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文綜歷史選修題在過去十年的發(fā)展中已經具有較為明顯的命題趨勢,由于選修題在正常教學的過程中不受重視,在高考復習中所占比例也十分有限。因此文章在分析近10年全國卷Ⅱ選做題的基礎上,為高三考生復習選修提供科學有效的復習建議,即穩(wěn)中求進,兩頭兼顧。
關鍵詞:高考;歷史選做題;命題趨勢
一、 全國卷Ⅱ歷史選做題的變與不變
2007年以來,選修題基本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命題規(guī)律,但2019年全國卷Ⅱ歷史高考選做題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首先,對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重新重視,從2011至2018年沒有考過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材上的知識,但是今年該題出現了回歸教材的趨勢。
其次,選用教材原型。選做題45題“中下級武士在明治維新中的作用”,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原型,是選修Ⅰ(《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日本明治維新”一課。往年的選做題都是遠離教材,考查的都是教材之外的內容,與教材聯系不緊密。受此影響,許多學校不再開選修課,或只講授一冊選修。筆者在職的學校和有所了解的學校,都不重視選修課課程。
面對這種變化,2020年的高三應考生應該如何應對,高三歷史教師的選修題備考工作應該如何進行?有必要對這些變化做一些分析,以期反思當前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二、 2011年以來全國Ⅱ卷選修題命題范圍及特點
(一)近10年歷史選修題的命題范圍
由上表可知,在針對選修一的考點中,其改革內容選取清代改革最多,漢代、魏晉、唐代和共和國建立初期各有一次,日本的明治維新有一次,選題偏重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改革,具有時代近的特點。而國外改革只考過日本明治維新一次,在選擇內容上更加偏重學生熟悉度高的部分,比較照顧考生歷史水平和學習視野。在問題設置方面,概括性題目和分析作用兩種問題設置較多,主要考查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提煉分析能力,其考查是比較寬泛而全面的,比較能夠考出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另外,區(qū)別內容有一次,簡析內容有一次,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直接理解,這兩類題目考查較少。總的來說,在歷史命題趨勢方面,比較注重考查學生對本國歷史上改革的了解,重視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在選修三的考點中,主要考查了二戰(zhàn)期間的戰(zhàn)爭與國際社會爭取和平的相關活動。通過對近十年的考題來看,二戰(zhàn)時期六次,一戰(zhàn)三次,考題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了解。是復習的重點所在。但從2016年開始,一戰(zhàn)考查的比例有所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從內容上看,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對各國爭取和平的努力方面,而不是考查戰(zhàn)爭本身,出題導向是和平重于戰(zhàn)爭。和平是主流。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按照國家來看,中國多于外國。按照時代來看,古代多于近代。這說明選修4更加注重對中國古代人物的考查。從人物的身份來分析,中國古代皇帝有道光、光緒二人。宰輔有北宋王安石和德國俾斯麥二人,思想家有孔子的弟子顏回和民國錢玄同二人,文學藝術家有鄭板橋、司馬相如二人。著名政治家有明代促進蒙漢和平的三娘子。近10年對人物的考查分布比較平均,沒有明顯的傾向,但是與宣揚傳統(tǒng)文化,維護和平息息相關,愛國是主題。
從以上必修1、必修3和必修4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來選修題出題的側重點,從時代上來看,總體注重中國古代史,也就是從周朝到晚清這段歷史時期。從側重點來看,注重考查愛國和維護世界和平這方面的內容。從選材角度來看,主要注重考查學生從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總之,考查范圍還是存在比較明顯的傾向性和主題導向。
(二)近10年第45題命題呈現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統(tǒng)計的考查,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發(fā)現以下幾點。
從考查特點上看:命題依標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書;在分析材料的來源上主要選取的有權威性通史著作,比如白壽彝《中國通史》、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等。有專業(yè)性史學著作,如唐長儒《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也有專門的古籍,如二十四史中的《隋書》。在材料的選取上做到了通俗與專業(yè)相結合,現代著作與古籍文獻相結合,比較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
從考查內容上看:早期以中國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古代改革為主,近兩年來,中國現代史在選修部分出現的頻率增加。2012-2014年連續(xù)考查了漢代王莽改革、唐代兩稅法和魏晉南朝山澤管理制度。從2015-2017年考查的是清代不同的改革。2018年考查了新中國成立初的科學體制改革,2019年則考到日本明治維新。從近十年試題變化中,可以看出,高考命題的考查范圍在逐漸擴大,有由古至今,由近及遠的趨勢。
從考查方式上看:以橫向或縱向對比、類比為主。以概括、說明、簡析為主,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從設問方式上看:一般為兩問(分值分配為8、7分或5、10分或6、9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點、影響(作用)為主。
因此,往年筆者帶高三應考的策略是:1. 不上選修課,將原來選修課的時間用來上必修課,加強對必修課的復習力度,夯實必修課基礎,熟悉選擇題應考技巧。2. 選修課的復習以習題練習為主,加強對背景(原因、目的)、特點、影響(作用)等問法的習題有關知識的背誦和記憶,并探索和總結往年同類高考習題答案特別是該題第二問的答案的規(guī)律總結,形成模板,反復練習。3. 同時,要求學生熟悉和熟練運用材料摘抄的方法回答該題第一問,對學生的材料閱讀、材料分析、材料歸納概括能力進行強化訓練,保證第一問的100%得分率。4. 在做題的選擇上要求學生平時做題和考試做題都盡量選做45題。
三、 2020屆高三高考應對策略
2019年全國Ⅱ卷第1道選修題回歸教材考的情況下,高考導向趨勢已經出現,在不明確2020年選做題45題考什么的情況下,如果還是以原有的策略來準備2020年的高考備考工作,很可能會導致學生高考失分!
面對2020屆高三學生沒有上過選修課,高三復習時間緊、任務重,沒時間來重新上選修課,大部分學校都處在緊張的高三一輪復習中的復雜情況,筆者認為應該采取穩(wěn)中求進、兩頭兼顧的策略。
(一)穩(wěn)中求進
繼續(xù)堅持原來的策略,選修復習仍以習題復習為主,還是按第一問注重訓練總結概括能力,第二問注重規(guī)律總結、模板訓練,要求學生盡量選做選修一第45題。這樣做以預防2020年高考考查教材之外的內容,畢竟高考目的之一是為高校選拔合格的人才,本題近年來主要以考查學生對新史料的研讀能力,屬于歷史研究范圍的能力考查,體現了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
(二)兩頭兼顧
為預防2020年高考考查教材上的內容,在堅持原有策略的同時,以教師為主,做好歷史選修一的復習工作。具體思路如下。
1. 內容的選擇。根據對2018年和2019年歷史高考大綱要求的分析,選擇第二單元商鞅變法、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第七單元俄國農奴制改革、第八單元明治維新、第九單元戊戌變法這六個單元復習,放棄考綱不做要求的單元。
2. 內容的側重點。根據對往年試題設問方式和考查內容特點的分析,這六個單元的復習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側重于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特點、影響(作用)這三個方面。
3. 以教師為主。不占用學生復習時間和課程進度,以備課組為單位,對以上六個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特點、影響(作用)進行高度的總結和概括,最好能提取每個改革的特別之處,和六個改革的共性點。整理好復習資料,全年級統(tǒng)一印發(fā),最后由各任課教師檢查督促學生背誦記憶。
4. 注重加強對回歸教材型試題的訓練和總結。尤其是要多途徑地收集和整理新題、新材料,并運用于學生試題訓練上。
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文綜歷史試題,與2018年相比,體現了“穩(wěn)中求進”的特色,相信2020年的高考全國Ⅱ卷文綜歷史試題,會繼續(xù)聚焦立德樹人,發(fā)揮歷史學科育人導向作用,充分體現價值引領!
四、 結語
我們歷史教學也應與時俱進,不斷適應高考改革的新變化,充分展現歷史教學的魅力所在,盡可能地體現人文性、邏輯性、思辨性,努力為高三學子保駕護航。
作者簡介:
任午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寧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