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韓萬中
化學學科的重要價值在于人們可以根據(jù)化學反應原理控制和利用化學反應,通過化工技術和手段獲取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質。主要反應物的轉化率大小是化工生產(chǎn)的一種目標追求,是衡量化工生產(chǎn)效率的重要評價指標。高中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課程結構表明,轉化率是建立在限度和速率基礎上的高級概念,具有真實的客觀存在和應用,具有特定的認識角度、認識路徑、推理判斷,有利于學生構建認知模型和經(jīng)驗圖示,有利于促進知識的結構化、功能化,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發(fā)展價值。
在高三復習化學反應原理模塊中發(fā)現(xiàn),轉化率的考查多以化工生產(chǎn)的真實原理和過程為背景,利用文字、曲線、表格等形式,考查學生獲取、整合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但涉及轉化率(或產(chǎn)率)-溫度問題,因其多變量、多反應、多方向表征,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得分率普遍較低。因此,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搭建思維支架,幫助學生剖析轉化率的變化規(guī)律,破解異常,回歸到基本的反應原理上,培養(yǎng)學生的“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yǎng),進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抽象模型。
人教版教材正文中有關轉化率的敘述出現(xiàn)了2次。其中《必修2》指出“化學反應的限度決定了反應物在該條件下的最大轉化率”,說明了平衡轉化率可以表示一定溫度下某反應的限度;“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人們希望促進有利的化學反應(提高反應物的轉化率即原料的利用率,加快反應速率等)……”,說明了轉化率是可以調控的,可以使反應朝著符合人們預期的方向進行,體現(xiàn)條件控制的魅力。
《選修4》指出“K值越大,說明平衡體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即該反應進行得越完全,反應物轉化率越大”。在這里必須指出來,這個說法是有條件的,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從課本給出的例題進行拓展和推理:
起始濃度/mol·L-1ab0 0
變化濃度/mol·L-1xxxx
平衡濃度/mol·L-1a-xb-xxx
從上述計算過程可以看出:對于某一特定反應,根據(jù)一定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計算該條件下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還需要起始態(tài)的反應物濃度,且轉化率隨反應物濃度的不同而改變。至此,教師可以再搭建逆向思維平臺:對于某反應,其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越大,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越大嗎?學生會領悟到溫度不變時,反應物起始濃度不同,轉化率不同,但平衡常數(shù)相等,即在一定溫度下,化學平衡常數(shù)是一個定值,但認為平衡轉化率也是一個定值就是錯誤的?;瘜W平衡常數(shù)與反應平衡轉化率雖然均可表示化學反應的限度,但二者并非嚴格意義的正相關,平衡常數(shù)只是溫度函數(shù),平衡轉化率可受投料配比、溫度、壓強等多種因素影響。
【例1】(2019·全國卷Ⅱ·28節(jié)選)近年來,隨著聚酯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氯氣的需求量和氯化氫的產(chǎn)出量也隨之迅速增長。因此,將氯化氫轉化為氯氣的技術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卮鹣铝袉栴}:
圖1
可知反應平衡常數(shù)K(300℃)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K(400℃)。設HCl初始濃度為c0,根據(jù)進料濃度比c(HCl)∶c(O2)=1∶1的數(shù)據(jù)計算K(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計算式)。按化學計量比進料可以保持反應物高轉化率,同時降低產(chǎn)物分離的能耗。進料濃度比c(HCl)∶c(O2)過低、過高的不利影響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三條曲線均為平衡轉化率-溫度的單調減函數(shù),說明升高溫度,平衡轉化率降低,即反應物減少,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根據(jù)勒夏特列原理ΔH<0,所以K(300℃)大于K(400℃)。對于兩種反應物參加的反應,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加一種反應物的濃度可提高另一種反應物的轉化率。本例題中降低進料濃度比c(HCl)∶c(O2),HCl的平衡轉化率增大,因此曲線Ⅰ、Ⅱ、Ⅲ對應的進料c(HCl)∶c(O2)分別是1∶1、4∶1、7∶1。結合圖1相關數(shù)據(jù),列出三段式求解即可。
對于放熱反應,升高反應溫度,平衡向著逆反應方向移動,故而反應物的轉化率下降,正如例1中的轉化率-溫度曲線趨勢;相反,對于吸熱反應,升高反應溫度,平衡向著正反應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上升,學生對分析這一類問題的思維模型建立較好。此處的轉化率指的是平衡轉化率,由于很多反應到達平衡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實際生產(chǎn)中往往使用的是建立平衡過程中的某時段的轉化率,而非極限狀態(tài)的平衡轉化率,這一點在復習和??紩r是很多學生忽視的,也是教師評講試題時學生普遍存在認知障礙的地方。
圖2 不同溫度下NO的轉化率
【答案】<
【解析】判斷反應熱時,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在曲線增函數(shù)部分,由升高溫度轉化率增大得出正反應吸熱的結論;在減函數(shù)部分,由升高溫度轉化率減小得出正反應放熱的結論。學生都知道沒有那一個反應既是放熱反應又是吸熱反應的,所以認知發(fā)生沖突。至此,教師可帶領他們審讀題干,咬文嚼字,尋找題眼,這時很多學生會發(fā)現(xiàn)“相同時間”這個關鍵詞。“相同時間”里有什么秘密呢?在坐標系中,x軸是溫度,y軸是NO轉化率,曲線前半段由于溫度較低,反應速率小,在“相同時間”內反應尚未達到平衡狀態(tài),因此,升高反應溫度,速率增大,NO轉化率呈上升型變化,注意這個轉化率不是對應溫度下的平衡轉化率,而是某時段的轉化率;曲線后半段,則因溫度較高,反應速率較大,在“相同時間”內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甚至還余有發(fā)生平衡移動的時間,NO的轉化率是對應溫度下的平衡轉化率,下一步怎樣判斷反應熱,其思維方式與例1類似。
由于人教版《選修4》通本沒有提及平衡前某時段的轉化率一詞,因而學生一遇到轉化率就“默認”為是平衡轉化率,給分析轉化率-溫度相關問題帶來困惑和糾結。本題的分析和解答了學生平衡轉化率與轉化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要善于識別區(qū)分。
對于例2圖中各點,如果保持反應溫度不變,延長反應時間至達到平衡,其平衡轉化率情況如圖3中的虛線所示。
圖3 虛線表示平衡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關系
觀察圖3,若虛線表示相同條件下平衡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關系,那么例2中相同溫度下實線與虛線的差別就是反應時間。延長反應時間能夠提高NO轉化率,但很多化學反應達到化學平衡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在實際的生產(chǎn)中,工程師并不單純地追求平衡轉化率,而是統(tǒng)籌考慮限度和反應速率,以期得到單位時間的最大產(chǎn)量。比如像ΔH<0的化學反應,溫度對其平衡轉化率與速率的影響不一致,怎樣在恒壓、相同投料、催化相同時間的前提下,通過控制溫度變量測定轉化率,從而確定最佳溫度,正是例2實驗研究的實際意義所在。
催化劑是現(xiàn)代化學中關鍵而神奇的物質之一。例2中的化學反應也使用了催化劑,學生在觀察分析例2中曲線時,對催化劑與轉化率間的關系理解存在誤區(qū)。一部分學生認為,因為催化劑同倍率改變正、逆反應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動,所以不能改變轉化率。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化學反應從開始到平衡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間,使用催化劑縮短到達平衡的時間,單位時間內轉化反應物的物質的量(或物質的量濃度)是增大的,所以使用催化劑可以增大轉化率。這兩類同學說的都有正確的方面。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的原因是改變了反應路徑,不改變反應方向和限度,所以不改變平衡轉化率,此類同學分析中沒有強調平衡轉化率。但在建立平衡過程中使用催化劑則能提高相同反應時間段的轉化率,這里的轉化率不是平衡轉化率,此類同學分析中的轉化率應當是非平衡時的轉化率。
化工生產(chǎn)追求生產(chǎn)效率,往往更加側重以催化劑為主導的速率,并且催化劑的活性受溫度影響很大,因此生產(chǎn)中的選擇的實際轉化率可能不是該溫度下的平衡轉化率。平衡轉化率與實際轉化率的差距,就是理想狀態(tài)與反應實際操作水平的差距,二者產(chǎn)值越大,說明操作水平越低,增產(chǎn)潛力越大。
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構可逆反應在平衡建立過程中的轉化率變化的思維模型,深化理解優(yōu)化反應條件的意義增強了工業(yè)生產(chǎn)的時間及效率觀念,學生能夠理解化學反應條件優(yōu)化的意義,真正區(qū)分平衡轉化率和轉化率這兩個概念。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特別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且富有價值的問題情景,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要“將核心概念與情景、活動和問題解決融為一體”。基于此,近幾年高考真題、模擬試題中情景式題目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化工實際的新概念或陌生術語,常給學生審題過程中引起困惑,如平衡產(chǎn)率與平衡轉化率有何區(qū)別,同時,由于化工原理非常復雜,常存在平行反應、連串反應等,造成轉化率與產(chǎn)率的不一致,轉化率高但產(chǎn)率不一定高,這類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要求更高。
【例3】(2017·全國卷Ⅱ·27改編)丁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由丁烷催化脫氫制備,回答下列問題:
圖4 產(chǎn)率與溫度關系圖
丁烯產(chǎn)率在590℃之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0℃之后,丁烯產(chǎn)率快速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90℃之前,升高溫度,使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丁烯產(chǎn)量增多;或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單位時間產(chǎn)生丁烯更多
590℃之后,丁烯裂解生成短碳鏈烴類的速率加快,使副產(chǎn)物增多
【解析】本題可謂例2的姊妹篇。例2中的化學反應為放熱反應,轉化率-溫度曲線呈現(xiàn)先升后降趨勢,其中平衡轉化率-溫度曲線為下降型;本題中的丁烷催化脫氫是一個正反應吸熱的反應,如果討論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則轉化率及平衡轉化率均隨溫度的變化呈上升型。然而,本題圖象給出的則是產(chǎn)率-溫度曲線,很多學生會想產(chǎn)率與轉化率能畫等號嗎?
本題中,丁烯產(chǎn)率在590℃之前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從平衡的角度出發(fā),反應吸熱,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因此產(chǎn)率升高,與平衡轉化率增大基本一致;從速率的角度出發(fā),升高溫度化學反應速率加快,單位時間內生成的丁烯增多,產(chǎn)率增大,與轉化率基本一致。590℃之后,丁烯產(chǎn)率快速降低,用平衡移動無法解釋,結合圖象信息和題干文字敘述可以發(fā)現(xiàn)丁烯高溫裂解生成短碳鏈烴是產(chǎn)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升高溫度使催化劑活性降低,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
【例4】(2019·江蘇卷·20節(jié)選)CO2催化加氫合成二甲醚是一種CO2轉化方法,其過程中主要發(fā)生下列反應:
圖5 CO2平衡轉化率和平衡時CH3OCH3的選擇性隨溫度的變化
(1)溫度高于300℃,CO2平衡轉化率隨溫度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220℃時,在催化劑作用下CO2與H2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CH3OCH3的選擇性為48%(圖中A點)。不改變反應時間和溫度,一定能提高CH3OCH3選擇性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應Ⅰ的ΔH>0,反應Ⅱ的ΔH<0,溫度升高使CO2轉化為CO的平衡轉化率上升,使CO2轉化為CH3OCH3的平衡轉化率下降,且上升幅度超過下降幅度
(2)增大壓強,使用對反應Ⅱ催化活性更高的催化劑
總之,平衡轉化率常定量表示化學反應的限度,但受催化劑的活性溫度、副反應發(fā)生等因素限制,工業(yè)設計時并不無限延長反應時間來追求平衡轉化率,而以催化劑"提速"和保證高選擇性為雙重前提的非平衡態(tài)的轉化率更有實際意義,這是分析實際生產(chǎn)中的相關轉化率問題的基本認知模型。核心素養(yǎng)是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借助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逐步培育起來的,相信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教學,讓枯燥的概念與生動的化工實際融合,問題引領、任務驅動,類似轉化率等理論性問題會在學生的積極體驗、遷移、推理、建模和應用中得到有效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