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紅利
摘 要 科技的發(fā)展帶來產業(yè)的變革,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未來勞動人才的基石,不只是讓學生參加簡單的生產勞動,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提高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能力。同時,STEM教育作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途徑,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從勞動教育與STEM教育融合的角度出發(fā),以生態(tài)農場的研學課程為例,旨在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方法。
關鍵詞 勞動教育 STEM教育 研學旅行
1 勞動教育與STEM教育融合的分析
1.1 勞動教育
2020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程。要求“遵循教育規(guī)律,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體現時代特征,培養(yǎng)科學精神,提高創(chuàng)造性勞動能力;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兑庖姟返陌l(fā)布,體現了國家對培養(yǎng)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的關注與決心。
勞動教育具有強烈的時代特性與社會屬性。隨著人類勞動形態(tài)的逐漸演進,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因此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不能狹隘地限定在“參與簡單的體力勞動訓練”,而應當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加服務形態(tài)的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等”。另外,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點是現代科學,不能用體力勞動來取代腦力勞動,不能只講勞動技術而不講相關原理。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出力流汗,而是要通過勞動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勞動人才。
1.2 STEM教育
進入21世紀后,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術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形成巨大的產業(yè)能力和市場,社會變革加速發(fā)展,新的勞動形態(tài)不斷產生,舊的勞動形態(tài)不斷消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素質與能力,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要。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強調:“科學素質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备鲊膶嵺`表明,STEM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能力等未來社會必備的技能,同時STEM人才的競爭也被視為國家競爭的關鍵。
STEM教育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組成,借助項目式學習,提倡跨學科教育,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思維。在實施STEM教育的過程中,應當遵循趣味性、多維性、協(xié)作性和項目性四大理念。勞動教育依托于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需要學生綜合應用學科交叉去解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同伴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這些特點與STEM教育基本重合,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而STEM教育又恰好可彌補勞動教育中容易出現的碎片化、低水平、重復性等弊端。同時STEM教育發(fā)展至今,還可擴展包含藝術與人文等方面,這有助于勞動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開展。因此,探索勞動教育與STEM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2 生態(tài)農場的研學課程
2.1 農場概況
課程所涉農場地處大別山地區(qū),海拔高度約為200 m,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該農場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同時種植各類有機蔬菜,建有養(yǎng)豬場、養(yǎng)雞場、養(yǎng)蜂場、魚塘、孵化場、溫室大棚、農副產品處理中心以及堆肥中心等。如圖1所示,各類農作物及山間植物為人、家畜、家禽等提供食物,而人、家畜、家禽等的糞便以及食物殘余則被處理為有機肥供應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其具備一套比較完善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且在運作過程中注重引用新興科技發(fā)展生產,為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學資源與條件。
農場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仍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學生可在指導下與農民一同勞動,進入真實的生產勞作場景。由于作物生長具有一定的時節(jié)性,除可用于勞動教育的自然資源外,還設有專門的學習室,配置必要的教學用具(如加工前的稻穗、已被現代機械取代但仍有教育意義的原始農具等),以保證教學活動的完整性。
2.2 課程介紹
在生態(tài)農場研學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引入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依托現有資源和環(huán)境設置教學情景,將學生定位為工程師,以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常見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尤其是與農業(yè)生產關聯較大的科學知識(如生物、物理、化學、地理、數學等)。如表1所示,根據農場特色,從生產者、消耗者、分解者三個角度出發(fā),有針對性地設計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農場動物茶話會”“進擊的分解君”三大主題課程,以小組的形式進入問題情景之中。
(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制定應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身心發(fā)展特點相適應,根據不同年級進行區(qū)分,注意與校內學科教育相結合,將勞動實踐作為學科理論教學的檢驗與補充。
其中,在小學階段,主要通過讓學生體驗基本的探究過程,如篩選合格的稻種、孵養(yǎng)一只小雞等,認識自然現象,初步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關系,重點發(fā)展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在初中階段,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相對簡單的探究活動,如尋找養(yǎng)豬場沒有臭味的秘密、制作一條在水中游動的魚等,用所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并嘗試解決問題,深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發(fā)現學科學習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聯,并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在高中階段,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相對復雜的探究活動,如設計一款可在山地使用的播種機、制作農家肥等,引導學生熟悉最新科技進展,反思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之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
(2)課程內容與實施。
因學生多以研學旅行的形式來農場參與勞動課程,其活動時長有一定的限制,故應盡量避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完成的項目,而是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如表2所示,以“一粒米的前世今生”為例,具體談談主題課程的設計開發(fā)。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經歷、學習進度存在差異,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要充分發(fā)揮導師的引導作用。現實遠比書本復雜,學生難免會遇到陌生的事物而一籌莫展,這時便需要導師及時予以指導和幫助,定期組織討論會,把控進展情況,以保障課程項目的順利開展。
(3)課程評價。
就評價指標而言,宜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只關注結果而不關注過程的現象。不能以學生是否成功解決問題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應當同時關注學生是否與同伴相互協(xié)作、是否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等。
就評價過程而言,宜采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且不同評價主體之間有不同的側重點。自評從自我反思的角度覺察個人在活動中的成長,互評從小組成員的角度反映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團隊協(xié)作的情況,他評則從課程導師的角度考察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3 結語
勞動教育與STEM教育相融合,不是將勞動教育轉化為“勞動技術教育”或“通用技術教育”,其重點不在于教會學生某項特定的技能,而是將STEM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習慣,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此外,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深化了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在應用中直觀地看到知識的“有用”,有助于增加學習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與了解,促進學生主動思索個人規(guī)劃與國家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樹立“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的理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秦瑾若,傅鋼善.STEM教育:基于真實問題情景的跨學科式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7(4):67-74.
[2]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1):21-26.
[3]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4]錢多,呂炯璋,崔寶發(fā),等.項目教學在農業(yè)實踐課程中的應用——以農作物栽培與管理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6):134-136.
[5]趙廣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8):6-7.
[6]曹彬.高中數學課堂中勞動教育的滲透[J].教學與管理,2020(1):49-50.
[7]曹子瑜.融于STEM項目的勞動教育——以“我們的公益綠色蔬菜”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0(8):17-2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laborers. Labor-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cultivating future labor talents. It should not only allow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imple productive labor but should also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work creatively. 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ity, STEM education is widely recognized by n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education and STEM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cological farm field trip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aims to explore a new way of labor-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labor-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field 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