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平,張乃菊,謝彩俠,李妙男,耿 旭,胡司淦,劉進軍,唐 碧
環(huán)境和遺傳的相互作用引起冠狀動脈(冠脈)斑塊破裂,血流突然中斷,形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2],其發(fā)病急驟、進展迅速、臨床并發(fā)癥多樣、致死致殘率高[3]。近年來,中青年AMI的發(fā)病率一直在增加[4]。為了更好地防止中青年人發(fā)生AMI,本文回顧性分析AMI病人的臨床和冠脈病變資料。現(xiàn)作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診治并行急診冠脈造影的201例AMI病人為研究對象。AMI診斷根據(jù)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診醫(yī)師分會制定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治指南(2019)》[5]:(1)有胸痛或胸悶不適的臨床表現(xiàn);(2)至少兩個相鄰導聯(lián)的ST段升高、新出現(xiàn)的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或T波超急性改變;(3)血肌鈣蛋白>99 th正常參考值或血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至少滿足上述標準中的兩條。201例病人中男152例,女49例,年齡33~90歲。按年齡將病人分為中青年組(<60歲,n=70)和老年組(≥60歲,n=131)。
1.2 冠脈造影檢査 采用Judkins方法檢查左右冠狀動脈,選擇多體位X線投照,由兩名多年從事心血管介入治療的醫(yī)師判斷和評分冠脈造影結果。根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規(guī)定的冠脈血管圖像分段評價標準,采用Gensini積分系統(tǒng)[6]對每支冠脈的狹窄程度進行積分。每支冠脈節(jié)段的病變分數(shù)等于狹窄程度積分乘以相應的位置系數(shù),每支冠脈病變的積分之和等于冠狀動脈疾病的總分,冠脈遠端節(jié)段的總積分不超過近端段完全閉塞的總積分;左主干完全閉塞最多160分,右冠脈完全閉塞最多32點;左室后支完全閉塞最多為16分;冠脈血管直徑狹窄超過50%定義為病變。根據(jù)受累病變的數(shù)量分為:單個病變和多處病變(2個或更多,包括左主干病變)。同時對冠脈病變特征進行分析,包括彌漫性長病變、血栓病變、鈣化病變和側支循環(huán)。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或t′)檢驗和χ2檢驗。
2.1 2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2組性別、年齡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MI老年病人較中青年病人更容易發(fā)生院內(nèi)死亡和心力衰竭(P<0.05),2組病人在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發(fā)生心律失常、入院時心率、血壓水平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病人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中青年組病人的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HGB)含量、紅細胞壓積(HCT)、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RET)、淋巴細胞計數(shù)(LY)、嗜酸細胞計數(shù)(EOS)均高于老年組(P<0.05~P<0.01);2組病人的白細胞計數(shù)(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血小板計數(shù)(PLT)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病人生化指標比較 中青年組病人的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膽堿酯酶(CHE)、總蛋白(TP)、白蛋白(ALB)、血尿酸(UA)水平均高于老年組(P<0.05~P<0.01);2組病人的天門冬氨酸轉(zhuǎn)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轉(zhuǎn)移酶(γ-GT)、總膽紅素(TIBL)、球蛋白(GLB)、葡萄糖(GLU)、肌酐(CREA)、尿素(BUN)、鉀(K+)、鈉(Na+)、氯(Cl-)、鈣(Ca2+)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n;百分率(%)]
表2 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2.4 2組病人血脂指標比較 檢測中青年組中48例,老年組中86例血脂指標,中青年組病人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載脂蛋白B(Apo B)水平均明顯高于老年組(P<0.01),脂蛋白a(Lpa)水平低于老年組(P<0.05);2組病人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載脂蛋白A(Apo A)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2組病人冠脈病變特點比較 AMI中青年病人的冠脈病變主要為單支血管病變,低Gensini積分,術中無/慢復流發(fā)生率低,老年病人冠脈病變主要為多支血管病變和鈣化病變,高Gensini積分,術中容易出現(xiàn)無/慢流,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2組病人在靶血管位置、病變長度、側支循環(huán)建立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生化指標比較
表4 血脂指標比較
表5 冠脈病變特點比較[ n;百分率(%)]
遺傳、性別、年齡等不可控因素和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可控因素的相互作用,啟動和加重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動脈粥樣斑塊是冠脈粥樣硬化的最常見的原因。斑塊不穩(wěn)定,突然破裂,形成急性血栓,阻斷血流,導致AMI。AMI起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病死率、致殘率高[7-10]。管理和控制上述不良的可控因素,可以減緩冠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防治AMI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1]。
本研究201例AMI病人中中青年組70例,男63例,女7例;老年組131例,男89例,女42例。年輕AMI病人以男性為主,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率,工作壓力大有關,可能與年輕女性擁有較高水平的雌激素,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功能有關,與韓全樂等[11]研究一致。中青年組院內(nèi)死亡率0.0%,老年組院內(nèi)死亡率9.9%,死亡13例(心源性休克4例、急性左心衰2例、心律失常2例、心臟破裂或穿孔3例、出血2例),提示老年組病人病情重、合并癥多,院內(nèi)病死率高。
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等因素是冠心病主要的高危因素[12]。2組在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發(fā)生心律失常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中青年人更應該管理和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
冠脈血流突然中斷,發(fā)生AMI,誘發(fā)機體發(fā)生急性反應,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等出現(xiàn)明顯改變[13]。2組病人WBC、NEUT均升高,但2組病人的WBC、NEUT、PLT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AMI誘發(fā)的機體急性反應與年齡無關。老年組病人RBC、HGB、HCT、RET、LY、EOS較低,提示與老年人的基礎疾病有關。
2組病人的ALT、ALP、γ-GT、TBIL、GLB、GLU、CREA、BUN、鉀、鈉、氯、、鈣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中青年組病人ALT、CHE、TP、ALB、UA、TC、LDL-C、Apo B水平高于老年組病人,而Lpa低于老年組病人。Apo B是LDL-C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LDL-C總含量的97%,故Apo B可直接反應LDL-C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本研究中中青年組AMI病人冠脈病變特點以單支病變?yōu)橹?,低Gensini積分,術中發(fā)生無/慢復流概率低,老年組以多支血管病變、鈣化病變?yōu)橹鱗14],高Gensini積分,術中易出現(xiàn)無/慢復流,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冠脈鈣化篩査可以用于冠心病危險程度的分層,冠脈的鈣化檢測應作為冠心病早期預防指標。
除了性別、年齡、遺傳等不可控因素外,血壓、血糖、血脂、UA也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上述可控因素也是中青年AMI病人重要的預防靶點。中青年AMI是可防可控的,中青年人應根據(jù)其自身特點,禁煙限酒,加強血壓、血脂和UA等高危因素的控制,減少和控制中青年AMI發(fā)生[15],發(fā)生AMI時行急診PCI術,能夠改善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延長人均壽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