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
摘要:閱讀課堂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但目前閱讀課堂對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抽象”“形式單一”“內(nèi)容膚淺”等問題,課堂對話效率并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開展閱讀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jù)問題尋找有針對性的策略,通過設置對話問題、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尊重學生差異以及融入文本情感等途徑開展課堂對話。下面,筆者就以上途徑的實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有效對話? 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 高效
“對話教學”并不是傳統(tǒng)的“老師問、學生答”這種一般意義上的問答式教學,而是一種彼此平等、相互傾聽、敞開內(nèi)心的交流方式。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要想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形成良好的對話關系,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個性化地走進文本,巧妙運用多種途徑促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滿足學生更深層次的對話需求,以此實現(xiàn)高效率的課堂對話。
一、合理設置問題,確定對話目標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提出“你對本篇文章有什么樣的感想”“你從文章中讀懂了什么道理”這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太過于抽象,學生往往會因為找不到閱讀目標而感到迷茫,回答的內(nèi)容也千篇一律,導致課堂對話僅局限于形式化討論,這樣不僅不能控制好對話的范圍,反而限制了學生對文章的思考。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文本話題,設置好閱讀的主問題,進而確定對話的目標,讓學生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展開交流。以閱讀《釣魚》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本篇文章時,可以設置這樣的主問題:“誰在釣魚?什么時候釣魚?釣到魚了嗎?釣到一條什么樣的魚?釣魚之后發(fā)生了什么?”在展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逐漸拋出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索,例如:“你有過釣魚的經(jīng)歷嗎?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釣到這樣的大魚,你的心情會怎樣?”“假如你是作者,當你面對放或不放這樣的道德抉擇時,你會怎么做?”“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發(fā)生各種事情,此時你會怎么做?”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喚起他們的經(jīng)歷和想象,使學生得到啟發(fā)。在對話當中,學生逐漸找到了答案,認為:“這條魚是在捕撈開放之前釣到的,嚴格來說它是禁止捕撈的?!苯處焼枺骸澳歉赣H讓‘我把魚放回湖里這一做法對不對呢?”學生回答:“父親讓‘我把魚放回湖里,就是在教育‘我每時每刻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要遵守規(guī)則,堅定地抵制各種誘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循序漸進地設置閱讀問題,不僅可以涵蓋全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圍繞全文展開多層次的思考,這樣學生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對話的目標,以激發(fā)自身的想象,并從中獲得 啟發(fā)。
二、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加強對話深度
在以往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形式是一問一答,這樣的課堂對話流于表面,達不到溝通與合作的目的。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主旨為學生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搭建一個積極主動、暢所欲言的對話平臺,使學生沉浸在積極對話的狀態(tài)當中,身臨其境,與文本進行親密的接觸,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使對話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以《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并加入采訪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對話。在對話情境中,教師扮演主持人,主要負責采訪由學生扮演的諸葛亮、周瑜、曹操等文中角色。例如,主持人采訪“諸葛亮”:“周瑜讓您在十天之內(nèi)造好十萬支箭,這是不是故意為難您?”“諸葛亮”回答:“周瑜要求我在十天內(nèi)完成造箭任務,這顯然是一個陰謀,我早已看透他意欲加害我的居心?!敝鞒秩藛枺骸凹热荒乐荑さ年幹\,為什么還要立下軍令狀?”“諸葛亮”答:“如果我不同意,周瑜還會用其他方式找我的麻煩,為了維護我在聯(lián)盟中的地位以及顧全大局,我不得不答應,因為周瑜提出的這個要求對聯(lián)合抗曹有益處,而且我有把握完成造箭任務。”主持人問:“您借箭為什么要在第三天?而且為何要在這一天的第四更呢?”“諸葛亮”答:“我觀天象,第三天會起霧,這樣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而且曹操性格多疑,大霧漫天的情況下他不敢輕易出兵。”設置這樣的對話情境,能夠讓學生對角色有更深入的把握,促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體會作者的意圖和文本的意境,從而開展心靈之間的對話,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
三、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平等對話
在以往的課堂對話中,教師往往把課堂發(fā)言的機會留給成績優(yōu)異、善于表達的學生,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得不到平等的對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課堂教學應以平等的方式進行,要把每一位學生視為課堂對話的中心,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民主、自由的對話平臺。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平等互助式教學方式,把自己當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及協(xié)助者,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展現(xiàn)其能力與才華,提升課堂對話的有效性。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該篇文章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故事,作者利用小女孩悲慘的童年來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為了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情感碰撞,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與文中小女孩的童年做對比。由于每位學生的生活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與自己對話,或者與同桌或老師對話,或者與文中的小女孩對話,這樣既維護了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的自尊心,又減少了對他們的束縛,創(chuàng)設了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文章情感的渲染下,學生們交流得相當熱烈,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生活講述給別人聽,言辭真情流露,每一位學生都成了對話的主角。
四、融入文本情感,發(fā)表獨特見解
在閱讀課堂教學對話中,若學生未能真正融入文章情感當中,則學生的表達就顯得瑣碎,他們會一味地追求與教材參考里相一致的答案,課堂對話的有效性就會因此而降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對同一篇文章或同一個問題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甚至有的學生的見解是相互對立的,教師應趁機抓住學生見解上的不同,設置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大膽思考與發(fā)言,以體現(xiàn)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獨特性,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
例如,以閱讀《馬》一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通過賞析文中人工馴養(yǎng)之馬與天然野馬的對比語句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從多個角度發(fā)表個人見解。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做人工馴養(yǎng)之馬還是天然野馬?請陳述你的理由。”有的學生回答:“我愿成為一匹馴養(yǎng)之馬,做一個勇猛、強健的保衛(wèi)戰(zhàn)士,舍己從人,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甚至舍棄自己的生命?!币灿械膶W生回答:“我愿成為一匹野馬,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屈服于人類的操縱?!睘榱俗寣W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人工馴養(yǎng)之馬或天然野馬進行對話。例如,人工馴養(yǎng)之馬是人類養(yǎng)育、訓練、驅使而成的奴隸,它會覺得自己的馬性受到了侮辱,喪失了自由,這時教師引導學生站在人工馴養(yǎng)的角度上思考,學生會認為:“人工馴養(yǎng)的馬具有克制、驅從、迎合等特性,它一出生就受到人類的照料,被人喂養(yǎng),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覓食,從本質上來講,服從成了馬的天性?!蓖ㄟ^融入文本情感中進行對話,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深刻體會到作者對人工馴養(yǎng)的馬的同情以及對天然野馬自由自在的由衷贊美。由此,學生的對話質量得到明顯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課堂對話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對話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讓學生的對話形式更多樣、對話內(nèi)容更豐富、對話目標更明確,以此提升對話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梅.文本細讀,演繹閱讀課堂的精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9(31).
[2]劉文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對話的方法研究[J].新智慧,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