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偉,莫雙陽,李運澤,韋天靈,彭繼承,劉有利,施小六
(1.柳州市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廣西 柳州545000;2.柳州市人民醫(yī)院 病理科,廣西 柳州545000;3.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醫(yī)學遺傳科,湖南 長沙410000)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稱艾滋病,是因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CD4+T 淋巴細胞受損,進而造成機體免疫功能嚴重破壞,臨床表現(xiàn)為多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HIV可侵犯人體各個器官和系統(tǒng),其中消化系統(tǒng)尤為常見。臨床上,很多AIDS 患者是因消化道癥狀就診而確診。近年來,消化內鏡的廣泛應用對合并消化道病變的AIDS 患者起到了良好的治療作用。但研究病例多集中在上消化道,下消化道的研究報道較少。廣西省柳州市為HIV 感染高發(fā)區(qū),為了解AIDS并發(fā)消化道病變的臨床表現(xiàn)和腸鏡特點,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柳州市人民醫(yī)院近6年來合并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AIDS 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和結腸鏡特點?,F(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0月在柳州市人民醫(yī)院住院且行結腸鏡檢查的HIV確診感染者109例。其中,男79 例(72.5%),女30 例(27.5%),男女比為2.63∶1.00;年齡24~80 歲,平均53.18 歲。將HIV 確診感染者作為試驗組(n=109),鏡下表現(xiàn)為結直腸息肉、結直腸潰瘍、腸道腫物和腸道炎癥性病變等。選擇6年間在本科住院的、有腹瀉、腹痛和便血等消化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而行腸鏡檢查的HIV陰性者作為對照組(n=116)。試驗組中經血液和性傳播77例(70.6%),靜脈吸毒32 例(29.4%),住院治療期間均已戒毒,無先天或后天性非HIV 感染導致的免疫缺陷疾病,無原發(fā)性腦、心、肺等疾病。根據(jù)CD4+T 淋巴細胞計數(shù),將HIV 感染者分為兩組,其中A組 CD4+細胞>200×106/L (n=34)、 B組<200×106/L(n=75)。109 例中,腸鏡檢查前確診者79 例,因出現(xiàn)腹痛、腹瀉和便血等臨床癥狀或體檢時要求行腸鏡檢查;30 例為腸鏡前未確診,因出現(xiàn)消化系統(tǒng)癥狀或體檢時腸鏡檢查前行輸血前四項發(fā)現(xiàn),包括9 例腸鏡檢查過程中提示鏡下有HIV感染可能的患者(腸道黏膜典型充血、糜爛、紅斑和潰瘍等)。109 例患者中行胃鏡檢查者42 例。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腹痛、納差及消瘦、便血及體檢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瀉、發(fā)熱和淋巴結腫大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109 例AIDS 合并消化道癥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內鏡特點、病理學檢查資料、外周血CD4+T 淋巴細胞數(shù)量、機會性感染的種類和診治情況。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使用Olympus CF-260 電子胃鏡、結腸鏡檢查,由高年資主治醫(yī)師及以上者行內鏡操作。當所有HIV感染者完成內鏡檢查后,需進行設備消毒。內鏡消毒嚴格按照五槽依次行初洗、酶洗、次洗、消毒、末洗和干燥備用等,消毒液為2%戊二醛,消毒時間為30~45 min,一次性活檢鉗使用后當即銷毀。
對發(fā)現(xiàn)異常的病變行常規(guī)活檢,原則:①內鏡發(fā)現(xiàn)黏膜充血和糜爛等病變,應在不同病變腸段分別取2 塊以上組織進行活檢;②胃腸道息肉活檢一般取1 至2 塊組織;③慢性萎縮性胃炎取不同部位組織4至5塊進行活檢;④真菌性食道炎應用刷檢涂片找真菌菌絲和孢子;⑤胃潰瘍或結、直腸潰瘍考慮良性病變時,在病變部位取3 至4 塊組織進行活檢;⑥內鏡下考慮消化道惡性腫瘤取6 至8 塊組織進行活檢。染色方法包括HE、PAS 和抗酸染色等;免疫組化包括巨細胞病毒、EB 病毒、皰疹病毒、CD20、CD34、CK和CD68等。
選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HIV 病例中,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8 例(7.3%),梅毒抗體陽性者6 例(5.5%),丙肝抗體陽性者4 例(3.7%),血培養(yǎng)馬爾尼菲青霉菌陽性者9例(8.3%),血培養(yǎng)大腸埃希菌陽性者1 例(0.9%),口腔念珠菌感染者39 例(35.8%),口腔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者3 例(2.8%),活動性肺結核者16 例(14.7%),肺部細菌或真菌感染者35例(32.1%),弓形蟲腦病者1例(0.9%),結核性腦膜炎2例(1.8%),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1 例(0.9%),共89 例至少行一次大便常規(guī)涂片、培養(yǎng)、特殊染色等檢查,有6 例(5.5%)找到真菌孢子及菌絲。109 病例中,外周血CD4+T 淋 巴 細 胞 數(shù)<200×106/L 75 例(68.8%),CD4+T淋巴細胞數(shù)>200×106/L 34例(31.2%)。
109例AIDS患者腸鏡主要表現(xiàn)為:未見明顯異常者22 例(20.2%),其余87 例(79.8%)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病變,多表現(xiàn)為一種類型的病變,少數(shù)表現(xiàn)為2 到3 種病變。病變中,結、直腸息肉17例、結、直腸潰瘍25例、腸道腫物8例、腸道炎癥性病變30 例、紅斑3 例、闌尾炎2 例、結腸狹窄2 例。腸道息肉直徑多在1.0 cm以下,以山田I型、Ⅱ型息肉為主。結直腸潰瘍可發(fā)生在各個腸段,盲腸、回盲瓣和回腸末端更易受累,潰瘍直徑多為0.4~1.0 cm,最大者3.5 cm×2.5 cm,形態(tài)各異,多覆以白苔、黃白苔和膿苔,潰瘍間黏膜正常或見黏膜水腫和糜爛。腸道腫物多為菜花樣或不規(guī)則形狀,多有表面糜爛及潰瘍,部分病例因腫物導致腸腔狹窄,內鏡難以通過。腸道炎癥者結腸鏡下特點為黏膜發(fā)紅,可見點狀或彌漫性分布的糜爛灶,或可見黏膜多發(fā)隆起,粗糙不平,血管紋理增粗。
42 例AIDS 患者胃鏡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17 例(40.5%),慢性萎縮性胃炎9 例(21.4%),反流性食道炎4 例(9.5%),真菌性食道炎6 例(14.3%),食管結核并狹窄1 例(2.4%),胃癌4 例(9.5%),卡波西肉瘤1例(2.4%)。
AIDS 試驗組的結直腸潰瘍檢出率和總體病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AIDS試驗組中,不同組別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患者腸鏡結果比較:B組腸鏡下腸黏膜充血及糜爛和總體病變檢出率明顯高于A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87例有異常病變的HIV患者中,6例(6.9%)回盲部潰瘍,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小區(qū)見多核巨細胞及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形成,符合結核,部分病例免疫組化:CD68(+)或CD20(+);6例(6.9%)結腸鏡下提示潰瘍或炎癥,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可見大量馬爾尼菲青霉菌,免疫組化:PAS(+)或銀染(+);3 例(3.5%)腸鏡提示結腸炎或結腸潰瘍,病理提示結腸黏膜組織慢性炎,伴潰瘍形成,可見病毒包涵體樣結構,提示巨細胞病毒感染;結腸腫物1例病理提示良性病變,必要時重新取材,其余7 例(8.0%)提示結直腸癌;結直腸息肉及黏膜慢性炎者共65 例(74.7%)。AIDS 患者典型病例腸鏡下表現(xiàn)和相應的病理學檢查結果見附圖。
表2 試驗組與對照組腸鏡結果比較 例(%)Table2 Comparison of colonoscopy result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表3 試驗組中不同組別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患者腸鏡結果比較 例(%)Table3 Comparison of colonoscopy result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D4+T lymphocyte count in experimental group n(%)
附圖 AIDS患者典型病例腸鏡下表現(xiàn)和病理學特征Attached fig.Colonoscopic findings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ypical AIDS case
109 例AIDS 患者中,92 例接受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和對癥治療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及緩解。5例雖接受HAART治療,但因病情加重而死亡,12例因自身或其他原因未接受HAART 治療,經對癥治療后病情緩解出院或要求辦理自動出院。
AIDS 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我國已進入快速增長期[1]。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有研究[2]顯示,腸道是HIV 病毒攻擊最主要的靶器官,也是病毒復制的主要場所。AIDS 大腸損害常表現(xiàn)為結腸和直腸的機會性感染、癌癥及卡波西肉瘤。近年來,隨著對AIDS 診治水平的逐漸提升,患者存活時間明顯延長,但腸道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發(fā)病率較前升高。AIDS患者的T輔助淋巴細胞遭到HIV病毒破壞,機體免疫功能缺陷,可表現(xiàn)為消化系統(tǒng)多種非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包括:腹瀉及腹痛、消化及吸收不良、真菌性食道炎、消化道出血、納差、消瘦和腹部包塊等。
腹瀉是AIDS 患者常見的消化道癥狀,發(fā)生率為30.0%~80.0%,腹瀉的發(fā)生與機會性病原體感染有關,是其他機會性感染的2.5 倍[3]。本研究以腹瀉為主訴行腸鏡檢查的比例較大(28.4%)。腹瀉伴消瘦是AIDS 的主要指征。有研究[4]顯示,AIDS 相關的腹瀉多與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有關,其中巨細胞病毒感染是造成AIDS 患者腹瀉最常見的病毒,常導致腸黏膜炎癥和潰瘍,甚至并發(fā)腸穿孔。檢測AIDS患者腹瀉病原學最簡單的方法是糞便相關檢測,但其結果因地域和檢測方法不同有較大差異[5]。機會性感染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患者的免疫抑制水平有關,而CD4+T淋巴細胞水平是評價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重要參數(shù),與患者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及存活時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可能與HIV感染攻擊人體腸壁淋巴組織中的CD4+T 細胞有關,導致CD4+T 細胞水平進行性下降。因此,機會性感染主要發(fā)生在CD4+T 細胞數(shù)<200×106/L 的感染者中,本研究與孫燕等[6]報道一致。
臨床上,部分AIDS 患者合并消化系統(tǒng)癥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形態(tài)學改變,多表現(xiàn)為活動性炎癥或潰瘍,但缺乏病原學依據(jù),稱為“AIDS 相關性腸病”。張月寧等[7]總結的207 例次AIDS 患者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腸道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最為常見??赡芘cHIV 病毒直接損傷腸黏膜有關,但預后相對較好[8]。HIV 病毒持續(xù)不斷損傷腸道黏膜淋巴系統(tǒng),導致腸道黏膜和免疫功能缺陷,出現(xiàn)絨毛萎縮、上皮細胞空泡和凋亡[9]。腸鏡下表現(xiàn)類似結腸炎,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明顯的潰瘍性病變,甚至并發(fā)結腸腫瘤。AIDS 合并大腸潰瘍性病變,一方面是因為HIV病毒可對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造成直接損傷,另一方面是因AIDS 患者有免疫系統(tǒng)缺陷,易合并各種機會性感染。不同病因導致的病變部位和潰瘍形態(tài)有一定的區(qū)別。AIDS 合并巨細胞病毒感染致結腸潰瘍可局限于某一腸段,嚴重者可累及整個結腸,但直腸受累較少見,內鏡下特點為黏膜剝脫、黏膜糜爛或單純小潰瘍、鵝卵石改變、不規(guī)則潰瘍、縱行潰瘍或深鑿潰瘍[10]。AIDS 合并腸結核主要發(fā)生在回盲部,可累及空回腸、余結腸和直腸,病變呈連續(xù)性分布,潰瘍多為多發(fā),少數(shù)單發(fā),形態(tài)不一,以環(huán)形潰瘍多見,潰瘍較深,常覆蓋較厚的白苔,邊緣可呈鼠咬征,部分有回盲瓣攣縮變形和腸腔狹窄[11]。國內外關于AIDS合并腸道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報道相對較少,內鏡下可表現(xiàn)為紅斑、充血、糜爛、腫物和潰瘍,潰瘍多為不規(guī)則形,也可表現(xiàn)為橫行或縱行裂隙樣潰瘍。對于AIDS 合并不明病因腸道潰瘍,需除外合并腸道淋巴瘤及卡波西肉瘤。
因免疫系統(tǒng)受損,AIDS 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且更加年輕化[12]。SILVERBERG 等[13]報道,AIDS 人群中每年大腸癌發(fā)病率為36.4/10.0 萬,在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癌、肛管癌、肝癌之后,居第六位。有文獻[14]報道,HIV 感染者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死于各種腫瘤的高達10.0%。本研究中,大腸癌檢出率為7.3%,提示此類人群進行結腸鏡腸癌篩查具有重要意義。AIDS 患者腸鏡檢查見結直腸潰瘍隆起性病變較少見,常擬診為結腸癌或淋巴瘤等,但反復病理活檢又不支持結腸癌或淋巴瘤診斷,本研究中有1例結腸占位,腸鏡考慮結腸癌,但病理學檢查提示良性病變,可能與組織胞漿菌感染有關[15]。
綜上所述,AIDS 合并消化系統(tǒng)癥狀多種多樣,可伴隨全身或其他癥狀。隨著臨床醫(yī)師對其認識的不斷提高,以及結腸鏡檢查的增多,引起非特異性癥狀的病因被逐步揭示。對于合并消化系統(tǒng)癥狀的AIDS患者應及早行結腸鏡檢查,有助于發(fā)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背后的病因,以便早期診治,判斷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