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憶凡
楊漢果先生是使四川鋼琴藝術發(fā)展與壯大的領軍人。關于先生的鋼琴教學理念,現(xiàn)任川音鋼琴系主任王雁教授在《鋼琴藝術》2005年第1期中給了我們非常清晰的闡述與總結(jié)。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教授在《追憶尊敬的楊漢果先生》一文中,更以其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及獨特的觀察分析,對先生的具體教學實踐和理論,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與精辟的概論。
我作為楊漢果先生的“開門”大弟子,與先生有著近十年的深厚感情和師生情誼。在我的成長道路上,恩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影響了我的一生。在緬懷追思之際,我希望用自己的拙筆,盡可能地描述出恩師作為一名老師、一位父親和一個普通人的形象。沒有洋洋萬言,沒有華麗辭藻,只有追隨恩師珍貴瞬間的不滅回憶。
1971年的冬天,學琴不到半年的我,由啟蒙老師劉毅昭和父親帶著第一次拜見了先生。先生生活簡樸,琴房、臥室合二為一,地板上堆滿了琴譜。一副沉重的啞鈴躺在鋼琴邊上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后來我才得知那是先生每天鍛煉身體的必備。在之后的學習歲月里,先生一直告誡我,健康的體魄是鋼琴家的重要本錢。
先生一般不發(fā)火,總是耐心地輔導我,可有一次卻是例外。先生家中養(yǎng)了一只小灰貓,那天上課,他似乎說了很多,我什么也沒聽進去。只是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那小貓,等先生說完,我迫不及待地破口而出:“小貓好乖?!毕壬笈溃骸拔艺f了半天,你回答我‘小貓好乖’,打回去從頭練‘599’?!弊阅且院螅疑险n再也不敢走神了。
1972年成都市舉行文藝匯演,先生為了讓我更好地參加演出,特地為我將少兒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改編為鋼琴獨奏曲。他教我如何理解和表現(xiàn)人聲和琴聲的差異、哪里是對其他樂器的模仿、什么是變奏曲式;針對我的演奏特點,設計了一大段快速跑動的段落,同時非常詳細地講解了從樂曲構(gòu)思到寫作手法等細節(jié)。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堂課,這首作品也成了我早期學習階段的保留曲目,每次表演都很受歡迎。后來,先生以“成剛”為名發(fā)表了這首作品。
在追隨先生近十年的日子里,他從未收過我一分學費,每堂課他毫無保留地指出并糾正我演奏中所存在的問題。先生對鋼琴演奏的理解和訓導有著獨到的體會和判斷,非常善于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學生們無論其演奏水平高低,總是能在先生的教誨之下,在短期內(nèi)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他常對我提及他的兩位極其重要的老師,馬思蓀先生和周廣仁先生,并回憶在上海和北京的學習經(jīng)歷。先生能博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于己,是他苦于鉆研、勤于思考的必然結(jié)果。
1972至1975年,我被迫中斷鋼琴學習四次,時間長達一年半之久。但先生從未放棄我,總把要學的曲目預留給我,并提醒練習的注意事項。當條件允許時,又馬上捎信要我上課,要求我絕對不能停止練琴。沒有恩師這番“執(zhí)拗”,我無法想象我的今天會是怎樣。
恩師屬于音樂舞臺。盡管在很長的時間里無法登臺演出,但他從未放棄鋼琴,更沒有放棄夢想。從20世紀80年代起,恩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仍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舞臺上,他渴望追回那逝去的歲月。每每想到恩師與交響樂隊合作演奏,與師母一起進行室內(nèi)樂演奏,我便感到無比快樂和欣慰。我想象著,在音樂的時空里,恩師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他如此沉醉,享受那屬于自己的寶貴時光。我唯一親耳聽到恩師在舞臺上的演奏,大約是在1973年,恩師用手風琴伴奏男聲小合唱?,F(xiàn)在想來,命運捉弄,啼笑皆非,從未聽到恩師的鋼琴演奏,成為我人生一大憾事。
恩師把他的夢想和希望都寄托在后輩學生們的身上。他在教學的天空中擺脫桎梏,自由翱翔。恩師的辛勤耕耘終得回報,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里,他培養(yǎng)出無數(shù)杰出的優(yōu)秀青年鋼琴家,桃李滿天下。他奠定了四川省鋼琴演奏與教育在中國鋼琴藝術史的地位,同時也為四川省鋼琴演奏與教育贏得廣泛的認可與贊譽。
1978年,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四川音樂學院。剛?cè)雽W,恩師便為我制定了一個詳細并涉獵廣泛的學習計劃。第二學期剛開學,恩師便推薦我參加“文革”后中國第一次“肖邦比賽”上海賽區(qū)的選拔,我當初并未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我生活歷程的重要時刻。比賽在12月舉行,而決定參賽已經(jīng)是9月了。時間非常緊迫,在不足三個月的時間里,我需要學習近一百分鐘時長的肖邦曲目。而肖邦的音樂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陌生與空白的。不光是我自己,很多老師都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墒嵌鲙煵贿@么認為,他告訴我,首先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學習這么多的曲目,本身就是一個成功,上臺對任何音樂家都極其重要,機會難得,不可錯失。就這樣,我被恩師推到了臺前,我也第一次聽到了顧圣嬰和傅聰?shù)拿帧T谀嵌伟購U待興的日子里,恩師已經(jīng)看到了中國鋼琴的未來。恩師的話,激勵著我去勇敢攀登音樂的圣殿。
我充滿感恩,是恩師充分挖掘了我的潛能,把我從一個渾然懵懂的無知少年培養(yǎng)成為一個為祖國爭光的有用之人。背后支撐著這一切的又是整個川音的前輩和鋼琴系的老師們,沒有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任務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曲目方面,恩師以其淵博的學識,揚我長避我短,選擇了一套非常適合我特點的曲目。在演奏方面,他循循善誘,一點一滴地教我如何用手臂、手腕,怎樣做好連奏,如何理解及運用rubato,以及對踏板的應用。恩師花費的心血,常人根本無法想象。有機會、有時間便給我上課。而我每天十小時以上地練琴,斷不敢讓恩師失望。在去上海的火車上,恩師便已斷言我們必將取得成功。
比賽結(jié)束后,文化部(現(xiàn)文化和旅游部)希望我留在上海音樂學院,做進一步的準備和學習。同時為了使我能更快適應在上海的學習,文化部希望恩師也能留在上海。恩師偉大、無私的精神令我難以忘懷。那一年,恩師的兒子(楊成剛,現(xiàn)任川音鋼琴系副主任)剛滿10歲,從學習和生活各方面都需要父親的關愛;同時,其他眾多學生也在等待恩師的指導。家庭生活的擔子也不能全壓在師母傳成英老師身上。但是,1979年的元旦剛過,恩師便帶著我又去了上海,他不放心,他選擇陪伴我。
對于恩師的這個決定,我無法表達我的感受,對此,再豐富的語言也是蒼白無力。我不禁自問:父親疼我愛我,學習鋼琴便是他的主意,數(shù)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帶我上課,但他會放棄工作、割舍一切來上海陪我嗎?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恩師和我又到了上海!
從1979年到上海起,我開始同時跟隨李名強先生學習,他在我的成長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位恩師都非常尊重彼此,上課時都認真地聽取各自的意見和建議。恩師鼓勵我多聽從李先生對音樂的處理和安排。他對我說:“李先生有著豐富的國際比賽經(jīng)驗和演奏經(jīng)驗,這正是我們的不足。”恩師在上海一直待到5月,在我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他扮演著嚴師慈父的角色。恩師對我的指導重點放在了對肖邦音樂作品風格與背景的理解上,他要求我多用大腦彈琴,多想、多聽。在音樂演奏與風格處理問題上,兩位恩師的見解幾乎完全一致。
1980年那個圣誕夜,波蘭國家廣播電視委員會向全波蘭贈送的圣誕禮物便是我演奏的肖邦《b小調(diào)諧謔曲》(作品20)。在這首樂曲里凝聚著兩位恩師的心血,也是他們的共同教學成果,同時,我更要感謝我的另一位恩師慈母吳樂懿先生在這首作品中對我的精雕細琢。我無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鋼琴學生。
2018年,我參加“四川國際鋼琴音樂節(jié)”講學演出時拜望了恩師,他老人家還是那么健談,交談的主題永遠是音樂,核心永遠是學生。聆聽他的教誨,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年前。師母做鐘水餃招待我們,恩師讓我看小師弟們的視頻,我們度過了一個非常難忘的夜晚,可我萬沒想到那次的見面卻成永別。
生命中能有音樂相伴是幸福的,如此,生命的體驗就沒有憂傷,也沒有悲哀,更沒有憤怒,即便是有一絲的無奈,也因為音樂而得到填補和滿足。智者言簡,師者語詳,傳道授業(yè)解惑,如今也成為我的職責,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恩師,您的高情遠致、無私奉獻、不遺余力、誨人不倦,將繼續(xù)帶著我們追求和實現(xiàn)更加完美的音樂人生。謝謝您,我敬愛的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