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烹飪如教學,煎魚要把握好“度”,教學亦是如此。學科素養(yǎng)下歷史課堂教學要把握好“多”與“少”的度,處理好“收”與“放”的度,“難”與“簡”的度,“給”與“要”的度,“動”與“靜”的度,“內”與“外”的度,“他”與“己”的度,“中”與“外”的度,“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的度,“知”與“行”的度。只有堅持適度原則,才能貫徹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知識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教得精彩紛呈,學生學得有滋有味。
關鍵詞:煎魚;學科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學;適度
一、 應把握好“多”與“少”的度
如在教授《美國國父華盛頓》這一課時,我共節(jié)選了12則史料,設置了16個主干問題。實際操作下來,出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1)史料太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2)問題太多,導致本課亮點不明,或者說埋沒了亮點;(3)師生疲于奔命,為完成教學任務,導致教學效果與預期設置不符。所以在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時,不能重復設置問題,一節(jié)課史料的選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根據(jù)教情和學情合理取舍,突出重難點,猶如“打蛇打七寸”。
二、 處理好“收”與“放”的度
(一)明確師生的關系或者角色是什么
有人說對學生“放手”,讓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中,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墒沁@樣做的結果是,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教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主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jiān)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于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造成教師收不住課堂。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涂,甚至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yǎng)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放手”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若“收”得太緊,又會變成教師一言堂,學生失去了參與和思考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中可以適當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性不能被忽略,也就是要處理好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的關系。
(二)把好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度
教師在課前分層布置任務,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或團隊探究學習解決,教師不能代勞,教師只教給學生學法,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團隊意識。學生在思考時,教師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并給予適當?shù)狞c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和實踐。
三、 處理好“難”與“簡”的度
探究課一般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教師在問題的設置上注意層層遞進,有簡入難。由于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科素養(yǎng)吃不透,把握不準的緣故,教師很難在知識的外延上、內涵上控制教學過程,所以在設置合作探究問題時,不能很好地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活動設計過于簡單或復雜。設計簡單時,學生輕易就找出了答案,就會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漸漸會對參與活動失去興趣;設計復雜時,學生自己解決不了,難免會垂頭喪氣,對以后的教學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不論是過于簡單還是過于復雜的設計課堂活動,都使大部分學生閑置,限制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fā)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 處理好“給”與“要”的度
一般授課之前已經(jīng)給學生布置了學習任務,有些學生積極完成,而有些學生消極怠工,缺乏學習動力。我強硬處理了一些學生,沒想到他們的抵觸情緒很大??磥砝蠋煆娖人麄儗W習,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把教師的“給”,變成學生“我要學習”,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問題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動力問題,我覺得可以轉變思路,采取多種策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如樹立遠大理想;參加各種競賽、挑戰(zhàn)強者、激起學習欲望;看到自己學習成果而受鼓勵,從而增強自信;經(jīng)受挫折,要有不甘失敗和屈辱的精神等。
五、 處理好“動”與“靜”的度
(一)如何處理好各種形式的活動與坐下來冷靜思考的度
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設計了許多形式的活動,如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熱鬧非凡。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克羅齊在他的《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說,沒有思想、沒有精神的歷史不是真正的歷史。所以,更應該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冷靜并理性思考、勇于探究,擁有科學精神。
(二)處理好學生好動浮躁與靜下心來學習的問題
在這里教師要傳給學生正能量,將積極的情感傳給學生,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控制和約束學生自己的行動,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緒、珍愛生命、珍惜時間,健康生活學習。所以學生善于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yǎng)的關鍵,即學會自我管理。
六、 處理好“內”與“外”的度
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學生必須控制好課堂這個“內”就行,但是卻忽略了功夫在課外。例如:(1)課前要預習,完成教學案自主學習的部分。先瀏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后再細讀,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jīng)了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并記下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式;(2)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再次加深記憶,循環(huán)復習。(3)課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增加知識儲備;(4)能夠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獲得必要的課程資源,了解更多課外知識和學法。這都是必要的做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勿陷入只重視“內”或者“外”的絕對行為。
七、 處理好“他”與“己”的度
為了實踐歷史學科素養(yǎng),我在網(wǎng)絡上下載了名師的課件、教案、課堂實錄、有機引進遠程直播課,可是在使用時,由于難度大,不適合學生的學情,效果不理想。所以拿“別人”時,應該吸收其優(yōu)點,結合本地教情學情為我所用。
八、 處理好“中”與“外”的度
例如通過《美國國父華盛頓》這節(jié)課,讓學生了解到華盛頓不戀官位,不慕權勢,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個人幸福之上,堅持民主、警惕專制,高超的政治智慧等偉大的精神。(1)必須提醒學生不要盲目崇拜美國和美國文化,而要增強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一個有理想、有作為、敢擔當?shù)墓?,以自己的言行,不斷改良中國政治文化的“土壤”。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政治制度就完美無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發(fā)展了。”(2)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文化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3)對待中外文明應該堅持兼收并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九、 處理好“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的度
在《美國國父華盛頓》這節(jié)課,主要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完成“知識”這個層面任務;第二、三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訓練學生“能力”;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升華到“家國情懷”這個層面,也是貫穿本課主題的一部分,與導入部分遙相呼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不斷升華。所以必需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1)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應該層層遞進,有簡入難。(2)三者所占比例應該合理,勿偏重某點而忽略其他。有時候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學生的成績,往往忽略“家國情懷”這個層面的設計。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責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教育需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人”,更要培養(yǎng)成“君子”,既能獨善其身,又能兼濟天下,承擔社會責任。
十、 處理好“知”與“行”的度,做到知行合一
(一)教師對于學科素養(yǎng)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教學中滲透學科素養(yǎng),有些老師認為太費勁了,不用嘗試實踐新素養(yǎng),等其他人做的成熟了,我們照著做就行了。自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提出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后,學校就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對于理論,教師幾乎已經(jīng)掌握清楚,可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教師卻做法不一。有人接受新觀念,卻不能創(chuàng)新新教法,教學依然回歸到老的方式上;或者接受新觀念,在實際教學中卻不運用,以致出現(xiàn)“知”與“行”分離的現(xiàn)象。因此我認為,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確實要“會學”。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除了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有較為廣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地理學和文學。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實際教學中合理使用。把“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家國情懷、知識、能力,也要做到“知行合一”
任何事情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實現(xiàn)的,空談誤國。把愛國的情感,學到的知識、能力用到實處,會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技術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因為實干才能興邦。舉幾個例子:26歲的吳迪,浙江大學光學電學院博士,他運用所學技術,解決嫦娥四號拍照鏡頭存在技術缺陷,為嫦娥四號中繼星打造鏡頭,在月球背面拍攝地月合影;24歲的阿斯哈爾,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保定學院大三學生張研,志愿到新疆且末縣支教。因為他們不想在自己最好的年紀里留下遺憾,他們相信無奮斗,不青春。
梁漱溟說,“飲食有節(jié),動靜得宜,氣貴平和”,把飲食與人生說得通透。烹飪亦如教學,飲食亦如人生,做到“適度”,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才能教的精彩,活的灑脫,借用畢淑敏一句話“有些東西,并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這是教學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
參考文獻:
[1]李志.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活力”教學模式探索[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6):67-68.
[2]陳宗梓.提高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67-68.
[3]姚麗君.如何打造高中歷史高效課堂[J].高考,2020(23):89.
作者簡介:黃春霞,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華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