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為研究對象,指明了當下高等教育當中二者的不足之處,剖析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教學實踐,研究了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政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學生管理;結合策略
目前,大學教育的普及率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部規(guī)定的大學必修課程之一,其上課率已經達到全覆蓋,但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上卻不盡人意。高校對學生的管理也并未充分體現(xiàn)學生關懷,因此,本文先對目前高校管理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現(xiàn)狀進行探尋。
1???? 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的現(xiàn)狀
1.1? 思政灌輸式講授引發(fā)強烈逆反情緒
高校的思政教育課的授課模式仍然以面授為主,形式比較呆板,基本是課本知識的強制性灌輸,導致不少學生對這種強加灌輸模式產生反感。背后的原因,首先要從事教師自身談起。教師對思政教育的原則理解不透,學生沒有強烈的學習欲望,無法形成認同感。其次是課堂模式,思政教育本應是感化、熏陶的育人課,在現(xiàn)實教學中卻演變成了“背書”課,學生在應試壓力之下,對課程內容本身的好感度降低,因此聽課的逆反心理嚴重。最后是學生的課堂低參與度。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未必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不易形成“課堂主體”意識,因此,教師只顧自己的“傳導”、而忽視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是造成目前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2? 機械化學生管理缺乏人文心理關懷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從現(xiàn)狀來看,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總體上以制定學生守則、校規(guī)校紀為主,這些“條款”具有強制性約束力,學生一旦觸犯或違反,就要面臨來自學校的各種懲罰措施。這種管理模式,從一定角度看來,能提升學生管理的效率,形成紀律嚴明的校園管理氛圍。但也正是由于紀律的過于死板,導致其太缺乏人文關懷意識,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和需求。法律尚有道德作為參考,校規(guī)也不應是過于絕對化的。而沒有照顧學生的心理預期、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受阻。表面看上去學生認真遵守,實則面臨很多困難,內心并不愿服從。總之,機械化的學生管理模式,造成當高校對大下學生的管理缺少情感體恤。
2???? 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關聯(lián)
2.1? 思政教育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思政教育,是一個統(tǒng)稱,泛指對學生的思想、理論等方面進行教育。此外,還包括黨團組織教育。高校是實施德育和才育的重要場所,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專業(yè)院校。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學生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高等學校,是一個集教育、科研、人力資源儲備、校企對接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場所,對學生的管理不僅僅限于學習的管理、課堂的管理,而更多的表現(xiàn)為對學生現(xiàn)階段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管理。學生未來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在此之前,應要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認識自己的國家、如何認識我國社會,只有對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目標有了明確的認識,才能更加合理的組安排學業(yè)生活、織學生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
2.2? 學生管理水平展現(xiàn)思政教育成效
學生的思想素質水準如何、學業(yè)水平高低以及職業(yè)規(guī)劃選擇等方面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表現(xiàn)之一。高校學生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職專業(yè)職業(yè)選擇,高校思政教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青春與才智獻給國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崗位上去,因此,不少大學生愿意參加“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光榮的事業(yè)。也有學生自愿注冊成為志愿者,主動為社會上需要幫扶之人施以援手。這就說明,大學生的職業(yè)選擇也體現(xiàn)著大學思政教育的滲透。簡言之,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學生管理是一個有機體,它們相互滲透、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要想真正將學生教育培成為黨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就要把學生平常的管理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學生管理的具體途徑
3.1? 改進思政教育課堂,培養(yǎng)學生文化認同
要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率,就要探究更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讓思政老師的講授更隨和、更有利于學生去接受,減輕學生的理解難度和反抗意識。思政教育目前之所以引起很多學生的反感,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無法真正體會教師口中所言之物,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論背后的現(xiàn)實淵源。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也要同時進行中華文化教育。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底蘊很深厚,正是在這些優(yōu)秀文化的孕育之下,中國人才得以擁有今天的精神面貌。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社會從貧窮落后的“兩半”社會一步一步往前跨越,今天,我們進入了發(fā)展的新階段,中國也變得更有底氣。事實證明,只有在歷史當中尋找明鑒、在根源當中尋求力量,才能真正對我國的政治體系、對科學的指導思想形成認同感。這樣,學生的目標才會遠大、選擇方向才會正確,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
3.2? 拓寬思政教育路徑,創(chuàng)建師生共管機制
思想熏陶和日常管理,能夠同時發(fā)揮促進學生的學習學業(yè)和思想成長的作用。要拓寬思政教育的渠道,將學生納入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體系當中來,形成師生齊參與、共同進步的思政教育體系。作為成年個體,大學生有一定的主觀意識和自我判斷能力[],因此,高校應特別重視學生的管理主體地位,要鼓勵大學生樹立課堂學習、校外實踐的主人翁意識,堅持把“提升自我思想水平和實踐能力”作為大學進修的宗旨。結合社會實踐經驗,進行自我提升。此外,學生管理要堅持以服務學生為目標、體恤學生所需為原則,凸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基因。
3.3? 注重課外實踐教育,深化學生思想認知
思政教育應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如果僅僅將其停留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之內,便有“紙上談兵”之嫌,脫離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科學原則。因此,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鍛煉平臺,激勵學生用實踐行動踐行思想理論的號召,拓展大學思政教育課堂,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課本里的知識。在實踐當中,學生才能體會民情、認清國情,才能對我國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更好的理解??傊?,只有到實踐當中去鍛煉一番,才能深化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為學生管理打下更堅實的思想根基。
4???? 結語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高校實行人才管理的思想根基。因此,大學教育不能將而二者對立起來,而是要充分將思政教育與人才管理結合起來,發(fā)揮思政教育立德樹人和學生管理的紀律規(guī)范效果,從而為我國21世紀的發(fā)展建設培養(yǎng)更加合格的后備軍。
參考文獻
[1]?? 王德鵬.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整合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20(0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