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
摘要:近些年,法治中國進程不斷加快,并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育首位,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诖?,本文就德育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談自己的思考,以求提高德育的實效。
關鍵詞:德育? 資源? 有效利用
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于2016年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體現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本課程具有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征,涉及內容廣泛,聯系生活緊密,時空跨度大。為了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提高德育實效,需要加強德育課程資源利用,彌補教材內容的局限。德育課程資源包括教材、教師、學生、校內外、網絡等資源。有效地利用多種多樣的德育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達到德潤心靈、守護成長的 目的。
一、合理使用教材,拓展德育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材依據課程標準由專家組織編寫,思想立意高,價值導向強,內容選材精當,呈現方式活潑,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學的依據。但是由于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存在著差異,在使用教材時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德育課教學時需要盡可能地挖掘教材內容,需要向社會、生活、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方面以及學科本身拓展。例如在“健康、安全的生活”(低年級)有關健康內容教學時,要注重城鄉(xiāng)差別,農村孩子們的衛(wèi)生保健意識和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相對薄弱,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尤為明顯,要著力加強衛(wèi)生健康知識教育,積極參與預防疾病的活動,將課堂教學與校內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監(jiān)督相結合;在“我的健康成長”(中年級)內容教學時,要注重加強防范自然災害的有關知識教育,著重加強預防溺水、交通安全的教育,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使其成人、成才,減少意外事故的發(fā)生。要注意收集當時當地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較突出的事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補充教材內容的不足。
我校利用省級綠色學校品牌,利用市地方教材《資源與環(huán)境垃圾分類篇》、學校自編的《環(huán)境教育讀本》有效補充環(huán)境教育內容,當前尤其注重垃圾分類工作的指導、督促,狠抓落實;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強化環(huán)境教育,在德育等課程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方面,具有現實針對性、實效性。
要結合教材內容,有機滲透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地方法規(guī),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
二、挖掘教師潛力,開展針對教育
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是課程的主導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有待開發(fā)的巨大課程資源,要充分挖掘教師潛力,調動教師的能動性。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地區(qū)和學生實際情況,積極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和條件;注重與科任教師和學生交流談話,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注重表揚激勵學生,有開展針對性的指導;積極參與學生活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在活動中加強指導,注重發(fā)現問題,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向著德育課程目標前進。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利用身邊的德育素材,注重收集整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德育資源融入課堂教學;設計生活中的小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人和事,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我們的社區(qū)生活”內容教學中,教師要收集本地區(qū)(省、市、區(qū))的歷史、環(huán)境、人物、交通、公共設施、民俗等材料展開教學,我校就利用《銅韻》地方讀本供學生課外閱讀,了解銅文化等地方文化,讓學生感受古銅都的歷史底蘊。讀本淺顯易懂,貼近生活,讀后能增強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三、關注學生活動,開展互動交流
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這一點往往被忽視,是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思想單純,知識水平低。但是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知識結構等是實施德育教學重要的素材,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重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為共識。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對象、學習的途徑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學習結果更注重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行為與習慣、情感與態(tài)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發(fā)展。
小學德育課程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等,將有關內容滲透到教學之中。小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為六小時,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家中,周末、節(jié)假日的活動豐富多彩。教師有意識地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收集學生的一些音像資料,就學生的生活場景、游戲活動、節(jié)日文化等開展互動交流,這些互動是經常的、平等的、自由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沒有約束地暢所欲言,在交流互動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收效往往出人意料。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文體活動等內容融入課堂,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分享,辨析是與非,對與錯,產生心靈的相互碰撞,進而達成精神的提升和人格的熏陶。
四、開發(fā)校內外資源,拓展課程內容
截至2018年,全國普通小學有32.01萬所。由于全國學校眾多,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各校發(fā)展狀況存在差異,城市和農村差別更為明顯,學校的各種教學設施配備、環(huán)境建設、文化氛圍、教育理念等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在德育課程教學時要重視并加以充分利用。
教學時,除了要發(fā)揮校內環(huán)境(樓宇、宣傳櫥窗、室外場地、音體美等各功能室)、圖書閱覽室等基本資源外,還要結合少先隊活動、主題班隊會、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鄉(xiāng)村少年宮、文體活動、地方及校本課程,不斷豐富和拓展德育課程的內容。
我校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學校拓展校外少先隊工作的策略研究》省級少先隊課題就校外少先隊陣地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利用橋南鄉(xiāng)村少年宮,開設各類興趣班,由社會專門人才授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利用“銅陵好人”紀念館、軍營、烈士陵園等場地,開展紅領巾思想教育活動;借助于博物館、科技館、氣象站等陣地,組織開展紅領巾文化活動;利用圖書館、游樂場、公園廣場、社區(qū)等場地,實現校內外資源的分類整合。積極推進社區(qū)少先隊工作陣地建設,落實少先隊員寒暑假社區(qū)報到工作,利用社區(qū)資源廣泛開展環(huán)境保護、自護教育、心理關愛、扶危助困等活動,讓少先隊員們在勞動和體驗中接受教育。
五、利用網絡資源,增強視聽效果
網絡資源豐富多彩,教師要注意收集并有效利用動畫、音視頻等網絡素材充實德育內容,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人物形象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通過故事講述,評一評、議一議,得到理解與消化;通過“小貼士”“知識窗”“相關鏈接”等資料性欄目,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參考、范例和借鑒,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知識性,豐富了教材內容,寓教于樂。
道德與法治課程吸收了德育課程改革成果,充分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人類文明成果,推動了我國法治文明建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德育教學時只有加強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才能使學生樂學、愛學,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基本文明素養(yǎng)的 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康長遠.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德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師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