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鋒利, 褚以忞, 李 吉, 楊大明, 彭海霞, 徐 瑩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內窺鏡室,上海 200336)
胃癌是我國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1]。目前,胃鏡篩查尚未在我國全面推廣,多數(shù)胃癌患者就醫(yī)時已處于進展期,5年生存率低,預后往往不佳[2-3]。因此,深入研究胃癌的發(fā)病機制對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
隨著腫瘤發(fā)病機制研究的不斷豐富,以往曾被認為是無功能的非編碼RNA在腫瘤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逐漸被關注。長度大于200 nt的非編碼RNA為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目前研究表明,腫瘤中有大量lncRNA的表達異于正常組織[4-5],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起重要生物學作用[6],這使得lncRNA有作為腫瘤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標的潛力[7-8]。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類長19~25 nt非編碼蛋白的調控小RNA,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對腫瘤細胞增殖、分化、凋亡、侵襲以及遠處轉移等均能產生影響,在腫瘤的診斷中一定的價值[8-12]。
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1(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SNHG1)在染色體上位于11q12.3。有研究結果顯示,SNHG1水平在多種腫瘤中升高[13-16],并可調控腫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qū)域盒轉錄因子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9,SOX9)、鋅指E-盒結合同源異形盒1(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 1,ZEB1)等及其所在信號通路[17]。有研究結果顯示,SNHG1在胃癌中呈高表達[14],其表達水平與腫瘤TNM分期、淋巴結轉移、生存期有一定關系[18]。微小RNA-145(microRNA-145,miR-145)在胃癌組織中呈低表達,過表達miR-145有抑制胃癌細胞增殖和遷移的作用[19-21]。SNHG1可通過海綿吸附miR-145,促進結腸癌細胞的增殖[22],但兩者在胃癌中是否有相互作用,并影響胃癌細胞增殖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鑒于SNHG1及miR-145在胃癌組織中的異常表達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14,18],本研究擬探討SNHG1與miR-145在胃癌發(fā)展中可能的作用機制。
本研究使用的細胞株及pcDNA3.0空載質粒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生化系侯照遠教授實驗室惠贈;Dulbecco改良Eagle培養(yǎng)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RPMI164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xiàn)BS)均購自美國Gibco公司;CCK8試劑盒購自日本Dojindo公司;TRIzol試劑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雙熒光素酶報告試劑盒及質粒載體購自美國Promega公司;β-連環(huán)蛋白(beta-catenin,CTNNB1)兔單克隆抗體、骨髓瘤病毒原癌基因(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MYC)蛋白兔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CST公司;β-肌動蛋白鼠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Proteintech公司;二抗購自美國Li-COR公司。
人胃癌細胞SGC7901、BGC823用RPMI1640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人腎上皮細胞HEK 293T、人正常胃黏膜細胞GES-1細胞用DME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中均含10% FBS、青霉素50 U/mL、鏈霉素50 μg/mL及L-谷氨酰胺20 mmol/L,于37℃、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收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17例胃癌術后患者的胃癌組織及癌旁組織,17例患者中男12例、女5例;年齡≤60歲4例、>60歲13例;TNM分期為Ⅰ期+Ⅱ期7例、Ⅲ期+Ⅳ期10例;病理類型為腺癌13例、印戒細胞癌4例。
將SNHG1互補DNA(complementary DNA,cDNA)序列(Ensembl:ENSG00000255717,MIM:603222)插入到pcDNA3.0空載質粒中,并按照文獻[23]報道的方法進行質粒轉染,在SGC7901、BGC823及GES-1中過表達SNHG1。人miR-145雙鏈模擬體、SNHG1抑制劑及陰性對照(negative control,NC)由上海吉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N C雙鏈信息:5'-UUCUCCGAACGUGUCACGUTT -3',5'-AC GUGACACGUUCGGAGAATT -3'。人miR-145雙鏈模擬體:5'-GUCCAGUUUUCCCAGGAAU CCCU-3',5'-GGAUUCCUGGGAAAACUGGAC UU-3'。SNHG1-homo-128(si-SNHG1-1):5'-GCCAGCGUUACAGUAAUGUTT-3',5'-ACA UUACUGUAACGCUGGCTT-3';SNHG1-homo-582(si-SNHG1-2):5'-GGUUUGCUGUGUAU CACAUTT-3',5'-AUGUGAUACACAGCA AACCTT-3'。按說明書方法進行轉染過表達miR-145及敲低SNHG1。
TRIzol法提取細胞和組織中的總RNA,逆轉錄后行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定量分析。以小核RNA U6(RNA U6 nuclear small,snRNA U6,U6)為miR-145的內參,以β-actin為SNHG1的內參。miR-145引物序列為:上游5'-CGACCGTCCAGTTTTCCCAGGA-3',下游5'-CTCAACTGGTGTCGTGGA-3'。U6引物序列為:上游5'-CTCGCTTCGGCAGCACA-3',下游5'-AACGCTTCACGAATTTGCGT-3'。SNHG1引物序列為:上游5'-ACACTGGGAGCC AATGAAACA-3',下游5'-ACACGAAGTGG AGTTATGGGAAG-3'。β-actin引物序列為:上游5'-GTCACCAACTGGGACGACA-3',下游5'-CACAGCCTGGATAGCAACG-3'。轉染、TRIzol法提取細胞RNA、逆轉錄后行qRT-PCR。所有實驗均重復3次。
CCK8實驗中,將目的細胞以1 000個/孔接種于96孔板,每組設3個復孔;在培養(yǎng)的第2、24、48、72、96 h加入CCK8試劑10 μL/孔,孵育1 h后酶標儀測定450 nm吸光度。實驗重復3次。免疫印跡法實驗中,裂解細胞后,進行蛋白定量、等量蛋白電泳、轉膜、封閉,孵育一抗、二抗后,用Odyssey Li-COR 9120熒光掃描儀(美國Li-COR公司)進行熒光顯影并記錄,實驗重復3次。
為驗證SNHG1有與miR-145的結合位點,構建含有SNHG1預測與miR-145結合位點的片段的psiCHECK2TM質粒,構建方法參考文獻[23]。24孔板培養(yǎng)293T細胞至密度70%~80%,不同量的miR-145或NC與psiCHECK2TM-SNHG1的報告基因質粒同時共轉染,24 h后按說明書操作收集并裂解細胞,設置雙報告基因程序;先在裂解液中加入LARII試劑檢測螢火蟲熒光素酶的活性;之后再加入Stop & Glo Reagent試劑檢測海腎熒光素酶活性;計算螢火蟲熒光素酶與海腎熒光素酶活性的比值,以此反映psiCHECK2TM-SNHG1的報告基因活性;將實驗組比值除以miR-145 mimics 0 mg組比值,計算出psiCHECK2TM-SNHG1報告基因相對活性,實驗重復3次。
使用Kaplan-Meier Plotter數(shù)據(jù)庫(http://kmplot.com/analysis/)分析SNHG1表達與胃癌生存期的關系。使用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http://starbase.sysu.edu.cn/index.php)分析胃癌組織與癌旁組織SNHG1的表達以及胃癌中SNHG1與miR-145、SNHG1與CTNNB1、SNHG1與MYC表達的相關性。采用TANRIC數(shù)據(jù)庫(http://ibl.mdanderson.org)分析胃癌與SNHG1表達的相關性以及可能與SNHG1存在相互作用的miRNA。通過RNA22 v2 microRNA target detection(https://cm.jefferson.edu/rna22/)網站預測SNHG1與miR-145可能的結合位點。
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個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M)[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Kaplan-Meier Plotter數(shù)據(jù)庫(http://kmplot.com/analysis/)中使用數(shù)據(jù)集GSE14210(146例)、GSE15459(200例)、GSE22377(43例)、GSE29272(268例)、GSE51105(94例)進行生存分析。結果顯示SNHG1高表達組(127例)中位OS為27.8個月,明顯短于低表達組(221例,中位OS為35.9個月)[風險比(hazard ratio,HR)=1.4(1.06~1.83),P=0.015],見圖1(a)。
通過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http://starbase.sysu.edu.cn/index.php)查找發(fā)現(xiàn),375例胃癌組織SNHG1的相對表達量為3.25(2.60~3.80),明顯高于32例正常胃組織[1.91(1.52~2.32),P=1.4×10-14,錯誤發(fā)現(xiàn)率(false discovery rate,F(xiàn)DR)=4.3×10-13],見圖1(b)。
圖1 SNHG1對胃癌OS期的影響及在胃癌及癌旁組織中的表達情況
對17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組織及癌旁組織進行qRT-PCR檢測,結果顯示胃癌組織中SNHG1的相對表達量為25.35(4.51~65.12),明顯高于癌旁組織[18.66(8.70~153.90)](P<0.05),見圖1(c)。
CCK8實驗結果顯示,培養(yǎng)48 h后,過表達SNHG1的胃癌細胞系SGC7901和BGC823的增殖速率快于轉染pcDNA3.0空載質粒的胃癌細胞系SGC7901和BGC823(P<0.05),見圖2(a)~(d)。
在胃癌細胞系SGC7901中敲低SNHG1的表達,采用CCK8實驗檢測細胞增殖速率。結果顯示,與NC比較,培養(yǎng)48 h時轉染siSNHG1-2的SGC7901細胞的增殖受抑制(P<0.05);培養(yǎng)72 h后,轉染siSNHG1-1和siSNHG1-2的SGC7901細胞的增殖均受抑制(P<0.05)。見圖2(e)、(f)。
圖2 SNHG1對胃癌細胞生長的影響
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通過TANRIC數(shù)據(jù)庫(http://ibl.mdanderson.org) 分析胃癌中與SNHG1表達的相關性以及可能與SNHG1存在相互作用的miRNA。結果顯示,miR-145與SNHG1呈明顯負相關(r=-0.421,P=1.17×10-4),見表1。進一步分析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中372例胃癌患者組織中miR-145與SNHG1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兩者亦呈負相關(r=-0.37,P=3.81×10-13),見圖3(a)。
在GES-1和SGC7901細胞中分別過表達SNHG1并采用qRT-PCR檢測。結果顯示,隨著SNHG1表達的升高,miR-145表達降低(P<0.05),見圖3(b)、(c)。
通過RNA22 v2 microRNA target detection(https://cm.jefferson.edu/rna22/)網站預測到SNHG1與miR-145存在結合位點,見圖3(d)。
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結果顯示,隨著miR-145轉染濃度的上升,SNHG1報告基因的相對活性呈濃度依賴性降低,見圖3(e)。
表1 TANRIC數(shù)據(jù)庫顯示在胃癌中與SNHG1表達水平呈負相關的microRNA
在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中通過分析372例胃癌患者組織發(fā)現(xiàn),SNHG1 mRNA表達與CTNNB1(r=0.12,P=0.025)及MYC(r=0.28,P=2.16×10-8)表達均呈正相關,見圖4(a)、(b)。
將miR-145和SNHG1單獨或共轉染至GES-1細胞內,隨后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CTNNB1和MYC蛋白的表達。結果顯示,轉染miR-145后,CTNNB1和MYC蛋白水平均明顯降低;轉染SNHG1后,CTNNB1和MYC蛋白水平明顯升高;同時轉染miR145和SNHG1后,miR-145下調CTNNB1和MYC蛋白的作用被明顯抑制。見圖4(c)~(f)。
圖4 SNHG1與miR-145結合對CTNNB1、MYC蛋白表達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生活環(huán)境和飲食結構的改變,STAD發(fā)病率雖有所下降,但其死亡率仍居癌癥死亡率的第3位,占總死亡人數(shù)的8.2%[24]。因此,探究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機制,找到新的治療靶點仍極為迫切。SNHG1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個lncRNA,目前發(fā)現(xiàn)其對多種腫瘤的發(fā)展及預后有關鍵作用,即可直接作用于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也能通過海綿吸附miRNA,起到競爭性內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的作用,影響miRNA對下游靶基因的調控。例如,在結腸癌中通過影響p53通路促進細胞增殖[25],肝癌細胞中競爭性結合miR-195,封閉其活性,從而促進疾病發(fā)展[26],在肺腺癌中作用于ZEB1影響靶細胞的增殖、轉移和侵襲等[27]。近來也有報道顯示,SNHG1在胃癌中存在高表達,但其具體的分子作用機制尚未見詳細闡述。褚以忞等[28]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胃癌及癌前病變組織中miR-145水平明顯下降。miR-145可通過影響MYC水平來影響胃癌進展[21]。既往研究也證實,在卵巢癌、胃癌等多種腫瘤中MYC為miR-145的直接靶標[29-31]。同時,MYC也是T細胞因子的靶基因之一,受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激活調控[32-33]。
本研究首先通過Kaplan-Meier Plotter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SNHG1表達與OS呈負相關,通過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SNHG1在胃癌中高表達,與qRT-PCR的檢測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過表達SNHG1能促進胃癌細胞增殖,而敲低SNHG1則抑制胃癌細胞增殖。通過TANRIC、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檢索及細胞學實驗證實SNHG1與miR-145表達呈負相關,使用RNA22 v2 microRNA target detection網站預測到SNHG1與miR-145存在結合位點,并通過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證實兩者能有效結合。通過starBase v3.0數(shù)據(jù)庫分析胃癌患者組織發(fā)現(xiàn),SNHG1表達與CTNNB1及MYC表達均呈正相關。分別過表達miR-145、SNHG1及同時過表達miR-145和SNHG1,發(fā)現(xiàn)miR-145可下調CTNNB1、MYC蛋白表達,SNHG1可促進CTNNB1、MYC蛋白表達,且SNHG1能抑制miR-145下調CTNNB1和MYC蛋白。由此可見,SNHG1在胃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且能結合miR-145,miR-145對SNHG1的影響呈濃度依賴性。原因可能是SNHG1或能通過海綿吸附miR-145,抑制miR-145對下游靶基因的作用,從而上調miR-145下游CTNNB1、MYC蛋白表達,促進胃癌細胞增殖。因此,SNHG1與miR-145的結合位點可能是胃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由于本研究未用動物實驗進一步闡明胃癌細胞中SNHG1和miR-145通過ceRNA上調CTNNB1、MYC蛋白表達的機制,因此SNHG1/miR-145/CTNNB1/MYC軸對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