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足球課教學中,是否能夠做到合理的設計、有效的實施和科學的評價,會對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鑒于此,文章闡述了做好教學背景分析,確保對教學實際的充分把握;緊扣主教材這條主線,確保教學活動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采用多元評價理念,確保教學評價的科學性等幾點關于初中足球課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思考,以期能夠借此為初中足球課教學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初中足球課;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
一、 引言
在初中足球課教學中,是否能夠做到合理的設計、有效的實施和科學的評價,會對最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鑒于此,文章就基于筆者的足球教育教學經驗,闡述了自己對于初中足球課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幾個觀點與思考,以期能夠借此為初中足球課教學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 做好教學背景分析,確保對教學實際的充分把握
部分教師在談到初中足球課的設計、實施與評價時,一上來就提出應該設計怎樣的教學目標、采用哪些可行的教學方法、選擇什么樣的評價指標等等各種各樣與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相關的具體問題。實際上,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是次要的,要做到對初中足球課的合理設計、有效實施和科學評價,教學背景分析才是最基礎、最關鍵的一點。例如:在缺少教學背景分析這部分工作,沒有充分把握教學實際的情況下,就制定教學目標,那么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很容易出現與學生現有運動水平、學習能力或者是學習需求不契合等問題,這樣的教學目標顯然也不夠合理。由此可知,教學背景分析是確保初中足球課合理設計、有效實施、科學評價的基礎,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而要做好教學背景分析工作,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載體,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背景,這一點對于初中足球課教學而言亦是如此,初中足球課教學同樣也需要依據所用的教材展開。因此,在教學背景分析環(huán)節(jié),首要的一點就是要針對教材進行分析,既要分析教材的特點,也要分析教材的重難點,并要能夠在分析的基礎上醞釀初步的教學計劃。以初中足球教學中正面頭頂球技術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教材分析可知:本次課教學的教學內容為正面頭頂球技術。正面頭頂球技術既是足球基本技術體系中至關重要的基本技術之一,同時也是足球運動中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在初中足球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正面頭頂球技術,并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運用頭頂球的能力。難點則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全身協(xié)調用力的方法,實現學生對正面頭頂球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熟練運用。
(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教學背景分析環(huán)節(jié)的另外一項重要工作,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確保在后續(xù)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中能夠做出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實際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預設。具體到初中足球教學而言,學情分析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需求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分析、學生的一般特征鑒別和學習風格診斷等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仍然以正面頭頂球技術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基于從學生學習需求、學習基礎、一般特征和學習風格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對學情做出了如下判斷:經過了以往的足球學習,學生普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足球技能基礎和足球理論知識基礎,大部分學生對足球學習都是比較認可的,但是足球學習的積極性仍然有待提高。另外,學生的足球運動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有一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好,足球運動基礎扎實,足球運動能力和學習能力均比較強,可以在教學中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身體素質的發(fā)展還不夠全面,存在短板,足球運動基礎和足球學習能力均比較差,但主觀進步的意愿比較強,紀律性也比較好。另外,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身體素質差或者是足球運動基礎不扎實等問題,且對足球學習抱有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 緊扣主教材這條主線,確保教學活動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上文已經闡述了教材分析的重要性,但是要確保初中足球課的合理設計、有效實施和科學評價,僅僅做好教材分析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做到整個教學活動都要緊扣主教材,無論是準備活動環(huán)節(jié),還是基本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抑或是整理放松環(huán)節(jié),都要與主教材密切相關、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果在教學中偏離了主教材這條教學主線,教學效果往往也會相應地大打折扣。因此,對于初中足球課而言,緊扣主教材,確保教學活動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至關重要。具體來說:
(一)準備活動要體現專項性
準備活動是初中足球課的開始部分,為了達到緊扣主教材的目的,每次教學準備活動既要能夠讓學生的身體充分活動開來,還要注意體現足球運動的專項特點。例如:在正面頭頂球這節(jié)課的準備活動環(huán)節(jié),相較于簡單、常規(guī)的慢跑和拉伸而言,如果能夠將與足球運動相關的曲線跑、后踢腿跑、側滑步跑、側上步跑等元素融入進去,并同時開展一定的類似持球環(huán)繞、大腿頂球等專項輔助練習的做法,既能夠讓學生的身體充分活動開來,還能夠幫助學生熟悉球性為本次課后續(xù)技術動作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緊扣主教材的目的。
(二)教學比賽和教學游戲要與主教材高度相關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基本技術的掌握和內化,在初中足球課的基本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經常會設計一定的教學比賽或者是教學游戲。此時,是否能夠做到教學比賽和教學游戲的設計與主教材高度相關,就成為影響初中足球課基本技術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能夠緊扣主教材的關鍵。以腳背外側運球技術的教學為例。在腳背外側運球技術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對腳背外側運球技術的掌握和內化,同時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筆者就設計了四對四的教學比賽活動。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經過觀察和分析發(fā)現,如果是采用常規(guī)的方法和規(guī)則組織開展所設計的教學比賽,雖然教學氛圍高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但是卻并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對腳背外側運球技術掌握和內化的成效。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為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教學比賽的設計沒有做到與主教材高度相關。雖然氣氛高漲,但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腳背外側運球這一技術在比賽中運用的頻率并不高,很難發(fā)揮“學以致用”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對所設計的教學比賽進行了改進和優(yōu)化,如,規(guī)定學生在開球時必須用腳背外側運球至少兩次以后,才可以傳球,如果違反了這一規(guī)定就視為違規(guī)。這樣的改變,會讓學生在教學比賽中有意識地去運用本次課的主教材技術,也就是腳背外側運球技術,真正做到了教學比賽與主教材的高度相關,做到了學以致用。
(三)放松活動要充分利用主教材的器材開展
在初中足球課的整理放松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習慣于采用徒手拉伸操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放松,實踐也證實這種放松方式的效果不錯。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放松方式雖然效果不錯,但卻沒有做到緊扣主教材的要求。如果能夠利用主教材的器材,也就是足球來開展放松活動,效果會更好,會在帶領學生充分放松的同時,更好實現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所以,相較于徒手拉伸操,筆者更傾向于采用持球拉伸操等作為整理放松的手段。
四、 采用多元評價理念,確保教學評價的科學性
教學評價既是衡量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為了充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價值與功效,在初中足球課中開展教學評價活動時,教師應秉承多元化的評價理念,而多元化的評價理念,主要指的是兩個方面。
第一,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評價內容和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能夠確保教學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因此,在開展初中足球教學評價活動時,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指標,既要囊括學生足球基本技術、技能的評價,又要囊括學生身體素質、足球學習態(tài)度和情意表現的評價。例如:學生的出勤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情況、課外足球運動實踐的參與情況以及學生在足球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合作行為和意志品質等,都應作為教學評價的內容,不應有所偏頗或遺漏。
第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學評價通常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很少會作為評價主體出現,這樣的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既無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學評價結果的認可度,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所以,在秉承多元化的評價理念開展初中足球課教學評價活動時,就要注意改變這種做法,不但要有教師評價,還要有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以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重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
五、 結語
時代在進步,教育在變革。教師只有在持續(xù)學習的基礎上,不斷針對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和總結,積累有益經驗、創(chuàng)新方法理念,才能夠確保初中足球教學的質量與成效!
參考文獻:
[1]向宏波.構建以人為本的中學體育足球創(chuàng)新教學新課堂[C]∥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17(4).
[2]羅京寧.足球對抗中腳底停反彈球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19(12).
[3]劉永雄.城郊初中“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以足球教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5).
[4]雍志強.淺談初中體育足球運球及運球繞桿教學的有效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20(4).
[5]李虎.校園足球教學與訓練方法:基于國外足球Small-Sided Games的解讀[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3).
[6]劉楊.時代價值?戰(zhàn)略構想:初中校園足球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
作者簡介:陳昌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清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