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瑩 涂小紅
【摘要】本文通過收集并整理撫州市旅游景區(qū)公示語漢英翻譯的語料實例,以生態(tài)翻譯理論為視角,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分析并歸納了該地出現(xiàn)的旅游景區(qū)公示語漢英翻譯錯誤,并給出相應的翻譯改進對策。
【關鍵詞】撫州市旅游景區(qū)公示語;生態(tài)翻譯理論;公示語漢英翻譯
【作者簡介】羅曼瑩(1991-),女,漢族,江西撫州人,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涂小紅,東華理工大學。
【基金項目】譯者在旅游文本中的“三維”轉(zhuǎn)換初探——以撫州市旅游景區(qū)英譯公示語為例(項目編號:18sk053)。
一、研究意義
自2016年,撫州市連續(xù)3年成功舉辦湯顯祖戲劇節(jié)暨國際戲劇交流月活動,活動層次高、規(guī)模大、內(nèi)容豐富、影響深遠。隨著撫州國際知名度的提升,其旅游業(yè)的國際化發(fā)展也將進入加速階段。
撫州旅游景區(qū)眾多,如名人雕塑園、樂安流坑古村等,但是景區(qū)內(nèi)的多處景點公示語英譯存在問題。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理論為指導,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對名人雕塑園和樂安流坑景區(qū)內(nèi)部分公示語漢英翻譯進行探究。本文的研究對推介撫州旅游資源、提升撫州旅游形象、培育其旅游增長點有重要作用。
二、公示語的含義、類型
公示語一般指在公共場合對公眾展示的傳達公共信息的語言,包括提示警告、標志廣告、橫幅口號、景點介紹、名人簡介等文字、圖形或者文圖結合的語言。
公示語在城市公共場所的應用非常廣泛。依據(jù)不同的示意功能,公示語可分為指示型、提示型、限制型、強制型。指示型公示語,在于指示服務內(nèi)容,如“票務中心”(Ticket Center),以及景區(qū)各類簡介;提示型公示語,僅起提示作用,沒有任何特指意義,如“小心臺階”(watch your step);限制性公示語,對相關公眾的行為提出限制約束要求,語言直截了當,但不會使人感到強硬、 粗暴、無理,如“施工現(xiàn)場,禁止入內(nèi)”(Construction Site, Keep Out)。強制性公示語,要求相關公眾必須采取或不得采取任何行動,語言直白、強制,沒有商量余地,如“嚴禁拍照”(No Photography)。
外國游客在不精通漢語且無譯員陪同的情況下,若要了解景點信息,必定要依賴景點外文公示語。因此,語法正確、表意清晰的英語公示語對促進當?shù)匚幕瘒H傳播與交流至關重要。
三、撫州市旅游景區(qū)公示語漢英翻譯現(xiàn)狀及改進對策
在名人雕塑園和樂安流坑古村內(nèi),四種不同類型的公示語均有出現(xiàn)。譯者應根據(jù)不同類型的公示語特點,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以實現(xiàn)公示語的示意功能。
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一種宏觀的翻譯理論,為譯者提供了產(chǎn)生譯文的基本原則和思想指導。其翻譯原則可概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而其翻譯方法則可概括為“三維”轉(zhuǎn)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
筆者在名人雕塑園和樂安流坑古村收集了大量語料后,發(fā)現(xiàn)其英文公示語主要有以下問題,并給出改進對策。
1.語言維轉(zhuǎn)換失敗。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為了實現(xiàn)語言維的轉(zhuǎn)換,譯者首先要做到不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如單詞拼寫錯誤、句法錯誤、中式英語等。
(1)拼寫錯誤。拼寫錯誤,外國游客一看便知,景區(qū)的形象會因這些低級錯誤而大打折扣。
例: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
原譯文:“Recyclable waste”與“NOT-RECYCLABLE”
建議改為:“Recyclable waste”與“Non-recyclable waste”
首先,兩個并列的英文公示語,要么全部小寫,要么全部大寫。其次,“不可回收垃圾”的英文應用“non-”作為前綴表否定含義,而非“not”。再次,“non-recyclable”的詞性為形容詞,而對應的“不可回收垃圾”是名詞,所以應在“non-recyclable”后添加“waste”。
綜上,建議將景區(qū)內(nèi)所有垃圾桶上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統(tǒng)一翻譯為“Recyclable waste”和“Non-recyclable waste”。
(2)中式英語。將漢語譯成英語時,不能按照漢語的句法特點機械地翻譯,而應充分考慮英文句式結構及表達習慣。否則譯文即使沒有語法錯誤,傳遞的信息也會有所偏差。
例:譚綸簡介
譚綸(1520-1570),字子理,號二華,宜黃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戲曲活動家。
原譯文:Tan Lun (1520-1577), named as Zi Li, signed as Er Hua, and was born in Yihuang. He was known as a famous anti-Japanese, militarist, and drama artist in Ming Dynasty.
建議改為:Tan Lun (1520-1577), also called Zi Li or Er Hua, born to a family originating from Yi Huang county, was a prominent anti-Japanese hero, militarist, and active drama promotor.
例句是一個典型的漢語句子——口語化明顯,句內(nèi)各片段無較大關聯(lián),邏輯性不強。原譯者沒有考慮中英句式上的差別,只是逐字翻譯,結果導致原譯文中式化嚴重。修改后的譯文,將例句中并無關聯(lián)的語言片段重構,變成一個意思完整、結構清晰的英文句子。
2.文化維轉(zhuǎn)換失敗。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聚焦原語和譯語的文化差異,避免由于原語和譯語在內(nèi)容和性質(zhì)上的差異而曲解原文。
譯者需要合理使用直譯、音譯、增譯、省譯、意譯等方法使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得以傳播。
例:五桂坊遺址
五桂坊為紀念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一門父子、叔侄、兄弟(洙,汀、儀、師道、師德)五人同中進士,時稱“五桂齊芳”這一盛事所建。
原譯文:Wugui Memorial Arch was built to memorize a grand event called “Wu Gui Qi Fang”(Five Osmanthus flowers blooming simultaneously) in the Dong family in the first year (1034 AD) of Jingyous rein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This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five members of the family including father and son, brothers and cousins, were selected at the same time as Jinshi,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建議改為:Wugui Archway was erected in memory of 5 scholars, Dong Zhu, Dong Ting, Dong Yi, Dong Shidao, and Dong Shide, who came from the same Dong clan and were selected Jinshi simultaneously in 1034. In Chinese culture, “Wugui” literally translates to five Osmanthus, which is compared to five “Jinshi”, who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簡介中提到,五桂坊是為紀念同中進士的董氏一家父子、叔侄、兄弟五人而建,所以“五桂”用來比喻五位進士?!肮稹眮碜猿烧Z“蟾宮折桂”,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在月宮摘桂花”,在古代被賦予“科舉應試及第”的內(nèi)涵。但是外國游客不一定知道“科舉應試及第”“進士”等詞與“桂”的聯(lián)系。若不適當增譯,游客便無法理解“五桂坊”名字的由來,這一公示語的示意功能就無法實現(xiàn)。
另一方面,對于外國游客來說,“1034年”比“北宋景佑元年”更好理解,所以“北宋景佑元年”這個對五桂坊由來沒有太大幫助的詞語可以省去。另外,原文中沒有具體介紹董洙、董汀、董儀、董師道、董師德之間誰與誰是父子、叔侄、兄弟關系,所以可以簡化成他們均來自董氏家族即可?!拔骞瘕R芳”的拼音“Wu Gui Qi Fang”寫在譯文中,對外國讀者來說,沒有意義,所以不能音譯,而應意譯,即把“五桂齊芳”的內(nèi)涵進行英文解釋——五個學者同時成為進士。
綜上,此譯文采用音譯、增譯、減譯、意譯相結合的辦法。音譯和省譯使英文公示語更加簡潔,增譯、意譯使外國游客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3.交際維轉(zhuǎn)換失敗。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語言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交際目的,語言維和文化維的轉(zhuǎn)換也是為了讓外國讀者明白其中的交際意圖。
翻譯中若過度直譯,忽視公示語交際意圖。
例:子非魚,不能游。
原譯文:You are not a fish, cannot swim。
建議改為:No swimming。
例句屬于強制型公示語,其明確了游客不能做出下水游泳的行為,故語言須直白、強制,沒有商量余地。
然而原譯文既有語言維上的語法錯誤,交際維上也未明確不能做的行為。這句話的真實意圖是嚴禁游客下水游泳,若需表達“禁止游泳”同時符合語法,則可譯為:“Only fish are allowed to swim in this pond. Are you a fish?”
但是此譯文過度直譯,沒有直白地體現(xiàn)出“禁止游泳”的意圖。由于公示語在公眾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任何歧義、誤解都會導致不良后果。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英語公示語都是經(jīng)過多年實際使用形成的規(guī)范和標準表達詞匯。相比之下,“no+doing”的結構是英文公示語中常見的表示禁止做某事的說法。故“No swimming”用在此處,既簡短精練,又能讓讀者快速明白此公示語的意圖。
四、結語
旅游景區(qū)的英文公示語翻譯質(zhì)量,直觀地向外國游客展現(xiàn)本地的文明程度和旅游形象。譯者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應充分考慮中西方在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提升翻譯質(zhì)量。
而城市管理部門在大力開發(fā)“紅色”“綠色”旅游資源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公示語作為城市對外交流名片的作用,加大對旅游景區(qū)及其他各類公共場所英文公示語翻譯的規(guī)范化政策支持,如利用2017年實施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guī)范》、組織專家或?qū)I(yè)翻譯機構編寫公示語翻譯、鼓勵公眾對現(xiàn)有英文公示語進行糾錯等。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撫州國際形象、促進撫州旅游業(yè)發(fā)展、擴大撫州對外貿(mào)易、加速撫州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戴宗顯,呂和發(fā).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為例[J].中國翻譯,2005,26(6):38-42.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48.
[3]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5-9.
[4]牛郁茜,韓文哲.旅游翻譯文本中中英文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7,39(S1):60-61.
[5]李琳琳,叢麗.公示語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8):91-94.
[6]胡庚申.從術語看譯論——翻譯適應選擇論概觀[J].上海翻譯, 20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