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編寫組
為配合國家健康中國2030行動,促進由治療疾病向維護健康轉變,《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也更名為《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1],增設了健康相關因素、康復、基礎研究及創(chuàng)新等相關內容。整體上,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與之相關的危險因素控制狀況仍不容樂觀。心血管病死亡仍占城鄉(xiāng)居民總死亡原因的首位,疾病負擔日漸加重。同時注意到,吸煙率在下降,高血壓控制率一直在上升,臨床診治技術有大幅提高;康復工作取得長足發(fā)展;基礎研究也獲得成效,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器械的研發(fā)方興未艾。為此,在進一步強調提高醫(yī)療水平,改善醫(yī)療質量,加大創(chuàng)新研究的同時,務必要強調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普及,以利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還需要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強調個人健康責任,也要關注地區(qū)間經濟、衛(wèi)生資源不平衡帶來的影響。
中國男性一直屬于世界上吸煙率最高的人群之一。1996—2010年,男性現在吸煙率均超過50%。近年來中國居民現在吸煙率較前幾年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結果見圖1。
圖1 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情況
中國青少年的現在煙草使用率為6.9%,具體比例如圖2所示。
我國吸煙人群的戒煙率從2015年的18.7%上升到2018年的20.10%,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農村與城市無顯著差異。
2018 年,86.0%的人認為吸煙會引起嚴重疾病,71.4%的人認為二手煙會引起嚴重疾病。
吸煙與二手煙暴露是中國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可預防的危險因素之一。中國人群吸煙相對死亡風險率(RR)為1.23,人群歸因死亡風險(PAR)為7.9%;男性RR=1.18,PAR為10.0%;女性RR=1.27,PAR為3.5%。
1982—2012年的30年間,中國居民的主要食物攝入量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其主要特點是谷物攝入量呈下降趨勢,特別是雜糧明顯減少;動物性食物、食用油明顯增加;家庭烹調用鹽和醬油減少,但家庭烹調用鹽仍高達10.5 g/標準人日;新鮮蔬菜攝入量呈減少趨勢。
圖2 中國青少年的現在煙草使用率情況
2012年調查顯示,在三大供能的營養(yǎng)素中,蛋白質攝入量變化不大,脂肪供能呈上升趨勢,已超過膳食指南的推薦標準,碳水化合物供能下降至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的下限,如圖3所示。
圖3 2012年中國居民平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2010—2012年全國營養(yǎng)調查[2]數據分析顯示,在膳食因素中,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數量有關的歸因比例中,影響最大的是鈉的攝入過高,其他影響因素依次如表1所示。
表1 心血管代謝性疾病死亡相關影響因素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在2004—2007年對512 715名成年人隨訪約10年,顯示飲酒導致約8%的腦梗死和16%的腦內出血。
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16年中國男性現在飲酒率為48%,平均每日純酒精攝入量為33 g,因飲酒造成的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9.8%,因飲酒而死亡的人數達到了65萬,因飲酒而造成的疾病負擔高達2 000萬DALY(傷殘調整生命年);中國女性分別為16%,2.4 g,1.2%,5.9萬和170萬DALY。
2017年34.1%的中小學生身體活動達標,較2016年的達標率29.9%略有升高。國民體質監(jiān)測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經常鍛煉率為33.9%。20歲及以上人群為14.7%,其中城市19.5%高于農村10.4%,20~39歲人群最低,60~69歲人群最高。
CKB項目對48.7萬余名基線無心血管病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平均7.5年的隨訪,按基線總身體活動量進行5分位分組后發(fā)現,總身體活動量與心血管病死亡呈顯著負關聯,與總身體活動量最低組(≤9.1 MET·h/d)相比,最高5分位組(≥33.8 MET·h/d)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減少41%(HR=0.59,95%CI:0.55~0.64)。身體活動量每增加4 MET·h/d(約快速步行1 h),心血管病死亡風險減少12%。
2014年,中國7~18歲學生的超重及肥胖總檢查率為19.4%。2014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是1985年的11倍和57倍。
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達到30.1%,肥胖率達到11.9%。與2002年相比,我國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幅分別為32.0%和67.6%,其中農村增幅高于城市。
中國成年居民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檢出率為29.1%,男性28.6%,女性29.6%,估計全國有2.778億人有腹型肥胖。
2017年,全國歸因于高體質指數(BMI 20~24.9 kg/m2)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數為59.0萬,歸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齡標化死亡率為31.5/10萬,13.5%的心血管病死亡歸因于高 BMI。
2003年,中國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直接經濟負擔為211.1億元人民幣,2010年增至907.68億元人民幣。
2014年中國5城市綜合醫(yī)院心內科門診調查顯示,抑郁和焦慮終生總患病率(即現患病人數和既往患者人數在總調查人數中的比例)為5.37%,抑郁或焦慮終生總患病率為16.91%。
INTERHEART研究共入選我國26個中心的3 0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 056例無心肌梗死的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患病率為21.66%,對照組抑郁患病率為10.36%。抑郁與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性高于其他國家。我國北方地區(qū)抑郁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性高于南方。
CKB研究分析了486 541例中國30~79歲居民的數據,中位隨訪7.2年。發(fā)現有抑郁癥的成年人與普通人群相比,發(fā)生冠心病風險增加(HR=1.32)。主要是城鎮(zhèn)居民的風險明顯增加(HR=1.72)。重度抑郁癥是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1991—2011年,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在中國9個省(2011年增至12個省)對≥18歲成年人進行了8次橫斷面調查。發(fā)現血壓正常高值年齡標化檢出率從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3],2006年前呈明顯上升趨勢,2006—2011年變化無統(tǒng)計學差異。
我國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進行過4次全國范圍高血壓抽樣調查,≥15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見圖4。
圖4 我國≥15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
中國高血壓調查(CHS)于2012—2015年從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262個城市和農村中抽取451 755名≥18歲居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7.9%,男性高于女性(粗率28.6%比27.2%,加權率24.5%比21.9%),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見圖5。
圖5 中國高血壓調查不同年齡段居民高血壓患病粗率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n=19萬,7~17歲,漢族)顯示,中國學齡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14.5%,男生高于女生(16.1%比12.9%),隨年齡逐漸上升(P<0.001)。肥胖是兒童青少年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第一位危險因素。
根據CHS 2012—2015年調查結果,中國≥18歲成人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治療控制率為37.5%,與既往調查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女性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分別為55.3%比47.6%,50.1%比41.2%,18.2%比1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城市居民均高于農村居民,分別為50.9%比44.7%,45.8%比38.0%,19.4%比13.1%。
2010—2016年,我國高血壓規(guī)范管理人數翻兩番,由2010年的4 215.9萬人增長至2016年的9 023萬人,高血壓患者規(guī)范管理率達到70.31%。
如果治療所有高血壓患者,每年將減少80.3萬例心血管病事件(腦卒中減少69.0萬例,心肌梗死減少11.3萬例),獲得120萬健康生命年。研究估算,高血壓社區(qū)規(guī)范化管理能降低高血壓服藥患者年均藥物治療費用和患者年人均住院費用約26元和245元,節(jié)約高血壓患者年人均直接醫(yī)療費用約210元。我國高血壓社區(qū)健康管理年人均投入800元均能產生正的凈效益,即產出大于投入。
根據2002年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2010年中國慢性腎病工作組調查(CNSCKD)、2011年CHNS及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調查顯示,10年間中國成人血脂異?;疾÷蚀蠓仙?圖6)。
圖6 2002—2012年中國成人血脂異?;疾÷?/p>
根據2012年一項對全國7個省/自治區(qū)(n=16 434,6~17歲)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情況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也不容忽視(圖7)。含糖飲料每周≥1次、靜坐時間>10 h/d、超重和肥胖是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的主要危險因素。
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三酰甘油;采用《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中推薦的兒童血脂異常切點圖7 我國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檢出率
現階段我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高危/極高危人群的降脂治療率、達標率現狀堪憂。在2013—2014年第4次中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jiān)測調查(CCDRFS)研究中,在10年ASCVD 高危人群中,LDL-C治療率僅5.5%、達標率僅25.5%;10年ASCVD 極高危人群中,LDL-C治療率僅14.5%、達標率僅6.8%,農村高危/極高危居民的治療率更低,分別僅4.6%和11.5%。
2009年一項包括了15個省市3萬余人的、在CHNS項目基礎上進行的模型預測研究顯示,2016—2030年,開展調脂治療可以避免970萬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和780萬例腦卒中事件的發(fā)生,避免340萬心血管病死亡。
2013年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70 287名≥18歲居民的調查顯示,中國成人糖尿病標化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是35.7%。按照中國大陸約有10.9億的成年人計算,有3.88億成年人是糖尿病前期。知曉率為36.5%,治療率32.2%,治療控制率49.2%。
CKB入選512 869名中國10個地區(qū)的30~79歲成年人,顯示糖尿病明顯增加了缺血性心臟病(RR=2.40)和腦卒中風險(RR=1.98),50歲前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壽命估計縮短9年。
中國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納入了577例診斷的糖耐量受損的成年人,隨機分配到對照組或生活方式干預組(飲食、運動干預)。30年長期隨訪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使糖尿病發(fā)病中位推遲3.96年,平均預期壽命增加1.44歲。糖尿病發(fā)病風險持續(xù)下降39%,心血管事件下降26%,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3%,證明對糖耐量受損人群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可以降低并發(fā)癥和糖尿病相關死亡率。
2009—2010年對我國13個省、市、自治區(qū)(n=47 204,>18歲)成年人的全國慢性腎臟病(CKD)患病率調查顯示,CKD的總患病率為10.8%,以eGFR<60 ml·min-1·1.73 m-2診斷的患病率為1.7%,以尿白蛋白與肌酐比值(ACR)>30 mg/g診斷的CKD患病率為9.4%。以此推算中國約有1.2億例CKD患者。
中國腎臟疾病數據網絡(CK-NET)2014及2015年度報告顯示,三級醫(yī)院>18歲的兩年總入院患者中分別有4.5%和4.8%合并CKD。其中,糖尿病合并CKD患病率分別為14.5%和13.9%;高血壓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別為9.5%和11.3%;心血管疾病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別為7.0%和7.7%。
2014年,合并CKD的住院患者平均花費為9 500元,高于無CKD患者的7 800元。2015年,合并CKD的住院患者人均費用14 965元,高于無CKD患者的11 219元。
我國居民失眠平均患病年齡為43.7歲。各年齡層患病率如圖8所示。
圖8 我國各年齡層居民失眠患病率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對48.7萬名30~79歲的中國成年人隨訪了10年,發(fā)現每周至少3 d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早醒、白天困倦等失眠癥狀的患病率分別為11.3%、10.4%和2.2%。多因素校正后,有3種癥狀者發(fā)生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分別為1.09、1.07和1.13。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與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關;女性當中早醒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
基于我國272個城市2013—2015年大氣污染和死因逐日數據開展的系列研究發(fā)現,PM2.5、O3、SO2、NO2每升高10 μg/m3及CO每升高1 m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0.27%、0.27%、0.7%、0.9%和1.12%。我國184個城市PM2.5對心血管病住院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PM2.5當日暴露每升高10 μg/m3與心血管疾病入院增加0.26%相關,其中缺血性心臟病增加0.31%,心力衰竭增加0.27%,心律失常增加0.29%,缺血性腦卒中增加0.29%。
大型前瞻性隊列隨訪證據表明,大氣PM2.5長期暴露與中國成年人高血壓和糖尿病發(fā)病風險增加有關,PM2.5濃度每升高10 μg/m3,高血壓和糖尿病發(fā)病風險分別增加11%和16%。
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我國空氣污染相關政策與法規(guī)標準已日趨完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2017年較2013年空氣質量改善減少全國超額死亡47 240例,減少壽命損失710 020年。
2010年,原衛(wèi)生部啟動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qū)(簡稱“示范區(qū)”)建設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已完成第4批示范區(qū)建設和第5批示范區(qū)現場評審工作,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共建成365個國家級示范區(qū)。
據估算,現患高血壓患者中接受治療的約為1.2億人,在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管理的患者約為8 600萬人。社區(qū)醫(yī)療機構針對高血壓患病現狀,形成了積極有效的高血壓防控管理模式。如方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開展了智慧家庭醫(yī)師優(yōu)化協同的慢病管理模式(IFOC);上海市“1+1+1”高血壓管理模式,即1個家庭醫(yī)師+1個區(qū)級醫(yī)療機構+1個市級醫(yī)療機構的家庭醫(yī)師簽約服務;廈門市開展了以“社區(qū)-醫(yī)院一體化”為基礎的“三師共管”的高血壓管理模式,即三級醫(yī)院專科醫(yī)師和社區(qū)全科醫(yī)師、健康管理師組成的醫(yī)療團隊模式,共同管理簽約患者。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15年在全國發(fā)起“健康心臟、健康社區(qū)、健康中國”行動,與區(qū)域醫(yī)療機構合作,開始實施“基層心血管病綜合風險管理項目”,目前已累計400多家機構單位,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參與了平臺的各項活動,有100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或衛(wèi)生室,作為遠程血壓監(jiān)測站點進行針對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的“三高共管”監(jiān)測。血壓累計篩查7萬余人。通過這種形式,為基層醫(yī)療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有效促進了“上下聯動”。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簡稱“高危篩查項目”)自2014年被列入國家重大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5年多來,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選擇了299個典型項目點,分步驟對社區(qū)35~75歲常住居民開展心血管病風險的初步篩查和深入調查,以及早發(fā)現高危對象和早期患者,進而開展針對性的干預管理和長期隨訪。截至2019年6月,高危篩查項目累計從248個區(qū)縣篩查社區(qū)居民331.3萬人,檢出高危對象87.1萬人,干預管理心血管病高危對象73.0萬人,累計隨訪干預管理147.2萬人次。
2017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2017年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為311.88/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為154.40/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57.48/10萬;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為268.19/10萬,其中心臟病死亡率為141.61/10萬,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26.58/10萬。2017年農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別占死因的45.91%和43.56%。每5例死亡中就有2 例死于心血管病。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從2009年起超過并持續(xù)高于城市水平。
圖9 中國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
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上升階段。推算心血管病現患病人數達3.3億人,其中具體病種患病人數如圖9所示。
根據2013年中國第5次衛(wèi)生服務調查顯示,城市地區(qū)≥15歲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為12.3‰,農村地區(qū)為8.1‰,城鄉(xiāng)合計為10.2‰。與2008年全年齡段的第4次調查數據相比(城市15.9‰、農村4.8‰、合計7.7‰),城市有所下降,農村和城鄉(xiāng)合計患病率升高。以此數據為基礎,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2013年中國大陸≥15歲居民冠心病的患病人數約為1 139.6萬人。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China PEACE)前瞻性心肌梗死研究,我國居民心肌梗死的主要癥狀是胸痛或胸部不適,具體癥狀占比情況詳見表2。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注冊研究(CAMI)對14 854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發(fā)現,無典型胸痛患者就診時間晚,接受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比例低,住院期間死亡率較高。
表2 我國居民心肌梗死的主要癥狀
在CAMI研究的14 854例患者中,共有2 879例(19.4%)患者存在明確誘因。對于<55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8%的誘因為近期過度不良生活方式,14.6%為大量飲酒;對于≥75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3%的誘因為天氣或環(huán)境驟變,10.0%為疾病、手術或創(chuàng)傷。
一項針對北京市18個區(qū)縣4 627名居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75%的居民至少知曉任何一種心臟病發(fā)作癥狀,但超過70%的居民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治療手段;<50歲的人對心臟病發(fā)作的癥狀認知最差,僅有31.7%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心臟病發(fā)作時選擇急救車去醫(yī)院就診。
根據2001—2011年全國16 100份急性心肌梗死病歷分析,大多數出院患者未收到飲食、運動、控制體重、定期復查血脂及戒煙的五項建議,2011年,仍有超過50%的患者未接受到任何建議,接受3~5條建議的比例為2.7%。飲食建議的比例不足40%;控制體重的建議率接近于零,在BMI≥24 kg/m2的患者中控制體重的建議率僅為1.3%。
對全國不同地區(qū)53家醫(yī)院3 387例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24 h內患者的研究顯示,30 d內再入院率為6.3%,近50%發(fā)生于出院后5 d內。其中77.7%因為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包括心絞痛(31.2%)、心力衰竭(16.7%)和急性心肌梗死(13.0%)等[4]。
2001年以來,中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診PCI治療率明顯增加,溶栓治療率下降,但總再灌注治療率并沒有提高。其他指南推薦藥物的使用率增加,院內死亡率有下降趨勢。
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qū)(包括軍隊醫(yī)院)PCI總例數為915 256例。2018年全國平均百萬人口病例數為65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數為1.46個,PCI手術死亡率為0.26%,急診PCI治療占45.9%。
一項多中心研究對中國4家心臟中心至少一支冠狀動脈狹窄≥50%的5 875例穩(wěn)定型冠心病患者進行了評估,發(fā)現20%的PCI治療不適宜,有16.0%需要血運重建的患者接受了藥物治療。在3 452例行PCI治療的患者中,20.9%指征選擇不適宜,51.1%可能適宜,28.0%適宜。而在376例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中,僅3.5%指征選擇不適宜,證實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比較規(guī)范。
根據2010—2014年全國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住院患者抽樣數據庫[5],推算急性心肌梗死年住院率為44.2/10萬。中國城鎮(zhèn)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位住院費用為3.1萬元,住院時間為9 d。接受PCI治療患者的中位住院費用為5.2萬元,明顯高于接受溶栓治療(2.0萬元)和非手術治療(1.3萬元)的患者。
2017年,中國居民腦血管病死亡率為147.04/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22.35%,位列惡性腫瘤(158.06/10萬)和心臟病(150.08/10萬)之后,為死因順位的第3位。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估算,2017 年中國有152.5萬人死于腦血管病。腦卒中的流行呈現地域性,東北地區(qū)腦卒中發(fā)病率最高(365.2/10萬),華南地區(qū)最低(154.6/10萬)。
2013年,中國腦卒中預防項目(CSPP)在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76個社區(qū)對207 323例≥40歲的社區(qū)居民進行了腦卒中患病情況及危險因素流行情況調查,發(fā)現年齡標化腦卒中患病率為2.08%,男性為2.38%,女性為1.82%,城市為1.90%,農村為2.29%。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GBD)數據,中國腦卒中的過早死亡壽命損失年(YLL)從1990 年的第3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位。2017年腦卒中YLL比1990年上升了14.6%,年齡標化后,YLL下降了38.8%。2017年比1990年死亡粗率上升了41%,年齡標化后,死亡率下降了33.5%[6]。
根據《中國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年鑒2018》,中國2017年腦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日為14.5 d,人均醫(yī)藥費為18 524.6元;腦梗死患者平均住院日為10.7 d,人均醫(yī)藥費為9 607.0元。
高血壓是與腦卒中發(fā)生相關性最強的危險因素,其次是家族史、高脂血癥、心房顫動(簡稱“房顫”)、糖尿病、身體活動不足、吸煙以及肥胖。
2015年中國高血壓調查發(fā)現,中國≥35歲居民的房顫患病率為0.7%,農村居民0.75%高于城市居民0.63%。其中34%的患者為新發(fā)現的房顫,自己并不知曉。房顫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高齡、甲狀腺功能亢進、冠心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是中國房顫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國房顫患者腦卒中總體發(fā)生比例為17.5%。其中,瓣膜性房顫患者26.9%發(fā)生腦卒中,非瓣膜性房顫患者24.2%發(fā)生腦卒中。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中,年齡>75歲、高血壓、糖尿病和左心房血栓是發(fā)生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中國房顫注冊研究(CAFR)對2011—2014年32家醫(yī)院7 977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分析發(fā)現,中國房顫患者應用口服抗凝藥物比例有很大提升。CHA2DS2-VASc評分≥2分和1分的患者中接受口服抗凝藥物治療的比例分別為36.5%和28.5%,0分的患者也有21.4%使用抗凝藥。不同醫(yī)院抗凝治療差異較大,三甲醫(yī)院9.6%~68.4%,非三甲醫(yī)院4.0%~28.2%。
根據全國房顫注冊研究網絡平臺數據,房顫導管消融手術比例逐年增加,2016、2017和2018年房顫導管消融占總消融手術的比例分別為23.1%、27.3%和31.9%。圍術期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為0.4%,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率為0.1%。國家衛(wèi)健委網上注冊系統(tǒng)資料顯示,2018年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射頻消融比例約占43.0%,房顫占31.9%,心房撲動占3.5%,室性期前收縮和室性心動過速占17.4%,房性期前收縮和房性心動過速占4.2%。
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網上注冊系統(tǒng)的資料統(tǒng)計(不含軍隊醫(yī)院),2018年植入起搏器比2017年增長7.9%。其中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的比例占48.3%,房室傳導阻滯的比例占42.2%,非心動過緩適應證起搏器植入患者在9.5%左右;雙腔起搏器占比近74.8%,較2017年增加了1.9%。
資料還顯示,2018年共植入4 491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單腔ICD占38.7%,雙腔ICD占61.3%;ICD用于二級預防占52.4%,一級預防占47.6%。在適應證方面,2013—2015年國內20家中心440例ICD植入患者研究結果顯示,符合Ⅰ類適應證者約占75%,表明國內對于ICD適應證的把握程度較適中。
1999年中國開始使用雙心室起搏治療心力衰竭,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網上注冊資料(軍隊醫(yī)院除外)統(tǒng)計,2018年4 432例患者接受了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較2017年和2016年分別增長7.1%和24.5%。
2016年對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8 929例老年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的調查顯示,我國老年人最常見的瓣膜病類型如圖10所示。
退行性變是聯合瓣膜病(31.1%)、單純主動脈瓣狹窄(65.6%)、單純主動脈瓣反流(56.7%)和單純二尖瓣反流(29.7%)的第一位病因,風濕性疾病仍是二尖瓣狹窄的主要病因(83.6%)。
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huán)學組統(tǒng)計,全國每年瓣膜手術約8萬例。中國心外科注冊登記(CCSR)數據顯示,2014—2018年中國瓣膜手術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4—2017年下降幅度為23.62%,2018年較2017年略有回升。
中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置換術(TAVI/TAVI)起步較晚,目前能開展這項技術的中心較少,2019年全國心臟內外科醫(yī)師共完成2 000例左右。2017年經股動脈途徑TAVI瓣膜Venus A和經心尖途徑TAVI瓣膜J Valve上市,2019年中國國產的第3個TAVI瓣膜Vita Flow瓣膜正式上市。Venus-A Valve 系統(tǒng)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早批準上市的瓣膜產品。一項101例患者的觀察性臨床研究,采用Venus-A Valve系統(tǒng)進行TAVI,成功率為84.2%;術后30 d、2年全因死亡分別為5.3%和10.8%;30 d心肌梗死、腦卒中、血管源性并發(fā)癥、起搏器植入發(fā)生率分別為2.5%、1.3%、6.2%和18.8%。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評價了107例高危主動脈瓣疾病患者應用J Valve瓣膜系統(tǒng)經心尖導管TAVI手術的近期結果和術后1年療效,技術成功率為91.6%,術后1年死亡率為5.0%,腦卒中發(fā)生率為2.0%,植入永久起搏器發(fā)生率為5.0%。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在全國多地均位居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首位。既往調查的先心病檢出率結果存在地區(qū)差異,多在2.4‰~10.4‰。根據《中國衛(wèi)生健康統(tǒng)計年鑒2018》,2017年中國城市居民先天性心臟病死亡率為0.92/10萬,農村地區(qū)高于城市地區(qū),男性高于女性。2018年,全國各大心臟外科中心先心病手術仍居心血管外科治療病種首位。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先心病手術例數為4 434臺,死亡率僅為0.3%。
綜合國家衛(wèi)健委先心病介入治療網絡直報系統(tǒng)和軍隊先心病介入治療網絡直報系統(tǒng)的資料,2018年中國先心病介入治療總量為36 705例。地方醫(yī)院2018年先心病介入治療量為32 961例,較2017年有所增加;治療成功率為98.4%,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12%,死亡率為0.01%。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室間隔缺損封堵占先心病介入手術治療前三位。
廣東省先心病注冊登記研究2004—2014年9 452例活嬰和死胎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先心病發(fā)病風險因素的分析,結果發(fā)現妊娠前三個月暴露于吸煙環(huán)境的孕婦較非暴露組更可能導致嬰兒罹患先心病(aOR=1.44,95%CI:1.25~1.66),且能觀察到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
4.7.1 心肌病 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我國9個省市(區(qū))8 080例居民調查顯示,我國人群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粗率為0.16%,男性患病率0.22%高于女性0.10%,估計我國成年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過100萬。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對國內42家醫(yī)院1980年、1990年、2000年3個全年段10 714例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析,3個時間段擴張型心肌病比例分別為6.4%、7.4%和7.6%。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研究(China-HF)入選2012—2015年132家醫(yī)院的13 687例出院心力衰竭患者,16%的患者為擴張型心肌病。
國內一項研究對5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43.9%的患者可檢測到明確致病突變。國內研究顯示,63.3%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可檢測到致病基因突變。擴張型心肌病的遺傳檢出率相對較低,國內早期研究顯示家族性擴張型心肌病發(fā)生率為8.8%。
4.7.2 心力衰竭 一項包括中國20個城市和農村15 518人參與的調查顯示,2000年我國35~74歲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患病率為0.9%,女性高于男性(1.0%比0.7%,P<0.05),北方地區(qū)高于南方地區(qū)(1.4%比0.5%,P<0.01),城市人群高于農村人群(1.1%比0.8%,P=0.054),據此保守估計我國約有400萬慢性心衰患者。
中國高血壓調查分析了2012—2015年入選的22 158名參與者,發(fā)現在≥35歲的成年人中,心衰的患病率為1.3%,較2000年增加了44%。
China-HF研究顯示,我國心衰的主要合并癥構成發(fā)生明顯變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壓(50.9%)、冠心病(49.6%)及房顫(24.4%)是目前中國心衰患者的主要合并癥。感染仍是心衰發(fā)作的首要原因,其次為心肌缺血及勞累。
對中國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2—2015年住院心衰患者的治療情況分析顯示,利尿劑的使用率變化不明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及β受體阻滯劑的使用率明顯上升。國內42家醫(yī)院登記的10 714例心衰患者中,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住院死亡率分別為15.4%、12.3% 和6.2%;China-HF研究入選的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全國132家醫(yī)院13 687例心衰患者中,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為4.1%。
目前在中國境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僅批準了2項關于人工心臟治療終末期心臟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的注冊登記臨床試驗研究,兩項均為阜外醫(yī)院牽頭。與國際機械循環(huán)支持協會發(fā)布的同期數據比較,境內單位獨立完成37例人工心臟置入術的圍術期30 d死亡率為0,術后1年生存率為92%,達到國際水準。
全國35家(不包括港澳臺)心臟移植中心,全面實施腦死亡心臟捐獻以來,2015—2018年共完成心臟移植1 583例。我國心臟移植受者院內存活率為92.3%,與國際心肺移植協會2009—2016年心臟移植術后30 d的存活率(92.6%)相近。
1997—2008年,中國60多家三甲醫(yī)院肺栓塞的年發(fā)病率為0.1%。
對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國90家醫(yī)院105 723例靜脈血栓栓塞癥(VTE)患者分析表明,43 589例為肺栓塞合并深靜脈血栓(DVT),62 134例為單純DVT,年齡及性別校正后的住院率由2007年的3.2/10萬增加至2016年的17.5/10萬,住院死亡率由2007年4.7%降至2016年2.1%,住院時間從14 d降至11 d。表明中國VTE的發(fā)病率升高,而診斷意識和治療水平也得到明顯提高。
DissolVE-2研究從2016年3~9月在中國60家三甲醫(yī)院入選因內科或外科急癥住院時間≥72 h的患者共13 609例,外科住院患者的VTE主要危險因素是開放手術(52.6%),內科住院患者的VTE主要危險因素是急性感染(42.2%)。
4.9.1 主動脈疾病 根據2011年中國健康保險數據,中國急性主動脈夾層年發(fā)病率約為2.8/10萬,患者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8.9歲,低于西方國家急性主動脈夾層國際注冊研究顯示的63.1歲。中國一項主動脈夾層注冊研究(Sino-RAD)顯示,患者平均年齡約為51.8歲,較歐美國家年輕10歲左右,高血壓控制率低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根據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醫(yī)院質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HQMS)數據,中國大陸接受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EVAR)的患者平均年齡為56歲,其中75%診斷為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
對中國中部地區(qū)3個城市以及2個農村社區(qū)共5 402位≥40歲具有相關危險因素的人群篩查發(fā)現,腹主動脈瘤患病率為0.33%,年齡在55~75歲的人群腹主動脈瘤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齡段。
4.9.2 外周動脈疾病 中國高血壓調查分析發(fā)現,中國≥35歲的自然人群下肢動脈疾病患病率為6.6%,據此推測中國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約為4 530萬。中國下肢動脈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和2型糖尿病,吸煙的致病性最強。
2018年,中國卒中預防項目(CSPP)分析了106 918名≥40歲城鄉(xiāng)社區(qū)居民的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發(fā)現中國≥40歲居民頸動脈≥50%狹窄的患病率為0.5%。
一項全國多中心登記研究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9 346例缺血性腦卒中住院患者資料,發(fā)現頸總動脈狹窄≥50%患病率為0.9%,顱外段頸內動脈≥50%狹窄患病率為6.9%,顱內段頸內動脈≥50%狹窄患病率為1.1%。
一項單中心研究對18年來收治的2 905例腎動脈狹窄患者分析發(fā)現,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腎動脈狹窄從1999—2000年的50%逐漸增加到2015—2016年的85%;多發(fā)性大動脈炎在整體病因的占比逐步降低,從31%降低到10%。
臂間收縮壓差≥15 mmHg是預測鎖骨下動脈狹窄>50%的一個強有力指標。上海3 133例平均年齡69歲的老年社區(qū)人群研究發(fā)現,臂間收縮壓差≥15 mmHg的人數占1.8%[7]。一項單中心研究分析了1999—2017年1 793例鎖骨下動脈狹窄住院患者,發(fā)現在年齡>40歲的患者中,95.9%為動脈粥樣硬化所致,而年齡≤40歲患者中,90.5%為大動脈炎[8]。
2016年一項針對991家醫(yī)院(870家三級醫(yī)院、107家二級醫(yī)院、14家社區(qū)醫(yī)院)的調查發(fā)現,23%的醫(yī)院開展了心臟康復服務,其中22%的三級醫(yī)院和30%的二級醫(yī)院開展了心臟康復服務;13.32%的醫(yī)院開展了院內Ⅰ期康復,17.26%開展了Ⅱ期康復。開展康復的醫(yī)院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區(qū)和農村非常少。估計1億人口中僅13.2家醫(yī)院能開展心臟康復。
2009—2018年,中國腦卒中康復醫(yī)院數量和康復床位數均有顯著增長。2009年,國內康復醫(yī)師1.6萬、治療師1.4萬和護士1.2萬,2018年康復醫(yī)師增加至3.8萬,護士增加至1.5萬。
國家卒中登記Ⅱ對219家醫(yī)院2012—2013年收治的19 294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住院患者進行了分析,發(fā)現僅59.4%的患者接受了康復評估。在接受評估的患者中,50.3%的患者由康復治療師提供康復服務,34.3%的患者由護士或醫(yī)師提供康復服務。
中國的高水平心血管基礎研究從2005年后開始起步,而有影響力的論文主要發(fā)表在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 Research兩大期刊。早期建立的研究團隊以海外回國的科學家為主,年均論文發(fā)表量逐步增加;2015年后,國內團隊的研究論文數量迅速增加,并且在2018年雙雙突破兩位數。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共批準77項醫(yī)療器械進入創(chuàng)新醫(yī)療器械審評通道,其中35項為心血管類產品,表明心血管領域的創(chuàng)新在中國醫(yī)療器械創(chuàng)新領域占主導地位,占比達到45.5%;而且國產原創(chuàng)產品有27項,占到77.1%。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