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仙
【摘 要】美術作品中所表達出的藝術形象和色彩的組合能強烈地沖擊人的視覺,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可以通過其非常豐富的內容展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美術鑒賞,和美術作品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藝術精神層次的領悟,并且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作。鑒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美術欣賞課的優(yōu)化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學美術;欣賞課;優(yōu)化方案
美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而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擁有全新的發(fā)現。所以,美術欣賞是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時,可通過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使其能與相應的藝術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對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并使其能對美好的藝術作品產生認同感,主動地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學生的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讓其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述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經過特別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思想模式、學科觀點以及探索技巧等方面進行教育,以便使其養(yǎng)成優(yōu)秀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美術鑒賞活動中,教師應該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基石,改良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在課程中貫徹實踐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成果,教師需要在開展美術鑒賞教學時對之前的教學實踐和學習內容進行改良。
二、小學美術欣賞課的簡介
根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中的有關規(guī)定,依托學習活動的方法,義務教育中的美術課程可以細分為四個方向:造型、欣賞、設計和綜合。而欣賞是學生經過學習,對藝術作品自然美等方面進行觀摩,形成審美賞析、審美興趣等方面的能力,運用知識、經驗等來感知、體驗美術作品,并且可以獲得審美感受,通過對美術現象和作品的了解來進行的實踐活動。欣賞強調人根據自身對美術作品的感觸進行品評和鑒別。而美術鑒賞則以欣賞作為基礎,進行更深層地延伸和擴展,最重要的是欣賞和評價。因此,美術教學的定位在小學時期就是單純的欣賞,這個定位也與教師自身的授課水準和學生的接受程度是密切聯系的。為了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現象等方面有一個客觀的概述、認知和辨別,小學時期的欣賞課程要圍繞某一主題,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產生一定審美趣味和辨別能力。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三個方向
(一)學生文化趣旨和審美目標
文化趣旨更像是小學生美術價值觀的指南針,良好的文化趣旨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學生將自己良好的心態(tài)趣旨映射到學習中,各種事情都能順利做好,更不要說美術創(chuàng)作。同時,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也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讓學生明白美術創(chuàng)作兼容并蓄的特征。從欣賞的角度來說,作品只存在風格差別,而不一定要有優(yōu)劣之分。所以,在美術審美培養(yǎng)中首要的因素就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術價值觀。
(二)文化發(fā)展的脈絡和未來前進的方向
美術審美還需要讓學生明白文化發(fā)展的脈絡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所謂的文化脈絡就是尋根,美術從何而來,經歷了什么樣的發(fā)展時期,目前在哪個階段探索。只有知道了這些,學生才能明白中外前輩們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崢嶸。過去的探索是為了如今的創(chuàng)新,而找到了文化的根,就能夯實基礎,從而達到借鑒前人智慧的目的。這樣會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不會出現偏差,讓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時有所想、有所思,充分表達情感。
(三)美術的文化情境
有人說,美術是對生活的抽象二維化,筆者非常認可這個觀點。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學生會了解到家鄉(xiāng)的文化,如飲食文化、校園文化、歷史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在生活中接觸到這些文化,在這種文化情境中得到感悟、進行提煉,有利于學生對生活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名家名作,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優(yōu)化
(一)創(chuàng)設情境,品味藝術
教師在小學美術欣賞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想教導和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全方位進步,在讓學生發(fā)展并彰顯個性的同時,還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美術教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加入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要想發(fā)展自身的創(chuàng)作能力,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參加。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yǎng)。在整體教學進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熱情,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藝術鑒賞作品上反映出其真正的內心世界。
(二)因材施教,培養(yǎng)審美意識
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美,因為美本身就來自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忽略美,這樣,教師在欣賞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表現美的時候會感覺引導非常困難。對此,教師要認識到,讓學生學習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教師自己需要改變現有的教學觀點,加深學習和了解,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美術欣賞課的熏陶中發(fā)揮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然后,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不應該只是單一地指導學生訓練基礎的畫畫方法,更應該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讓其進行實踐。例如,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課堂外進行藝術作品賞析。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美術鑒賞課程中建立起完整的核心素養(yǎng)評價體系。教師不能只對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了解,而是要以學生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情況作為主要參照標準。
(三)注重線下課堂的拓展
審美塑造的另一方面來源于學生的多見多聞。兩耳不聞窗外事肯定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現有的資源,盤活線上、線下,盡可能讓學生開闊眼界。教師要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感,線下要多帶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與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背景,讓學生能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找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讓生活成為每一張作品的源泉。例如,在教授《四季歌》《生活中的暖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每年組織的春秋游會,帶領學生到本地的風景名勝進行自然寫生,在擁抱自然中,讓學生體會風景的秀麗,同時用美好的風景刺激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這些風景在美術課堂上也確實有,但相較之下還是缺少許多靈氣,在對審美能力的提升上,“活”的風景效果會更好。教師要營造濃烈的美術文化氛圍。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文化氛圍的營造就成了關鍵。教師在平時要多利用社會資源,帶領學生前往充滿美術資源的地方去增長見識。如平時要多帶學生前往文創(chuàng)場所,讓學生在美術館感受藝術的熏陶,在文化創(chuàng)意園感受美術創(chuàng)作的魅力,在校內課余時間開展美術作品進校園的活動,讓校園充滿藝術的氛圍。教師要通過廣泛的校內外聯動,促成資源的盤活,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促進文化生活的構建,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美術文化氛圍。
五、結語
小學美術欣賞課在美術學習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美術課的占時是很少的。美術課的欣賞教學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培養(yǎng)學生鑒賞、品鑒美術作品的能力,讓學生在美術領域具有較高的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個人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耿偉.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分析[C].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大會論文集,2019.
[2]雷艷.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美術欣賞課程教學的研究[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19.
[3]葛蓉蓉.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美術手工教學思考[J].名師在線,2019(25).
[4]韓麗紅,潘玉君.小學美術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5]袁瑩.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策略[J].發(fā)展,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