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深,張玉龍,任風英,鮑婷婷,王翠,李躍華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老年病科,北京100091;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北京100029;3.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中醫(yī)科,深圳518107
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老年高血壓人群中最常見的類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占老年高血壓的60%~80%,其特點是收縮壓高于正常值、脈壓差大,歸屬中醫(yī)“頭痛”、“眩暈”等范疇。老年人常伴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腦血管疾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使降壓治療難度增加[1]。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是中醫(yī)的特色療法之一,簡便實用、依從性強,可有效輔助內治法[2]。本文報道“欣悅降壓穴位貼”輔助治療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陰虛陽亢型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老年病科門診就診及病房住院的114 例陰虛陽亢型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7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36 例,年齡在65~78 歲,平均年齡(72.5±5.6)歲,病程6~19年,平均(11.2±2.1)年;對照組中男19 例,女38 例,年齡在66~79 歲,平均年齡(71.8±5.1)歲,病程5~17年,平均(10.7±2.4)年?;颊咝詣e、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統(tǒng)計學差異(>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1]關于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屬(①級、②級)的診斷標準:年齡≥65歲,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 次測量診室血壓SBP 在140~180mmHg,且DBP<90mmHg;(2)患者目前口服降壓藥,常因各種原因血壓波動不穩(wěn)定者或間斷伴有頭暈頭痛等癥狀者;(3)目前沒有采用其他中醫(yī)特色治療者;(4)中醫(yī)證型判定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陰虛陽亢證的診斷標準者;(5)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項研究者。
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或3 級高血壓患者;(2)對貼敷膠布過敏或過敏體質者;(3)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4)正在接受其他中醫(yī)治療如針灸、拔罐等,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者;(5)因其他原因未按規(guī)定用藥致療效無法判定者。
1.3 治療方法(1)藥物選配和制備:欣悅降壓穴位貼:丹參、決明子、鉤藤、川牛膝、夏枯草,按照3∶3∶2∶2∶1 的比例進行研粉、過80 目篩、攪拌拌勻,用適量白醋和蜂蜜調勻成丸,藥丸每顆重量為1g,獨立密封包裝,外用貼膠布配以尺寸為5×5cm 的醫(yī)用膠布,由西苑醫(yī)院藥劑科統(tǒng)一制作,外用膠布貼與1 顆藥丸組成一個穴位貼,用時藥丸再開封即開即用。治療期間患者保持原口服降壓藥及其用法用量不變,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外用欣悅降壓穴位貼。(2)操作方法:睡前將欣悅降壓穴位貼貼于雙側涌泉穴。每次貼后用手輕輕按揉3 min,晨起時揭掉。中藥穴位貼敷治療1 周為1 療程,連續(xù)治療4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
1.4.1 觀察指標:(1)24 h 動態(tài)血壓結果: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平均舒張壓和24 h 平均脈壓差。(2)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陰虛陽亢證主癥加次癥,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次癥: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對陰虛陽亢證進行癥狀分級量化評分積分,中醫(yī)癥狀一般分為4 級:無、輕、中、重度。
主癥以2 分遞進即分別記0、2、4、6 分;次癥以1 分遞進即分別記0、1、2、3 分。證候積分變化(%)=治療前后積分差/治療前積分×100%。
1.4.2 療效判定標準:(1)血壓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標準以及美國JNC-V 報告[4]。
顯效:收縮壓降至正常,且下降幅度≥20 mmHg或收縮壓未達正常,但下降幅度≥30 mmHg。
有效:收縮壓下降10~19 mmHg,并至正常范圍或收縮壓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20~29 mmHg。
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中醫(yī)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服從正態(tài)分布資料采用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2檢驗,如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動態(tài)血壓變化 觀察組24 h 平均收縮壓和24 h 平均脈壓差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24h 平均舒張壓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對照組24 h平均舒張壓下降(<0.05)而觀察組24 h平均舒壓顯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2.2 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 觀察組組內治療前后對比在主要癥候積分、次要癥候積分及總積分上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對照組組內治療前后對比只有主要癥候積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組間對比在主要癥候積分、次要癥候積分及總積分上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見表2。
2.3 療效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2%,高于對照組的84.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觀察組與對照組中醫(yī)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8.9%,高于對照組的47.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1),見表3。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yī)外治特色療法之一。藥物刺激穴位并循經(jīng)絡傳導時通過糾正經(jīng)絡氣血的運行活動,調節(jié)臟腑的陰陽失調,整體調整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tài)[5]。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俞穴,有開竅蘇厥、瀉熱降逆,交通心腎之功效,且可引上越之浮陽下歸其宅。另外,藥物本身的滲透作用,經(jīng)皮膚進入血液循環(huán)到達臟腑經(jīng)氣失調的病所,發(fā)揮藥物“歸經(jīng)”和“功效”[6]。欣悅降壓穴位貼敷方的藥物組成為:丹參、決明子、鉤藤、川牛膝、夏枯草。其中,丹參有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涼血安神的功效;決明子歸肝經(jīng),可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滋陰潤腸、降壓的功效[7];鉤藤有清熱平肝之功效,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息,能解肝風相火之??;川牛膝能活血祛瘀,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補肝腎、強筋骨,“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其下行者”;夏枯草苦寒走肝膽二經(jīng),清肝瀉火兼能明目[7]。以上諸藥合用有滋陰潛陽,平肝降壓之效?,F(xiàn)代西醫(yī)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能明顯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8],決明子具有良好的ACE 抑制活性[9],鉤藤中許多成分參與高血壓病理過程不同環(huán)節(jié)的調控[10],川牛膝和夏枯草亦有降壓作用[11-12]。
表1 動態(tài)血壓檢測結果(mmHg,±s)
表1 動態(tài)血壓檢測結果(mmHg,±s)
注:與治療前相比,<0.05、<0.01;與對照組相比,<0.05、<0.01。
組別 時間 24 h 平均收縮壓 24 h 平均舒張壓 24 h 平均脈壓差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63.53±13.25 139.24±8.61 165.21±12.57 149.30±11.54 77.52±8.07 76.13±7.90 78.31±7.72 75.88±8.31 83.74±7.71 61.39±6.26 84.56±7.21 75.68±7.50
表2 主次癥候積分及總積分(分,±s)
表2 主次癥候積分及總積分(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0.05、<0.01;與對照組相比,<0.05、<0.01。
組別 時間 主要癥候積分 次要癥候積分 總積分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0.47±7.92 13.45±5.53 21.08±7.66 18.37±6.34 12.39±4.36 8.38±3.09 12.15±4.25 12.56±4.03 33.50±12.08 23.07±9.41 32.94±12.17 29.77±10.63
表3 療效結果(例,%)
本組研究顯示,配用欣悅降壓穴位貼的患者收縮壓及脈壓差下降明顯,相應的頭痛、眩暈、腰酸膝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等癥狀也顯著改善,降血壓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98.2%,中醫(yī)癥候臨床療效的總有效率78.9%。因此,欣悅降壓穴位貼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可明顯降低收縮壓,縮小脈壓差,且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