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審美相輔相成,關系密切。而山西古建筑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由于地區(qū)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也彰顯了對于建筑形態(tài)與設計審美的追求,對于研究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及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以山西古建筑應縣木塔為例,展開對古建筑的審美設計的研究,增強人們對審美以及對設計藝術美感的認識感觸。
關鍵詞:應縣木塔;造型美感;設計;審美
在對古建筑進行考察時,不僅要看其建筑的結構和外觀設計,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建筑帶給受眾的審美感知,關注受眾的情感體驗,這成為衡量建筑設計的關鍵因素,優(yōu)秀的建筑應是實用功能與審美的結合。古建筑作為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名片,其具體的文化傳承,包含著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民俗習慣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內容[1]。研究古建筑的設計與審美特征,能夠讓觀者對于建筑的審美感知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探究潛藏于古建筑內極為多姿多彩的設計美學思想。今以應縣木塔這個隸屬于山西的古建筑為范例,對其所蘊含的古建筑設計美學進行研究。
一、古建筑設計原則
中國古代,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在設計方法上既追求其形式的獨特性,但總的設計原則又深受歷史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主,其他設計思想為輔的相互融合。古建筑的結構多以木構架為主,應縣木塔作為木構架的代表,成為了建筑歷史文化的載體。在對建筑進行設計之時,一般會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多用于建筑的主體結構,以其結構的工巧給人以審美的愉悅,使得古建筑能夠具備更高的使用價值及觀賞價值。
應縣木塔作為如今在中國保存完好的木構塔式建筑,年代最為久遠,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該塔為稀有的木結構樓閣式塔,整體構架純用木材,無釘無鉚,靠著各種形態(tài)各異、功能齊全的斗拱來支撐,而構建木塔的榫卯結構,就是虛實結合在建筑中運用的最佳體現(xiàn)。卯榫結合,一實一虛,一柔一剛,剛柔相濟,不僅極為美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很好地傳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無”思想。虛實結合的運用使得這座塔整體性極佳,科學合理、設計嚴密、構造完美、巧奪天工,堪稱“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國家文物局的評價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整個木結構建筑史中,至今為止依然存在的典范便是應縣木塔,對于中國建筑的發(fā)展而言,其相當于一個坐標,擁有極高的價值。”
應縣木塔位于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F(xiàn)在木塔周圍全都是現(xiàn)代建筑,它獨自屹立。木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稱佛宮寺釋迦塔。木塔整體建于四米高的臺基上,外觀為六層屋檐,結構與現(xiàn)代高層建筑采用的結構大同小異。但隨著時間流逝,木塔已發(fā)生損壞,人們利用古建筑進行旅游開發(fā)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古建筑與周圍環(huán)境的和諧共生關系。古建筑本就未完全置身于現(xiàn)代生活中,因此要實現(xiàn)人類與其的共生發(fā)展,把握好度,不要讓其喪失原始的藝術氣息。
二、古建筑審美角度
在對古建筑的設計方法已經掌控的前提下,更深層次地研究其設計審美角度,剖析那個時代人們在審美方面的追求以及古建筑本身具備的美學規(guī)律。山西應縣木塔其審美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應縣木塔造型之美。古建筑都具有獨特的造型特點,應縣木塔最大特點就是無釘無鉚、純木結構,卻能夠屹立千年。這座寶塔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的典范。整座寶塔高67.31米,在世界所有木塔里面,它的高度位列第一。共用落葉松木料三千余立方,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該塔除了首層使用的是立面重檐外,其他層面都是單檐,一共有五層,六道檐口。事實上,它一共有九層,因為每一層中間都有暗層存在。由于首層使用的是重檐,同時還有回廊,所以從外觀來看,該塔的屋檐只有六層。每一層的支撐都是木柱,分為內外兩圈,柱子數(shù)量為32根,8根用于內槽,24根用于外檐。在木柱中間,有不少梁、斜撐、短柱以及枋,構成方向不同的復梁式木架。此類結構具備一定先進性,與現(xiàn)在用于高層建筑之中的“內外筒體加水平桁架”存在相似之處,所以它也有“現(xiàn)代高層建筑筒體結構之先驅”的稱號[2]。此外,木塔在設計上還大膽使用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大量使用斗拱結構。整個塔體內,使用的斗拱種類一共有54種,不同的斗拱所采用的組合形式不同,一部分是把枋、梁以及柱融為一體,在所有層面都呈現(xiàn)中空結構層,這個結構層的形狀是八邊形。此類斗拱的連接方式并非剛性,因此當出現(xiàn)地震以及大風之類的水平作用力時,木材便會出現(xiàn)摩擦,甚至產生位移,進而能夠將一些能量損耗吸收掉,對變形進行調整。此外,平座斗拱這種存在于內槽以及外檐上的部件,能夠跟梁枋結合,形成結構層,從而讓內外兩個圈融為一體。除了塔體,塔頂鐵剎的設計也是天機神意,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精美的穿天鐵剎。自下仰望木塔,塔體與鐵剎相得益彰,顯得和諧沉凝、深邃幽遠,不得不為當時匠人們的工藝所折服。
(二)應縣木塔環(huán)境之美。古人在選取構建古建筑的位置時,通常將山水等環(huán)境因素融入進去,設計古建筑之時,其設計理念與“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并且在設計過程中,將這種思想又融合進去。通過自然的烘托,讓古建筑擁有更為優(yōu)美的背景,并且將建筑所具備的意境美烘托出來,對環(huán)境與建筑之間的協(xié)調性進行平衡,對人倫道德特有的審美文化內涵加以關注,使山水環(huán)境與古建筑互相映襯,從多個層面使古建筑所具備的設計美感得到強化。在進行設計時,應縣木塔所使用的木結構體系不少,而該結構不具備很好的耐久性,因此古建筑在使用年限上受到影響,為此一般會進行涂漆保護。這種保護方式,同時也可以增強建筑的獨特美感,達到堅固、耐用、美觀的效果。應縣木塔在設計過程中,遵循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木塔內的佛像以及壁畫,與整個寶塔相協(xié)調。應縣木塔作為單一的古建筑,突兀地矗立在少有參照物的盆地南緣,襯托著天高云淡的塞上美景,正是有了周圍環(huán)境的襯托,才凸顯出其巍峨壯麗。
(三)應縣木塔裝飾之美。如前人所述,古人的設計原則一方面要建筑的造型藝術以及結構獨具特點;另一方面也要其在裝飾設計方面帶有藝術美感。一般來說,在進行裝飾設計時,會用因借以及精細的方法來對其美感進行彰顯[3]。存在于古建筑上面的裝飾,通常會對其本身結構加以利用,使之能夠呈現(xiàn)美感。同時加上工匠的精雕細琢,使材料表現(xiàn)曲線美,發(fā)揮出裝飾效果。應縣木塔的裝飾美不僅以其精美的斗拱裝飾和佛像壁畫,更有“一木二匾三鈴”,是它的精髓所在。就如黑格爾所言:“在所有藝術種類中,建筑藝術為當之無愧的魁首?!本匏怀桑黝愃囆g云集,許多慕名而來者留下了大量匾額、楹聯(lián)與詩歌。其本體的佛教藝術自不必說,依附于木塔的書法、雕刻、繪畫、詩歌等,也都值得一觀。塔上現(xiàn)存的牌匾有近50塊,赫然懸于塔軀的各個部位,這些牌匾中,書法之精湛,文意之雋永,均可稱為上乘。而在第三層塔檐下三字匾額“釋迦塔”,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貴的一塊。這些精美的具有紀念意義的牌匾,是這座古老神秘的寶塔最好的裝飾物,它們賦予了寶塔建筑美感與歷史底蘊[4]。應縣木塔的設計,觀者更多地看到了其中的崇高與壯美,它用自身的方式營造出了意境和美感,給人以審美上的獨特享受。
三、古建筑審美特質
建筑的審美特征與設計密切相關,建筑的實用性也影響著觀者的美感。觀者對于建筑的審美體驗是不自覺發(fā)生的,因此建筑的審美性成為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將觀者的審美體驗與建筑的實用美觀融于一體,可以說是古建筑設計普遍的審美追求。在設計過程中,要將地域文化內涵靈活運用于設計之內:一方面需要對設計思想進行體現(xiàn);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地使中國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凸顯出來。山西古建筑是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無論是其寺廟、宮殿還是普通的民居,都是很講究建筑形態(tài)的,從立體結構、平面布局到表面雕刻,都是獨具匠心、精雕細琢,充分體現(xiàn)了建筑形象的藝術感染力。就像《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鄙轿鞴沤ㄖ谥袊牡匚粯O其重要,其藝術之美與文化底蘊之豐富,在彰顯晉文化的地域魅力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筑藝術審美理念。
四、結語
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而言,古建筑極為重要,一方面它能夠將審美享受呈現(xiàn)給世人;另一方面還能夠使人真實地感受歷史文化,審美和設計呈現(xiàn)出相互依存的表里關系。本文從不同角度論述古建筑中的審美因素,同時深入研究其設計審美追求,對設計方法以及思想進行具象化剖析,特別是對于應縣木塔的環(huán)境美、韻律美、造型美以及裝飾美進行了探討,在剖析其文化背景的同時,對潛藏于其中的文化美也進行了深入分析。立足于不同角度對古建筑所具備的審美設計進行剖析,對當前與今后的建筑設計,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曉峰.古建筑的設計審美研究論述[J].設計,2018(7):50-51.
[2]聞闊.輝耀千古的應縣木塔[J].中關村,2018(9):106-111.
[3]樓慶西.凝固音樂里最絢爛的旋律:門的藝術——《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千門之美》前言[J].重慶建筑,2011(10):62.
[4]劉勇.品讀應縣木塔[J].中國測繪,2019(8):78-82.
作者簡介:張宇,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藝術學理論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