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惠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土門初級中學,甘肅武威 733102)
有效的閱讀教學有利于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隨著語文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教育現(xiàn)狀,引發(fā)了閱讀教學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加強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豐富多彩,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展現(xiàn)的情境也不同,因此,教師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更多地采用對照課本內容進行口述和寫板書的方式,難以生動形象地展示閱讀教學的內容,容易使課堂教學過于死板,導致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過于單調。在選擇閱讀教學的內容時,教師更多地依賴于課本,造成教學內容拘泥于教材,教學方式受到約束。這些問題容易打消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降低學生閱讀學習的效率,因而不利于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實現(xiàn)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目標[1]。
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教師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很難展現(xiàn)春季生機盎然的景象。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春季景象是五彩繽紛的,作者在課文中分別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并且通過描述春季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春季的盼望和喜愛之情。如果教師單純地采用口述和板書的方式,很難生動形象地描述不同色彩的景象,從而展現(xiàn)春季五彩斑斕的特點,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閱讀時對文章結構混淆不清,使學生不能準確把握作者通過文章傳達的贊美春、喜愛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的中心思想,最終造成語文閱讀教學的不充分、不全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訉W習狀態(tài)。一些初中語文教師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利用大多數的課堂時間進行語文閱讀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紀律。雖然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間內將自己儲備的閱讀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了學生,但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一些學生可能沒有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課堂學習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雖然增加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但是沒有發(fā)揮良好的教學作用,不能確保課堂教學效率,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例如,講解《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如果過度重視自身的講解,忽視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導致學生只是淺顯地通讀了文章,但對文章的關鍵內容知之甚少。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進行思考,這就會導致學生在閱讀后仍然不知道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為什么會在秋天懷念等。例如,教師在閱讀講解的過程中告訴學生“文中的‘我’性情暴躁,脾氣很壞”,而學生卻不知道文中的哪些部分體現(xiàn)了“我”的這一性格特征。教師向學生提問:“通過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我們可以看出母親是怎樣對待兒子的?”一些學生并不知道答案,還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教師的問題是什么,這是因為他們在閱讀學習時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保證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知識的根本來源是實踐,許多語文閱讀材料都是作者對實際生活的感悟。語文教師通過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實際生活的認識。有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脫離了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閱讀教學的內容沒有客觀生活的支撐,導致教學內容空洞,且不全面、不充分。學生只能學到基礎的理論知識,對課文所描述的生活內容、傳達的中心思想無法形成科學的、準確的認識,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教師通過閱讀教學傳授知識的范圍,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以《黃河頌》為例,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講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體會黃河的洶涌澎湃及黃河展現(xiàn)的宏偉氣魄,很少涉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黃河知識。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內容中沒有融入黃河流域呈“幾”字形、主要流經黃土高原地區(qū)、泥沙含量較高等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學習《黃河頌》之后,仍然只是理解了黃河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而沒有對實際生活中的黃河產生具體的認識,造成了閱讀學習的內容脫離了實際生活。因此,教師應當將《黃河頌》的閱讀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中的黃河聯(lián)系起來,從而豐富學生對黃河的認識。
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運用傳統(tǒng)的口述和板書的教學方法,難以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閱讀教學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當根據社會發(fā)展的背景和教育發(fā)展的方向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越來越完善的音像功能夠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而且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技術對豐富學科教學的內容、拓展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著良好的作用[2]。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將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到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借助聲音和圖像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閱讀教學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一些紫藤蘿的圖片,以及關于紫藤蘿的紀錄片或者視頻,如紫藤蘿的國畫畫法教學視頻,將“一串挨著一串”等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紫藤蘿瀑布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發(fā)揮想象力,在腦中形成上淺下深的紫藤蘿景象。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清楚地區(qū)別紫藤蘿瀑布上下不一的顏色和“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的不同狀態(tài),從而幫助學生感受紫藤蘿生命的永恒,從而由物及人,體會作者傳達的“任何一個生命都很美好且富有價值”的中心思想。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和自主展示的機會[3]。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自主提問和回答、自主講解和自主演繹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使學生將主觀情感融入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與他人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思想感情,促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獨特的觀點表達出來,以此來傳授給學生正確的自主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例如,對新聞類文章進行閱讀教學,教師可以以《消息二則》為例,在講解新聞類文章的閱讀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和分析,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新聞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經過和結果,幫助學生認識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及簡明性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到講臺上有感情地朗讀《消息二則》的內容,使學生感受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重要意義。最后,教師可以提出“這兩則新聞的標題中分別體現(xiàn)的新聞要素是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這一標題中說明了地點為長江、人物為三十萬大軍、結果為勝利南渡長江的重要內容。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教授給學生分析新聞內容的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新聞中其他要素的能力。
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實現(xiàn)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增強學生對實際生活的了解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教師需要拓展自己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認識,提高將教學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能力,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做好鋪墊。在教學前,教師要認真地完成備課工作,結合閱讀教學的內容,探索其中可以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內容,選擇恰當的聯(lián)系方法,確保能夠在課本知識和生活內容之間進行合理的切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把控課堂教學節(jié)奏,盡可能將生活化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保證課堂內容的豐富性。
例如,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展示生活中處于不同崗位、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們的背影,帶領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內容,將文章中描述的正處于人生低谷的父親的背影與學生在周邊環(huán)境中看到的背影進行對比,如文中“父親”的背影是搖搖晃晃、略顯疲憊的,生活中的清潔工的背影是彎曲的,教師的背影是挺拔的等。通過對比,學生可以對文中父親的不容易產生更加真實和貼切的感受,進而能夠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父子離別時的不舍之情和偉大的父愛。
總之,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究,同時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