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美術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彩墨畫的表現(xiàn)方式符合兒童的造型習慣,適用于美術的啟蒙教學。彩墨探索既保留了作畫的趣味性,又能夠以一種簡單直觀的方式將畫面的效果最大化呈現(xiàn)。關于彩墨畫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如何應用不光擁有理論研究價值,亦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彩墨畫 ?動畫片 ?結合
對初步接觸造型知識的6-8歲兒童來說,彩墨和宣紙是很好的探索材料。彩墨易于溶解的特性以及具有視覺沖擊的色彩給繪畫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對印、拓印、渲染等繪畫技法易于操作,無論從創(chuàng)作中的趣味性、學生的參與感,還是從作品完成后的效果來看,彩墨畫課程都是低年段兒童美術教育的一個絕佳選擇。
動畫片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視頻資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將觀看水墨動畫作為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熟悉的動畫題材結合水墨畫呈現(xiàn)方式,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墨畫的呈現(xiàn)方式與其自身特殊的美感。在觀看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shù)刂v解國畫的相關知識,課后以提問互動的方式進一步學習相關內容。
筆者認為吳冠中的彩墨畫作品非常適合課堂展示。兒童的美術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簡約性,這與吳冠中美術作品的幾何造型有相通之處。不同的色點、色塊,蜿蜒曲折的各式線條,既讓學生看到了彩墨畫直觀通俗的一面,也讓他們最大程度避免了繪畫中的畏難心理。在課堂上的實際教學中,可以從彩墨游戲開始,鼓勵學生嘗試各種紙張和不同的水分控制,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作品的不同面貌。6-8歲這一階段,也是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兒童的作品大多從一些簡單的圖形符號逐漸演變成較為具體的形象,作品開始從“不像”到“像”過渡;而彩墨畫在過渡時期可以在“像”與“不像”的探索的過程中靈活轉換。
筆者在W市M區(qū)Z校的教學實踐中,將彩墨畫和蠟筆畫結合,利用水油分離的特點將彩墨畫效果應用在作品《蒲公英》的背景創(chuàng)作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展示蒲公英各種形態(tài)的真實圖片,順應兒童局部夸張的造型特點,在白板上放大講解蒲公英的結構,并向學生提問,積極調動課堂氣氛師生互動,將關鍵詞書寫在蒲公英周圍,作為后續(xù)創(chuàng)作的引導提示。
彩墨的材料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應加以展示,并且老師需要向學生講授什么是肌理。“肌理就是各種紋理相互交織在一起,不均勻的紋理變化……‘非筆繪肌理技法早在7000年前就出現(xiàn)了……”?!胺枪P繪肌理技法”有我們所熟悉的水拓法,也有源自瓷器燒制失誤產生的冰裂紋。在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牙刷、洗潔精、洗衣粉、食鹽、噴霧器等材料制作肌理,兒童不拘泥細節(jié)的繪畫特點結合彩墨的材質特性,肌理會在作品中呈現(xiàn)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墨與顏色在畫面上的堆積程度越深,相應的局部色彩也會更加濃烈。
彩墨本身具有的透明感,還可以直接疊加在有色的紙張上用來豐富畫面的效果。學生可以通過毛筆、噴壺使顏色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在作品《小鳥的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油畫棒、鏡片紙、彩墨、毛筆、噴壺的結合使用讓作品呈現(xiàn)了較好的完成效果。
教師在彩墨畫的教學過程中,應保持開放的眼光欣賞作品。對于兒童充沛的感情抒發(fā)應給予展示的空間,對于教學中學生遇到的疑問解答也應該持有開放的觀點,鼓勵他們進行嘗試。多樣化的表現(xiàn)方式在啟蒙教育的課堂上具有積極意義,教師不宜用固定的標準來定義學生的作品是否符合課程要求。
結論:彩墨畫區(qū)別于傳統(tǒng)水墨畫而誕生于近現(xiàn)代,新鮮的文化血液也應注入到現(xiàn)當代的素質教育中。在外來文化不斷沖擊的今天,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應該披上新裝,像一粒種子放進孩子們的心里。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彩墨畫的應用還有廣闊的等待探索的空間。由彩墨畫學習引發(fā)兒童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不斷提升個人文化及藝術素養(yǎng),對兒童的影響將是受益終生的。
參考文獻:
[1]崔波.低年段兒童美術教學之如何示范[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164-165.
[2]孔令戈. 試論彩墨畫的肌理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屈珊(1995.8-),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新疆師范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