇的劇種有昆劇、錫劇、揚劇、淮劇、梆子、柳琴、淮海戲、丹劇、蘇劇、京劇、越劇這11個劇種。
一般而言中國戲曲有七大聲腔系統(tǒng),分別是昆腔系、梆子腔系、皮黃腔系、高腔系、說唱腔及少數(shù)民族腔系。江蘇劇種就占有其中四個,昆腔發(fā)源于江蘇昆山地區(qū),后傳播至全國,對戲曲聲腔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江蘇也是說唱腔系重陣,明清俗曲蘊含眾多曲牌為地方戲曲聲腔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音樂素材,有力的推動了地方說唱腔系劇種的形成。
江蘇戲曲,有文人雅集昆曲,有民間草臺班子花鼓、香火,也有雅俗共賞的錫劇、揚劇,因此,江蘇戲曲的受眾從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到百姓村夫各個階層。昆曲形成的早期就為文人雅集的“曲集”清唱,唱詞多為文人、藝人加工,屬于陽春白雪。另外,江蘇經(jīng)濟發(fā)達,富商大賈相對較多,也是早期戲曲的主要受眾階層,這些達官貴人會在家中養(yǎng)家班,這也是戲曲史上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05 年出版的《明清家樂研究》中,對江蘇的明清家樂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與研究,書中記載明清家樂班共有412 個,其中江蘇有187 個,占全國所有家班總數(shù)的45%。與此同時,在田間村口、街道巷口還有一支民間小戲在不斷發(fā)展,比如香火戲、花鼓戲、儺戲。這樣看,江蘇戲曲能夠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層次的多層面受眾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江蘇戲曲除了大量劇作家值得關注外,演員流派的創(chuàng)新性也值得挖掘與研究。戲曲流派是中國戲曲發(fā)展中的獨特現(xiàn)象,它在人物、角色、觀眾,歷史、現(xiàn)實、未來多重維度關系層面中孕育,不斷推動劇種的發(fā)展??梢哉f中國地方戲曲史即是流派發(fā)展史,或者說中國地方戲曲如果沒有流派的產(chǎn)生,它將會停滯不前,而各劇種中流派的產(chǎn)生也是劇種發(fā)展、成熟的標志。江蘇地方戲流派豐富,比如揚劇就有高派、華派、金派,淮劇有筱派、馬派、何派、陳派,錫劇有姚派、劉派、王派等十多個流派。這些流派都體現(xiàn)了演員在劇作家、曲作家基礎上的重構(gòu)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表演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及時記錄當代江蘇戲曲,對其進行梳理與研究就顯得十分有意義。一來可以古今對比,探索江蘇戲曲傳承的總體脈絡;二來可以豐富江蘇區(qū)域文化特色研究成果,為江蘇戲曲的豐富和發(fā)展提供材料;最后,為弘揚地域特色文化,開拓戲曲當代發(fā)展路徑提供文獻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