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摘? 要:基于統(tǒng)編教材立德樹人、雙線組元、三位一體的編寫特點,小學語文教學亟需讓思辨點亮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和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教學中,以思促學,深度思考問題,實現(xiàn)學生自己閱讀;以辨激趣,創(chuàng)設靈動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閱讀策略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诮y(tǒng)編教材立德樹人、雙線組元、三位一體的編寫特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從容語言表達,陪伴學生在課堂中展開有效的思辨,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源點追溯。
一、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亟需思辨點亮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思辨習慣,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一)點亮小學語文課堂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思辨性閱讀挖掘了文本中沉睡的語言教學點,構建了豐富多彩的語言真實平臺,實現(xiàn)了文本與學生的心靈對話與交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新的知識中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進行深層次思辨,表達內心真實的看法,不斷沉淀語言,迅速發(fā)展思維,達到人與語言的和諧融合,使語文課堂活起來。
(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是立足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進步舉措,是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課堂思辨的興趣,深入研究學情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重要手段。有效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探究、辨析能力,學生在思辨中對知識會有進一步的探究、認知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具有積極主動性。通過思辨,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最終有效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思辨性閱讀教學關注的是學生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要求教師在平常的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堅持素質教育理念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點燃學生求知欲為目標,提出帶有深度思考的問題,使學生熱衷于思考,以提升思辨能力。
(一)以思促學,深度思考問題,實現(xiàn)學生自己閱讀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不難聽到一些低層次的問題,面對全班小手如林的課堂場景,一些老師免不了沾沾自喜,認為如此便是良好的課堂氛圍。但是,正是有這樣不用太動腦筋就能輕易達成的任務驅動,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因此,要提出有層次、有深度的閱讀思考問題。
比如,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對于這樣一篇耳熟能詳?shù)睦险n文,如何上出新意,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中,往往從“青蛙”入手,聚焦青蛙三次與小鳥對話的情景。或用表格引導讀書尋求答案,或結合文中語言描寫突出青蛙目光短淺、傲慢,突出小鳥的耐心等等。在這樣的授課方式下,教師變成了“主體”,如同畫了一個圈,學生在教師的層層預設中,故事被定義了,動物被面具化了。如此一來,作者本身的創(chuàng)作意圖被忽略了,文章表達的內涵被淺層閱讀了,學生思維的含量和價值降低了。
我們授課過程中,可以從情境入手,引導學生讀書找尋細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來表演這個故事,在表演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給學生創(chuàng)設展示個性化思考的機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辯能力。引導學生表演第四次對話:青蛙被救上來以后,它驚呆了,它會看到什么?它會說些什么呢?這個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推進,學生不僅感受到文本中的含義,而且能辨析出《坐井觀天》的豐富內涵與不同層次,從目光短淺到眼界開闊,也水到渠成地揭開了寓言故事的道理。
這一深層問題的創(chuàng)設,使課堂不再是生拉硬套的“統(tǒng)一”,而呈現(xiàn)的是尊重文本的思考;不再是“忙忙碌碌”的任務驅動,而是時而安靜讀書,時而慎思明辨的課堂。
(二)以辨激趣,創(chuàng)設靈動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
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體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統(tǒng)一,閱讀與表達并重,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升比老教材要求更為明確,訓練更為具體。其中,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有效的閱讀策略是教材的一大亮點。
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策略單元。本單元主要圍繞學習“預測” 這一閱讀策略開展,共編排了三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需要引導學生采用了“倒推”的教學方式,即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先根據(jù)學生匯報梳理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角色—安睡一晚的小貓、待了二十一天孵蛋的母雞、一直織網(wǎng)講著故事的蜘蛛。在學會預測策略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思維角度,創(chuàng)設了新的情景:“老師列出了幾種動物,故事中能否替換?”課堂上,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和自身知識儲備,有興趣地思考和辯論,他們先后否定了迷路的大象(體型太大)、受傷的老虎(老屋里缺乏食物)、松鼠(不喜歡長時間待在室內)三種動物。
在原有閱讀策略學習的基礎上,學生也領會到預測的合理性這一關鍵要素,為隨后猜想故事和續(xù)寫故事奠定了良好的思維訓練基礎。
綜上所述,思辨性閱讀給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點亮了語文課堂,是鮮活、靈動、有效的策略,它充滿著情趣,更體現(xiàn)著理性的光彩。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用思辯性閱讀策略,努力構建思辨的語文課堂教學,在教學中研究,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圍繞統(tǒng)編版教材的教育改革實際,不斷推進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28):4-7.
[2]陳新福.思辨應是語文教學的題中之義——由陳大偉教授《回應》文章引發(fā)的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5(1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