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生泉 范紅霞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后經(jīng)皇帝殿試欽點的第一名進士,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文學十分發(fā)達,詩、詞、散文都有著偉大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名是宋朝人士。蘇軾的散文曾被當成科舉的范文。說到科舉,宋朝的科舉要比唐朝更加嚴格,幾乎杜絕了任何形式的行弊。在宋朝考出來的狀元肯定是全國學者中的佼佼者。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北宋225年中共錄取狀元69位,由于宋的都城在開封,是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故河南錄取的狀元較多外,山西當時錄取的狀元占3名之多,遠遠高于其他省份。這三人中有山西朔州的安德裕(己巳科),汾陽的王嗣宗(乙亥科)和絳縣的張觀(甲寅科)。
張觀(985—1050)字思正,絳縣范柴村人。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甲寅科狀元。
張觀,少謹愿好學,中服勤辭學科,擢為第一。性安靜閑散,持廉少欲,遇事從容審慎,從無過舉。宋真宗年代入仕,歷任秘書郎、太常丞、右司諫、翰林學士、左司郎中等職,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并先后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鄆州、應天、河南、許州等地。自言:為官以來,常持“勤謹和緩”四字。
初,授張觀為解州通判,因鹽池吏受挫降為通判,遂改任秘書省秘書郎。
天圣元年(1023年),宋仁宗趙禎即位,遷張觀為太常丞,后擢升為右正言,于史館當值;任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任右司諫,起草詔令并兼職于登聞檢院;出任杭州知府。返京,就職于國子監(jiān),代理開封府事務;轉為翰林學士,主持審官院;任左司郎中,以給事中代理御史中丞。
時隕石、地震、冬雷等災異屢屢出現(xiàn),趙禎詔命諸臣直言,垂詢政見。張觀遂進諫:“丞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以致實異”,因而提出“四事”:“一曰知人,二曰嚴禁,三曰尚質,四曰節(jié)用”,建議:嚴格選拔任用官掾,樹立勤政之風;嚴明律令法紀,安定社會;淳化風習,革除陋習;節(jié)支費用,杜絕靡費。不久,河北水患嚴重,張觀上疏“條七事”,議諫朝廷迅速減輕災害恢復生產(chǎn);疏導積水,擴大種植;緩交租賦,暫減負擔;寬刑輕罰,減少滯獄,收逃報私田,交災民耕種,停徭役,以救災恢復生產(chǎn)為當務之急;止攤派,以利于災區(qū)休養(yǎng)生息;鼓勵商販到災區(qū)行商,以減緩糧物短缺。
不久,張觀拜同知樞密院事??刀ㄔ辏?040年),宋兵與西夏交戰(zhàn),連戰(zhàn)皆敗。樞密院擬以鄉(xiāng)兵出征,然久議不決,貽誤戰(zhàn)事。仁宗趙禎大怒,與知樞密院事王鬷、同知樞密院事陳執(zhí)中同日罷坐。又以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出任相州(今河北臨漳縣)。遷澶州(今河南漢陽)知府。逢大水,堤壩、橋梁俱毀,眾民恐慌,屬員勸張觀轉北原避水,張觀正色道:“太守獨去,如州民何?”親率吏役州民修堤護壩,直至水退。轉知鄆州(今山東鄆城縣)。鄆州瀕海,舊法嚴禁民間煮鹽,食鹽均遠自安邑。張觀上疏朝廷“利之所在,百姓趨之,雖日殺計于市,恐不能禁”,議諫朝廷緩馳鹽禁,以便于民。同時,張觀還寬刑減獄,年釋放剠刑流配者不可勝計。
張觀篤行于孝,職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父張居業(yè)年高多病,奏請“便郡”以便侍奉。獲準以觀文殿學上出知許州(今河南許昌市)。當初,任秘書郎,父居業(yè)僅為州從事,張觀上書愿以官轉授其父,真宗趙恒甚為嘉勉,授居業(yè)為京官。張觀身任高職,居業(yè)也轉為相府卿。居業(yè)常贊美洛陽山川風物,曾說:“吾得老于此,是矣!”張觀便置田宅于洛陽,營建林榭,以足父夙愿。居業(yè)病,張觀每每奉藥膳于前,再出外視事。居業(yè)病故,張觀極為哀傷,竟服孝而終。
卒后,仁宗贈張觀為吏部尚書,謚號“文孝”。張觀功于書法,書必為楷,無一行草,“類其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