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英
摘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應注重閱讀教學的全面性和實效性,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珍視個性閱讀體驗,尊重多元理解,拓展閱讀空間,使學生喜愛閱讀、善于閱讀和享受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加強閱讀指導,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與交流機會,使他們喜愛閱讀、善于閱讀和享受閱讀。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思考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上什么樣的閱讀課
在教學實踐中,我喜歡運用三種方式上閱讀課,即讀物推薦、交流賞析和主題閱讀。
(1)推薦讀物,調(diào)動興趣。推薦讀物,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愿望,調(diào)動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目錄設疑、巧用書評、片段欣賞等,同時借助多媒體圖像、聲音,吸引學生注意,帶領他們欣賞影視作品的相關片段;也可利用作者介紹、目錄、讀者評價、圖書封面封底或文內(nèi)插圖等來吸引學生,讓他們愿意走進書籍。
(2)加強交流,引導思考。閱讀的主體是學生,不能以教師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認識,注重閱讀過程中的交流互動。教師應該做學生的討論對象和顧問參謀,注重把有學習價值的“點”梳理出來,結合實際創(chuàng)設話題,發(fā)起學生討論和思考。比如:《孔子游春》一文中有多處神態(tài)描寫,我先讓學生自讀并談談感受,再帶領他們找出文中神態(tài)描寫的詞句,比如言志時子路表現(xiàn)出的“急性子”、顏回表現(xiàn)出的“溫文爾雅”,孔子聽了弟子言志后“微微的點頭”“贊許的目光”,等等。還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文本,指導他們抓住重點章節(jié)、重要段落反復閱讀品鑒,感受主人公或作者的心境,產(chǎn)生情感共鳴,經(jīng)過揣測、比較、感悟,學習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和精準的表達。
(3)設置主題,提高效果?!爸黝}閱讀”旨在讓閱讀活動中心明確,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主題應以教材為基礎,對課外所需要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拓展,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探討,使他們的感情、素養(yǎng)、知識等得到提升。以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可以設置“傳統(tǒng)文化”“鄉(xiāng)土人情”“歷史人物”等主題,在“傳統(tǒng)文化”主題閱讀中,教學《 春聯(lián)》時選取民俗對聯(lián)、特色對聯(lián),指導學生閱讀、賞析,如: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合等;在“歷史人物”主題閱讀中,教學《三顧茅廬》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三國演義》,了解諸葛亮和劉備所處的時代,課堂上圍繞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分析人物性格,由人物性格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nèi)涵,用更開闊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和文化。
二、怎么樣上閱讀課
在閱讀教學中,我不斷進行探索和實踐,主要有以下三點感悟:
(1)借助豐富形式,激發(fā)閱讀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先要讓學生喜愛閱讀、善于閱讀、享受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提問、猜想、思考等形式,引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如指導閱讀經(jīng)典繪本《誰丟了尾巴》時,讓學生一邊讀圖畫一邊讀文字,想象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講到小猴子看到一條又細又短的尾巴時,讓學生想一想小蜥蜴沒了尾巴會怎么樣。讀到?jīng)]有文字的插圖時,讓學生想一想背后又隱藏了什么文字……學生帶著猜想進行閱讀,就會充滿期待、思索和探究,進而在閱讀中弄懂繪本、積累語言、學會表達。
(2)注重閱讀效果,培養(yǎng)閱讀能力。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難免會缺乏耐心,因此,為保持閱讀興趣,每次都要及時檢查閱讀效果。如:你最喜歡故事里的哪些人物?為什么?讀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而且每天還要制訂閱讀計劃和目標。他們明確了目標,就能更積極、主動地閱讀。通過閱讀,他們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zhì)教育,感受文字的優(yōu)雅、美麗,積累豐富的語言。
(3)拓展閱讀空間,傳授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的提升,光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注重啟發(fā)、激勵和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啟發(fā)他們運用已學的一些方法和經(jīng)驗展開閱讀,給他們充足的交流時間和表達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三、如何上好閱讀課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源自教師的教學素質(zhì)。作為教師,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自身素養(yǎng)。學生是否喜歡閱讀跟教師的引導關系很大,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豐富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引導學生在優(yōu)美的文學作品中獲得文化的浸潤與陶冶,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愛上閱讀。
(2)深入研究文本。教師對文本的熟悉程度,決定了學生在閱讀上的成效。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币虼?,教師一方面要認同文本所表達的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預測,對文本進行還原、解讀,然后重新建構,將閱讀體驗與學生分享,把閱讀感受傳達給他們,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欲望和閱讀期待,鼓勵自主閱讀。
(3)突出學生主體。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教學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徹底改變教師唱“獨角戲”、提供標準答案的傳統(tǒng)模式,讓學生在一個輕松、舒適的環(huán)境中展開閱讀討論,讓他們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激勵引導學生,尊重個性發(fā)展,注重主體性的發(fā)揮。
總之,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智力、積累知識、掌握語言、提高寫作能力、拓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累三十年的經(jīng)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足見閱讀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習慣,重視他們的個性化閱讀,尊重他們的理解和認識,從而養(yǎng)成喜愛閱讀、善于閱讀和享受閱讀的 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