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松
孫紹振先生說:“對于文章的分析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較關(guān)鍵的語句,發(fā)現(xiàn)矛盾的端倪。”“有了矛盾就不難體悟個性的反差性,有了個性的反差性就不難把語言的學習和心靈的塑造、鑒賞能力和情感豐富的培養(yǎng)結(jié)合起來。只有有了個性的反差性,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才會產(chǎn)生一種迷戀、一種愛好。”[1]矛盾是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手法,好的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一定是充滿矛盾的,形象也一定是矛盾性的。所以語文老師一定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文本,透過看似平淡的語句,發(fā)現(xiàn)文章情節(jié)或形象的矛盾。抓住了矛盾,也就抓住了分析文本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紐帶。課堂教學中,抓住矛盾設計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和課堂思維,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下面筆者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例談談基于矛盾點設計的小說閱讀教學策略。
一、從矛盾式細節(jié)挖掘主題
好的細節(jié)構(gòu)成了文學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關(guān)鍵點,能煥發(fā)出藝術(shù)能量。美國現(xiàn)代小說家約翰·契弗說:“沒有文學,我們不可能了解愛的意義。”我們要從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中,尤其是從細節(jié)中去尋找,要善于去體味文學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的對生活的思考和穿透力量。閱讀教學中就細節(jié)之處發(fā)問,能將學生的思維帶到深處。請看筆者執(zhí)教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下冊課文《老王》的課堂教學片段:
師:文章開頭寫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一般來說,坐車的時候乘車人與蹬車人不常會說閑話,因為這可能會影響行車安全;再者,“我”是一位學者,老王只是一個蹬三輪的苦力,應該沒有什么共同語言——這似乎不合生活常理?你們怎么看呢?
生:老王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沒有幾個人愿意和他談心。作者愿意跟他聊,恰恰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生:這里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老王的撫慰、關(guān)心和同情。
師:還有寫道:“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老王正蹬著那輛三輪進大院去?!薄拔摇焙屠贤躏@然是比較熟悉的,按理此時此刻可問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文中卻是后來坐車時才問的。這一處細節(jié)你怎么理解呢?
生:是為了不讓老王覺得難堪,讓他沒面子。
師:作者最后還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按理說,作者如此關(guān)愛老王,是問心無愧的,不但不應該愧怍,而且應該感到欣慰甚至自豪才是呀?
生:作者感到自己沒有真正放下自己的身份關(guān)心過老王的內(nèi)心需求。文章寫“我們”體恤老王,女兒給他魚肝油吃,丈夫把自己降格為“貨”讓他拉,“我”將他表達謝意的香油和雞蛋折算成錢,表面上看對老王可以說是仁至義盡,可“我”竟然由于地位上的優(yōu)越感而連老王最真誠質(zhì)樸的內(nèi)心都沒能明白。
師:你分析得很深刻!從這一組看似矛盾的細節(jié)探究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善良知識分子的形象,更能體察到作者那種勇于剖析靈魂、嚴于律己的反省精神。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看似矛盾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步步深入,層層推進,逐漸認識了“我”這一人物形象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了“我”對于老王抱有愧怍之心的真正原因,挖掘了文本深刻的主題。教學中,不抓住這些細節(jié)探究,顯然不能夠到達教學的深處。
二、從矛盾式語句設計問題
一些文學作品中,作者會通過一些意味深長的語句來表達深刻的思想主題。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由于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對于課文中矛盾性的文字表述往往不太好理解,容易忽視。教師在文本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文本本身的看似矛盾處和學生理解中的難點、忽視點設計教學問題加以引導和探究,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真正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和文本主題的表達。
如下面是一位教師執(zhí)教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課文《社戲》公開課的課堂教學片段,就是利用文本最后一段矛盾式語句理解來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讀社戲,最難忘的是“偷豆”,最吸引人的是喝豆?jié){,看社戲,因為:“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笔且驗槟且沟亩拐娴暮贸詥幔磕且沟膽蛘娴木蕟??
生:實際上那夜的豆還是那普通的豆,或許還比不上六一公公第二天送的。畢竟是夜里“偷”的,摸的,難保個個都大,而白天挑,自可仔仔細細,尤其是要送人,豈能不精挑細揀。
生:那夜的戲,真的不算好,既沒有連翻八十四個筋頭的鐵頭老生,也沒有蒙了白布的蛇精,更不用說套了黃布跳老虎。實際上“我們”也看得模糊,看得打哈欠,看得掃興,看得熬不住最終罵著走了。
師:那為何文中的“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不!因為那夜的豆是和小朋友們一起“偷”的,一起“吃”的,“偷”得愉悅,“吃”得盡興,“豆”不是普通的“豆”,是“感情豆”。
生:那夜的戲,也可以說是“感情戲”。不在于戲,而在于看戲過程中的所經(jīng)所歷,駕船去時的輕松,撐船回來時的愉悅,“兩岸的豆麥”“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豆?jié){”,更有“旺相的羅漢豆”。
師:是啊!“豆”是“感情豆”,“戲”也是“感情戲”,平橋村雖然極偏僻,但卻是“我的樂土”;這里有“我”的朋友,有幽雅的風景、淳樸的鄉(xiāng)民、難忘的生活。我們發(fā)現(xiàn),多年后“我”心里真正懷想的不是那夜戲臺上的戲,也不是羅漢豆本身的滋味,“我”所懷念的是平橋村的伙伴、村民那樸實真摯的感情,是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優(yōu)美的風光、自由的空氣和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guān)系。
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看似矛盾性的語句展開探究,很好地突破了課文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靈活運用各種手段去激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去想;善于從文本的關(guān)鍵語句中尋求深入閱讀的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對文本作深入探究。
三、從矛盾式心理展開探究
小說一般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生活、揭示主題的。心理刻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徑。優(yōu)秀的作品往往善于通過細節(jié)的呈現(xiàn)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反差,這樣一種處理一般是凸顯人物形象的關(guān)鍵之處,需要我們細細品讀。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探究人物的矛盾心理是引導學生解讀人物形象、讀懂文本主題的有效途徑。下面是筆者執(zhí)教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下冊課文《變色龍》的課堂教學片段:
師:奧楚蔑洛夫的一個顯著特點——變。下面請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理清奧楚蔑洛夫?qū)泛秃樟艚鹎昂髴B(tài)度是怎樣變化的,你怎么理解這種看似矛盾的心理?
生:當奧楚蔑洛夫不知狗的主人是誰時,說它是“野畜生”“瘋狗”“下賤胚子”,“把它弄死好了”,肯定赫留金是受害者,充當?shù)氖且粋€維護受害者利益的角色;當?shù)弥返闹魅擞猩矸萦械匚粫r,就指責赫留金是自己弄傷的,想借此撈一筆錢財,說狗是“名貴的狗,嬌貴的動物?!?/p>
生:我認為奧楚蔑洛夫?qū)Υ」泛秃樟艚鹎昂髴B(tài)度的變化,反映出主人公自身的矛盾,就好像墻頭草一般,風吹兩面倒,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完全是根據(jù)形勢的變化來作出對事情的判斷的。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那從這種前后變化的矛盾態(tài)度和做法中可以看出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善于偽裝和變化的人。
生:對身份和地位顯赫的人極盡討好之能事。
生:對普通老百姓是趾高氣昂的。
……
師:盡管奧楚蔑洛夫的前后態(tài)度是在不斷變化的,你能讀出其中始終不變的是什么嗎?
生:我認為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討好有錢有權(quán)的人。當他得知狗是席加洛夫?qū)④娂业臅r,就改口說是條名貴的狗。后來得知這條狗是將軍哥哥家的時,奧楚蔑洛夫整個臉上洋溢著含笑的溫情說:“哎呀,天!我還不知道呢!……這么說,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興得很……把它帶走吧。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家伙的手指頭!哈哈哈……”這些無不說明奧楚蔑洛夫為了討好有錢有權(quán)的人,阿諛奉承的丑惡嘴臉。
生:我認為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quán)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fā)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quán)勢,從中剝削勞動人民。當他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他一反剛才的嘴臉,對赫留金說:“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言談話語之中,流露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蠻橫。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抓住了問題的本質(zhì):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待窮人欺壓,對待富人奉承、獻媚。他這樣變化始終為的是自己,怎么對自己有利就怎么變。這種媚上欺下、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的形象特征卻是始終不變的,小說就是通過人物前后矛盾的言行來塑造形象、反映深刻主題的。
以上教學緊緊圍繞奧楚蔑洛夫?qū)Υ」泛秃樟艚鹎昂竺艿膽B(tài)度變化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當別人說是將軍家的狗時,奧楚蔑洛夫?qū)π」返膽B(tài)度變得充滿溫情,對赫留金變得無情;當別人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他對小狗的態(tài)度變得憎惡,對赫留金變得充滿同情和正義感。理解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可能容易,理解矛盾背后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不變的性格才是讀懂人物內(nèi)涵、小說主題的關(guān)鍵。在分析主人公每一次變化原因的基礎(chǔ)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人物身上不變的是什么。這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學生把握了人物形象的本質(zhì),逐步讀懂了小說的內(nèi)涵。
四、從矛盾式稱謂解讀形象
讀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的途徑有很多,言行舉止處處皆學問。稱謂往往是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流露,統(tǒng)編版九年級課文《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態(tài)度就可以從前后變化的“稱謂”中看出。課堂中,筆者引導學生理清菲利普夫婦口中的于勒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深入解讀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挖掘出小說深刻的主題。下面是筆者執(zhí)教《我的叔叔于勒》課堂教學片段:
師:文章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為線索,他們先后對于勒的稱呼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說說你的理解。
生1:一開始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是一個“壞蛋”“流氓”,因為于勒當初行為不正,糟蹋錢,逼得父母動老本。他不僅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chǎn)吃得一干二凈,還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因為菲利普不僅花光了自己的錢還連累到菲利普一家,所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恨之入骨、避之不及。
生2:后來當從信中得知于勒因做了大買賣賺了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菲利普夫婦又深為感動,認為于勒是一個“正直而有良心”的人,并且每天盼望于勒的回歸。
生3:當?shù)弥诶盏恼鎸嵣矸莺?,于勒又成為了菲利普夫婦口中的“賊”和“流氓”。他們?nèi)找蛊谂蔚木褪怯诶栈貋砟軒Щ匾淮蠊P錢,好過上快活的日子,得知船上穿得破爛賣牡蠣的人就是于勒,菲利普夫婦原先抱有的一線希望瞬間落空,由滿心期待立即變成“暴怒”,于是舊怨新仇一起發(fā)作。
師:結(jié)合對文本的理解,請你分析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產(chǎn)生前后矛盾式稱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4: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從前后變化的稱謂可以鮮明看出,這一切變化的關(guān)鍵是金錢。當于勒敗錢、沒錢時,他們就對于勒心生怨恨、避而遠之;當聽說于勒做生意賺了錢時,他們就說于勒是正直、有良心的人,千方百計要親近于勒。所以金錢是決定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態(tài)度的根本原因,在他們的心目中唯一不變的是金錢。菲利普夫婦態(tài)度的變化,充分表現(xiàn)了他們的自私、虛偽、冷酷和唯利是圖。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家里人對于勒的評價,他們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恩怨愛憎,完全圍繞著金錢轉(zhuǎn)動,兄弟手足之情、二姐的愛情都打上了金錢的烙印。真正是富居海外盼相聚,窮在身邊不認親。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勝過親情,在金錢面前,人情關(guān)系開始變得冷漠,人也變得虛偽勢利。
以上教學片斷通過抓住小說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謂變化上的前后矛盾,引領(lǐng)學生解讀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人情關(guān)系,理解了小說的主題。
肖培東老師說:“文學作品的世界,充滿著矛盾。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等方面,大多充滿著矛盾,使作品充滿張力……矛盾可以使作品跌宕起伏,也可以使課堂跌宕起伏,張弛有度,引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盵2]小說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矛盾點去閱讀和思考的角度還有很多。文似看山不喜平,課堂提問亦是如此。矛盾沖突是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抓住矛盾點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學生的思維就在這樣的矛盾、停滯、苦悶、追索、欣喜中,逐步深化,課堂也在矛盾式探究中實現(xiàn)高效教學。
注釋:
[1]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98頁。
[2]肖培東:《立足提問淺淺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2019年第12期,第13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