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王海芹 王金英 侯立新
(1.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yī)院,河北 唐山063000;3.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 201900)
急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癥反應,嚴重者可累及黏膜下層與肌層甚至深達漿膜層[1]。胃黏膜損害的假說在胃炎機理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而氧自由基參與是急性胃黏膜損害的重要致病因子[2]。胃泌素-17(G17)被認為是診斷胃炎胃竇萎縮的主要血清學標志物。一氧化氮(NO)對胃腸道活動有重要意義[3]。中醫(yī)學認為急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滿”“嘈雜”范疇,虛實夾雜,標實主要為血瘀,其虛主要為氣虛和陰虛,治療亦益氣和胃止痛。益氣和胃止痛方為河北省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院內協(xié)定處方,具有行氣和胃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治療急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但其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擬探討益氣和胃止痛方治療急性胃炎的作用機制,以期為進一步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 SPF級SD大鼠,雄性,4~5周齡,體質量(200±20)g,購于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許可證:SYXK(京)2019-0033。室溫(23±2)℃環(huán)境中采用12 h晝夜節(jié)律飼養(yǎng),保持晝夜節(jié)律正常,研究過程中自由飲水進食,白天(9∶00~17∶00)進行試驗研究,本研究獲得本單位實驗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試藥與儀器 益氣和胃止痛方,組成:黃芪30 g,太子參、炙甘草各15 g,延胡索、雞內金、木香、砂仁各12 g,白術、白芍各9 g,陳皮、茯苓各6 g,黃連 3 g。以10倍量蒸餾水浸泡,煎煮3次,每次1 h,濃縮成生藥量1.5 g/mL的藥液,備用。法莫替?。ㄠ嵵萑鹂抵扑幱邢薰?,批號:20190702);NO試劑盒購自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白介素-1(IL-1)和丙二醛(MDA)試劑盒購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胃蛋白酶原1(PG1)和胃蛋白酶原2(PG2)試劑盒購于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清G17試劑盒由Thermo Scientific提供。其他試劑均購于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實驗用水為超純水。Multiskan MK3型酶標儀(Thermo Scientific);貝克曼·庫爾特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5821(貝克曼庫爾特公司);LDZ-2型低速離心機(北京京立離心機有限公司);電子天平(瑞士梅特勒公司);超低溫冰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1.3 模型制備 參考文獻制備急性胃炎大鼠模型[4],即除對照組外,其余大鼠禁食24 h,將2%阿司匹林∶0.6 mol/L鹽酸=1∶1的(體積比)比例灌胃,1.3 mL/100 g,每次1.5 h,共計3次。
1.4 分組與給藥 SPF級SD大鼠,自由飲食適應性喂養(yǎng)7 d后進行造模,將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陽性組和中藥高、中、低劑量組,共5組,每組10只。另選取10只SPF級大鼠作為對照組。造模前1 h給予相應藥物灌胃,對照組和模型組灌胃生理鹽水,陽性組灌胃法莫替丁,劑量0.25 g/kg,中藥低、中、高劑量組分別灌服益氣和胃止痛方7.5、15、22.5 g/kg,間隔4 h灌服1次,共計4次。末次給藥5 h后斷頭處死大鼠。
1.5 標本采集與檢測 1)于造模后及末次給藥后,脫臼處死大鼠,取大鼠胃,注入8 mL 10%甲醛,浸泡15 min,觀察胃炎發(fā)生情況,并計算大鼠的潰瘍抑制率。潰瘍指數(shù)[5]:如大鼠胃黏膜條索狀損傷長度>1 mm,每1 mm記1分;若寬度>1 mm者記分加倍,總分即為潰瘍指數(shù)。潰瘍抑制率=(對照組潰瘍指數(shù)-藥物治療組潰瘍指數(shù))/對照組潰瘍指數(shù)×100%。2)脫臼處死大鼠,取全胃,生理鹽水沖洗,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3)取胃竇中胃黏膜約100 mg,加適量磷酸緩沖液,低溫下制成10%勻漿,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20℃保存,備用。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測定胃黏膜NO含量,ELISA法檢測IL-1水平以及MDA含量,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操作。4)取胃黏膜上清液,用生化分析儀檢測PG1和PG2的膠乳,采用增強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PGR=PG1/PG2。采用Thermo MK3酶標儀進行G17的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大鼠胃黏膜組織病理學觀察 見圖1。對照組大鼠胃黏膜上皮細胞完整,腺體密集排列,腺體形態(tài)規(guī)則,偶見淋巴細胞。模型組大鼠的胃黏膜萎縮脫落或缺損,上皮出血水腫,腺體排列紊亂且明顯減少,腺體囊性擴張,可見中性粒細胞浸潤。陽性組和中藥低劑量組大鼠的胃黏膜萎縮程度明顯減輕,腺體明顯增多,排列稍紊亂,固有層內可見小血管充血及中性粒細胞浸潤。中藥中劑量和高劑量組大鼠的胃黏膜各層結構基本恢復正常,上皮細胞排列較規(guī)則,腺體形態(tài)規(guī)則,固有層可見少許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散在浸潤。
圖1 各組大鼠胃黏膜組織病理圖(HE染色,400倍)
2.2 大鼠胃黏膜潰瘍指數(shù)及潰瘍抑制率比較 見表1。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潰瘍指數(shù)為(182.87±23.81)。給予藥物干預后,陽性組和中藥各劑量組大鼠的潰瘍指數(shù)明顯降低,潰瘍抑制率明顯升高(P<0.05),且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間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各組大鼠胃黏膜潰瘍指數(shù)及潰瘍抑制率比較
2.3 大鼠胃黏膜中NO、MDA以及IL-1水平比較 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的胃黏膜中NO、MDA水平明顯降低,IL-1水平明顯升高(P<0.05)。給予藥物干預后,與模型組比較,陽性組和中藥各劑量組大鼠的胃黏膜中NO、MDA水平明顯升高,大鼠的胃黏膜中IL-1水平明顯降低(P<0.05),中藥低劑量組大鼠胃黏膜中NO、MDA水平明顯高于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IL-1水平明顯高于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P<0.05),且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 各組大鼠胃黏膜中G17、PGR表達水平比較 見表3。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的胃黏膜中PGR水平明顯升高,G17明顯降低(P<0.05)。給予藥物干預后,較模型組,陽性組和中藥各劑量組PGR水平明顯降低(P<0.05),G17明顯升高。中藥低劑量組G17變化明顯低于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PGR水平明顯高于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P<0.05),而陽性組和中藥高劑量組間比較G17、PGR水平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各組大鼠胃黏膜中的NO、MDA以及IL-1水平比較(±s)
表2 各組大鼠胃黏膜中的NO、MDA以及IL-1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陽性組中藥低劑量組中藥中劑量組中藥高劑量組n 10 10 10 10 10 10 NO(μmol/mg)41.23±6.09 18.57±2.24*29.39±4.05*△23.15±3.23*△27.93±3.87*△30.63±2.34*△#EOS計數(shù)MDA(nmol/mL)(×109/L)2.53±1.67 3.12±1.85*2.66±1.54*△2.78±1.71*△2.68±2.10*△2.63±1.30*△#IL-1(pg/mL)121.32±15.67 142.47±18.96*129.57±17.45*△138.87±13.89*△125.51±20.30*△130.17±18.24*△#
表3 各組大鼠胃黏膜中G17、PGR表達水平比較(ng/mL,±s)
表3 各組大鼠胃黏膜中G17、PGR表達水平比較(ng/mL,±s)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陽性組中藥低劑量組中藥中劑量組中藥高劑量組n 10 10 10 10 10 10 G17 5.12±1.87 3.28±1.26*4.65±1.42*△4.37±1.67*△4.49±1.17*△4.89±1.38*△#PGR 1.06±1.47 5.24±1.36*2.37±1.59*△2.64±1.12*△2.15±1.06*△1.42±0.31*△#
急性胃炎是臨床多發(fā)病,其發(fā)病機制較復雜,是由多種因素如細菌、毒素、機體應激反應等引起胃黏膜炎癥所致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隨著分子診斷不斷地發(fā)展,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G)是判斷胃黏膜萎縮和萎縮部位的主要血清學標志物[6]。G17是由胃竇和十二指腸中的G細胞分泌,是G細胞的主要代表分子之一。NO在對胃腸道中的血液循環(huán)胃液分泌、黏膜損傷的保護和修復具有重要意義。炎癥反應在急性胃炎中發(fā)揮關鍵性作用,IL-1是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之一。MDA是氧自由基引起脂質過氧化的代謝產物[7-9]。法莫替丁為組胺H2受體拮抗劑,不僅具有較強的抑制胃酸作用,而且能有效抑制胃泌素分泌,具有起效快、藥效強等多種優(yōu)點,且夜間效果好,作用時間長[10-11]。
急性胃炎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范疇,其病機為本虛標實,外感邪氣,肝脾不適和情志所傷所致臟腑功能失調胃氣失和,進而損及胃黏膜。故治以理氣和胃止痛,活血化瘀為法。本研究采用益氣和胃止痛方治療,方中木香散滯和胃,行肝瀉肺,行胃腸中的滯氣;黃芪、太子參、白術配伍益氣健脾,陳皮、茯苓、砂仁健脾祛濕,延胡索、雞內金、白芍活血化瘀、柔肝止痛;白芍為中虛血瘀胃痛之必選藥;黃連清熱燥濕,增加胃腸功能;炙甘草為使藥,益氣滋陰、補脾益氣、調和諸藥?,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12-16],木香、陳皮、太子參、白芍、炙甘草、茯苓、砂仁、白豆蔻、陳皮、炒白術可提高胃的保護功能,降低胃黏膜發(fā)生炎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模型組比較,中藥各組大鼠的胃黏膜萎縮程度明顯減輕,潰瘍指數(shù)明顯降低,潰瘍抑制率明顯升高。提示益氣和胃止痛方可明顯降低急性胃炎大鼠模型的胃黏膜炎癥癥狀,減少胃黏膜萎縮程度,提高潰瘍抑制率。大鼠的胃黏膜中IL-1和PGR水平明顯降低,胃黏膜中NO、MDA水平以及G17表達明顯升高。提示益氣和胃止痛方可明顯降低急性胃炎大鼠模型胃黏膜中IL-1和PGR水平,升高NO、MDA水平以及G17表達。
綜上所述,益氣和胃止痛方可抑制急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的潰瘍,降低炎癥因子和自由氧化基水平,提高胃黏膜NO含量,調整胃黏膜中的G17表達,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整NO、IL-1水平和G17表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