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詩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挖掘詩詞的史料價值、德育價值、藝術價值開展教學活動的建議,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史學研究能力。
【關鍵詞】詩詞 歷史課堂 教學價值 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70-02
在現行的國家課程體系中,“語文”“歷史”課程各為一家,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和歷史二者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因此歷史上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詩詞不僅是典型的文學作品類型,更是重要的文史資料,它以顯著的史料性、思想性、藝術性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結合課文引入大量史料,訓練學生閱讀史料、辨析史料、運用史料的意識和方法。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引入詩詞作為教學素材,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更是順應了新時代歷史教學的要求和理念,有效推動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史學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挖掘詩詞的史料價值提升歷史教學的豐富性
最早,人們喜歡用詩詞吟唱世間百態(tài)、悲歡離合,漸漸的,詩詞發(fā)展為描繪古時候廣闊的社會生活,反映某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的文學作品,可以說詩詞就是當時社會的鏡像。因為詩詞所包含和反映的歷史信息十分豐富,所以其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首先,在歷史課中充分發(fā)掘詩詞的史料價值,可以有效地呈現歷史,培養(yǎng)學生講述歷史和建構歷史的能力。歷史上有大量的詩詞是直接反映和記錄現實的,教師可以將這些詩詞作為史料引入課堂。例如,《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文學作品,主要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社會生活,能在歷史、地理、考古、民俗和文學等方面提供給我們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在教學世界古代史的時候,可以對《荷馬史詩》進行摘錄,引導學生從中了解古希臘的一些歷史;又如,《詩經》描繪了先秦時代的社會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生活習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吨茼灐ぽd芟》里的句子“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描繪了數千人一起勞作的畫面,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周人的生產勞動場景,表明商周時代農業(yè)生產技術已有較大發(fā)展。
其次,詩詞作為一種特殊文學體裁的史料,易讀好記,將其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記憶歷史知識。例如《三字經》: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
始春秋,終戰(zhàn)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
該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引入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發(fā)展脈絡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并且三字一句的格式,朗朗上口,學生容易背誦。
再次,用詩詞講述史實,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歷史的理解。例如,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一課時,關于如何評價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是非,筆者選擇胡曾的詩歌“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李敬之的詩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知,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和皮日休的詩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作為補充素材,在教學中將三首詩歌進行對比,從不同角度表現隋朝大運河的作用及先人對其的評價,將歷史的真實展現出來。歷史課上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詩詞,實際上也是在錘煉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理解史料的能力。又如,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一課提到,“都城長安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這樣的描述相對刻板,很難讓人對長安城有更生動的想象。而引入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王建的《早春五門西望》詩句“宮松葉葉墻頭出,渠柳條條水面齊”等,便可以一句一個圖景地還原長安城的形象,加深學生對長安城作為盛唐繁榮景象重要象征的理解。
二、挖掘詩詞的德育價值提升歷史教學的教育性
相當一部分詩詞的誕生,是為了謳歌一些歷史人物,歌頌他們的英雄事跡和精神世界,因此,詩詞具有重要的德育價值。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那些思想性、史料性和藝術性兼?zhèn)涞脑娫~,作為教材的補充材料,提煉其思想精髓,滲透到德育過程中,加強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或高尚的道德情感。例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愛國詩人為國捐軀的愛國行為;陳毅的《梅嶺三章》,一句“旌旗十萬斬閻羅”,體現了革命者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及豪邁的氣概。
在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風靡網絡。這原是出自唐明皇時期日本詩人長屋所作的詩歌《繡袈裟衣緣》,句子優(yōu)美、意境雋永,現因寫在日本捐贈的物資箱子上而為大眾所知。結合這一現實熱點,在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唐朝的中外文化》一課時,教師可以在開篇用這首詩引出唐代中日友好往來的歷史,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體現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千年情誼。
在講述歷史時,亦可引用詩詞構建歷史情景。例如,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時,用岳飛的詞《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表現岳飛的抗金事跡與愛國情懷;用林升的詩《題林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描繪南宋的繁榮太平景象,揭露南宋君臣茍且偷安、縱情聲色的社會現實。巧妙引入詩詞作為史料,創(chuàng)設出貼切的教學情境,既能在一定程度重構歷史情境,幫助學生浸入課堂氛圍,充分地感知歷史、學習歷史、記憶歷史,又能以歷史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與情緒,讓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思考、想象、體驗。
從以上層面看,在歷史教學中借用詩詞展現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道德的提升和精神的支持。
三、分析古詩詞的藝術價值提升歷史教學的生動性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痹娫~作為一種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其語言精煉優(yōu)美而形象性強,韻律和諧如樂曲般悅耳動聽,具有巨大的藝術價值。
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一些詩詞,可以較好地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教學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時,將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引入教學,學生在細讀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詞句后,感悟到雄渾、開闊、宏大的意境,感受到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心境。該詞寥寥數語便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將宏大的歷史描寫出來,讓后人在品讀時,既看到歷史的沉積,也感受到文學的美感。從這個角度看,在歷史的學習中融入詩詞的賞析,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
詩詞作為文學和歷史的表現形式,以生動精煉的語言、具象化的形象,融詩、史于一體,義理深邃、寓意深遠。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引用一些反映某一時期歷史的“史詩”,無論對充實歷史課的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都大有裨益。例如,在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中,引用杜甫的“三吏”“三別”,將安史之亂用文學的形式展現出來,構建戰(zhàn)亂紛爭、百姓顛沛流離的歷史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感情共鳴;同時通過對杜甫“史詩”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安史之亂的史實并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分析、論證,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加深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理解的有效方式。
以上的教學實踐彰顯了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詩詞這一特殊形式的史料,不僅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和藝術修養(yǎng)的提升。但是引用詩詞作為史料,要注意幾個問題:一要緊扣教學內容,不能為用而用,要清楚詩詞是教材的補充,是為教學主題服務的;二是使用不可過多過濫,以免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三是詩詞數量眾多,選用前要注意甄別。生澀難懂的、用字用典生僻的、過度夸張的詩詞盡量不用,要選擇那些通俗易懂、易學好懂的詩詞;四是選用思想崇高、藝術水平高的詩詞,還要對詩詞的歷史局限性和作者的三觀進行解釋,切不可囫圇吞棗地一股腦用于教學活動。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廣西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研究”(課題編號:2018JD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魏國平(1980— ),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詩詞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