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素養(yǎng)教育目標下,歷史教學的價值已跳出“副科”怪圈,成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學科。而要使學生學好歷史并通過歷史發(fā)展其素養(yǎng),首先是要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樂學。特別是對于剛剛開始正式學習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對其將來的歷史學習具有奠基意義。通常,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應從學生心理、教學內容和形式這幾個方面去著手。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帶領學生學習歷史,其價值不僅是使學生了解歷史,更主要的是通過歷史使學生擁有理性的發(fā)展觀、更智慧的生活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素養(yǎng)。在這種教育目標下,初中歷史學科已經(jīng)由過去的“副科”成為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主力。歷史的教學就應走出“學生學不學不重要、會不會無所謂”的理念框架,切實負起教育職能。而要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首先需要考慮的,不是怎么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怎樣使學生愿意主動地去學歷史。特別是對初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剛開始接觸正規(guī)的歷史教育,對歷史學科的價值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往往受傳統(tǒng)的(多源于家長)教育觀影響,認為歷史學習不重要。如果教師不去解決這個問題,不僅是影響學生初中的歷史學習,而且會對其以后的歷史素養(yǎng)發(fā)展甚至將來的社會實踐能力都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因而,在初一,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就成為一個緊迫且重要的任務。
一、 影響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問題
第一,學科價值認同度低。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甚至也包括一部分教師,都受課改前教育觀的影響,認為歷史的教學沒那么重要。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最多是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沒有其他教育價值。這樣,學生很難建立學習的主動性。
第二,教學的內容不佳。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①學習的內容過于簡單教條,死扣課本,不能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需求;②學習的內容缺少生動性、趣味性,只是一些歷史信息的簡單羅列,而沒有把歷史的驚、險、奇、巧、情等元素向學生展示出來。這樣的內容,不僅學生學習的效率比較低(不利于理解),而且使學生感到無趣。
第三,教學的方式問題。首先說,一些教學方式過于枯燥單調,就是教師捧著課本的照本宣科,然后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學習方式既使學生學得累,而且也不利于其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外,就是教學方式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相符合,學生理解、接受歷史信息的效率比較低,過程比較苦。這就造成學生很少能從歷史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產(chǎn)生畏難情緒;還有,教學方式單一,缺少變化。與初中學生活潑靈動的性情不一致,這也造成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度的偏低。
二、 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構建學習情境
情境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上有兩個作用點。第一是情境使歷史的學習具有“生機”,有“煙火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第二是情境具有直觀性。雖然歷史知識本身不抽象,但由于大多是些文字信息,不容易理解。而情境其實有一定的歷史呈現(xiàn)和“還原”效果,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快,使其產(chǎn)生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比如學習“早期國家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時候,我們想讓學生對我國古代文明產(chǎn)生自豪感,再由這種自豪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那就需要讓學生真正認同課本上所描述的內容。比如說“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制造工藝高超”,教師就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銅器——課本上的圖片給學生的視覺沖擊力一般,最好是播放相關文物的視頻,讓學生從立體的角度去賞析。此外,不應僅展示最著名的“司母戊鼎”,而且要展示“四羊方尊”等小型精巧的器物。因為前者證明了當時可制造大型青銅器,但視覺上不易感覺到“精美”,而后者等則可以證明制作工藝的高超。再比如講“武王伐紂”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片段,這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較感性的思維。但需要注意,教師要提醒學生,這是個“演義”,不是史實。
(二)用好歷史故事
歷史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其魅力不在于歷史的滄桑感和人性的真實,而是歷史演變的過程中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和變數(shù)。這就是為什么一些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受到追捧,而真正捧著史書去研學歷史的人卻很少的原因。我們可以利用人們對歷史情節(jié)趣味性的興趣取向,在講學歷史的時候,把一些有趣、引人的相關歷史故事作為學生學習的資源。但有些歷史教師對此表示擔憂,因為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很多歷史故事已經(jīng)很失真,“演義”的成分很大,“會不會誤導學生呢?”誠然,用歷史故事來活躍課堂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確實存在著一些違背“史證精神”的因素。但只要教師能夠把握好,及時提醒學生分辨故事的真實性(比如前面提到的《封神演義》,其實細節(jié)上真實的成分不多,但歷史大脈是與歷史一致的),而且,我們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史證精神,其實讓學生去辨析這些故事的真假,是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求真素養(yǎng)的。也就是說,歷史故事如果使用得當,不僅沒有負面作用,反而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渠道。
比如在學習夏商周的時候,我們不給學生去講“亡國三笑”,實在是可惜?!跋膴嬒残α芽曋?、商妲己笑炮烙之刑、周褒姒笑烽火戲諸侯”這三個故事其實正好把課本上關于“夏、商和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給串聯(lián)起來了,不僅是生動有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歸納歷史動因。正如《左傳》中所說的,“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學生只要記住“三笑亡三國”,即可牢固地把握這個歷史發(fā)展關鍵理論。當然,教師也需要把一些關于這幾個典故的研究成果、爭議列舉出來(比如前幾年史學界根據(jù)“戰(zhàn)國竹簡”的記載,認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是編造的),讓學生理性理解歷史故事所傳遞的信息。
(三)結合生活實際
歷史的發(fā)展是不可逆的,所以我們前面說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在于其缺少經(jīng)驗支撐,但我們從學習和研究歷史的理念上分析,既然是要“以史為鏡而知興替”,也就是汲取歷史的智慧和哲理,那么也說明歷史與我們的生活及未來是有“可遇性”的。如果沒有這種可能,那么歷史的學習價值也就沒有那么高了。其實真正理解了歷史的,就會發(fā)現(xiàn),歷史的細節(jié)雖然永遠不可逆,但歷史是在螺旋式發(fā)展,不斷地相似和不斷地向上。所以,在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的時候,其實是可以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人物進行類比的。這種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學習方式,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經(jīng)驗體驗,就容易理解和消化理論,學習效率高,自然就能提升學習的自信和興趣度。此外,因為生活與切身利益往往產(chǎn)生一些相關性,生動形象,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研究興趣。
比如在講戰(zhàn)國的時候,課本上有個思考題,“設想一下,當時的人民對連綿不斷戰(zhàn)爭會有什么想法?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學生們很難能夠“設身處地”地去分析。這時候,教師可以把近幾年來發(fā)生內亂、戰(zhàn)爭的國家(比如中東地區(qū))列舉出來,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xiàn)戰(zhàn)爭的實錄和人民生活情態(tài),這些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能夠在情感上觸動學生。再結合我們國家安定的生活狀況,讓學生去分析探討,學生們很容易就能梳理出要點、找到答案。
(四)個性學習資源
正如文學領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論一樣,每個人因為生活經(jīng)驗、成長經(jīng)歷的不同,也會對歷史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而且,歷史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博,不僅是歷史脈絡,還關系到生產(chǎn)、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等方面的內容,不同的人研究歷史就會有不同的需求傾向。比如經(jīng)商者、經(jīng)濟學家,就會更多地關注歷史對經(jīng)濟運作的可借鑒性,而技術人員則可能更傾向去研究人類科技的發(fā)展。對初中學生也一樣,他們每個人對歷史研學的興趣點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性。在帶領學生掌握歷史主脈并在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框架之下,教師應注意到學生這種個性的學習需求,采用開放的、拓展的教學理念,允許和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去探究學習。當學生的個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時,其學習的興趣度也就會隨之提高。
比如,學習“都江堰”這個知識點時,從初中歷史的角度上說,就是讓學生知道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水利科技水平達到了什么水平、建立民族自豪感即可。但其實,以初中學生的好奇心來說,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希望了解都江堰的科學原理。比如“為什么都江堰震不垮?”“內江和外江的分洪原理是什么?”“魚嘴為什么能自動排沙?”針對學生對這個知識的好奇心,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出時間來,讓他們通過網(wǎng)絡查找相關資源并進行討論研究。這個知識雖然屬于水利、物理類的,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意愿,就能調動其學習的熱情。而且,當學生真正領略到這個水利工程的奇妙之處時,就會反過來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表達的觀點,認同“都江堰是個偉大的水利工程”。再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非常精彩,不僅是變化多端,而且充滿了智慧和想象力。也就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比如“退避三舍”“紙上談兵”“三令五申”……這些成語,不僅是表達了古人的一些智慧哲思,而且背后都有著生動有趣的趣事。學生們對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出處特別感興趣。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個任務,“下課后按自己的興趣去找?guī)讉€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下節(jié)課大家進行講故事活動”,學生研究這個知識的熱情遠大于學習教材中的知識。通過這種個性的拓展學習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體驗、積累,而且還順便提升了其語文素養(yǎng)水平。這樣的歷史學習,飽滿而有張力,受到學生的歡迎。
綜上所述,歷史對于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培養(yǎng)價值,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帶領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發(fā)展社會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能夠把歷史的智慧、趣味、精彩通過有效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注意滿足學生個人的成長需求,并采用適合初中學生認知思維習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樂于學習歷史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使之高效、有質地學習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曉寧.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13):56.
[2]馮生國.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分析[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63.
[3]成海芹.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J].學子:理論版,2016(11):26.
作者簡介:
許紹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鎮(zhèn)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