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核醫(yī)學科 李 楠、李永霞
PET/CT顯像被認為是“一掃了解全身”的一種檢查,甚至出現(xiàn)在一些高端體檢的套餐中。PET/CT具備其他影像檢查學方式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可以輕易做到一次掃描全身成像。
但PET/CT全身顯像僅體現(xiàn)了所用的放射性探針在體內某些疾病的生理分布情況,距了解全身所有病變還為之甚遠,并不能代替所有檢查。
以臨床最常用的18F-FDG(脫氧葡萄糖)為例,PET/CT可以實現(xiàn)全身葡萄糖代謝及相應解剖信息成像,特異性發(fā)現(xiàn)葡萄糖高代謝的腫瘤組織。然而,對于一些葡萄糖代謝水平較低的腫瘤,如透明細胞癌、早期肺癌和肉瘤等,這種檢查往往無法給予明確診斷。同時,一些良性病變,如肺炎、肺結核、胰腺炎、結直腸炎等在PET/CT影像中往往亦表現(xiàn)為陽性,對它們的診斷及鑒別需結合大量的臨床資料和其他檢查來完成。
PET/CT診斷疾病主要基于各種放射性探針的在體內疾病組織細胞中的有效分布以及體外影像設備的高靈敏度探查來實現(xiàn)。
當顯像劑如18F-FDG通過靜脈被注入到體內后,可快速被腫瘤細胞攝取,因18F-FDG無法進一步代謝,從而滯留在細胞內,并且其所發(fā)射的放射性可被PET/CT顯像裝置捕捉到進而成像顯示在熒幕當中。
PET/CT可以對全身各部位的病灶尤其是惡性腫瘤進行有效探查,比如淋巴瘤、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
良惡性病灶的評價主要通過測定葡萄糖代謝程度即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來進行,對于多數(shù)疾病來說,SUV明顯高于周圍正常組織即提示了惡性的可能。
PET/CT主要適合于腫瘤患者,尤其是惡性腫瘤患者的診斷及評估。而對于一般人群來說,具有惡性腫瘤家族史、腫瘤相關體征(如消瘦、乏力、黃疸、體表腫塊等)、特定癥狀(如咯血、疼痛、吞咽困難等)以及其他體檢發(fā)現(xiàn)腫瘤標志物異常升高者均適合采用PET/CT作進一步檢查。
此外,PET/CT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① 幫助對部分腫瘤進行良惡性判斷;
② 治療前分期,對惡性腫瘤的局部侵犯程度、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進行評估;
③ 治療后療效評價及再分期,準確判斷腫瘤受抑程度以指導下一步的治療;
④ 尋找不明原發(fā)灶,對于已發(fā)現(xiàn)淋巴結或遠處轉移的患者,通過PET/CT全身顯像可對腫瘤的來源做出有效判斷,以指導治療方法或病檢部位等。
① 在檢查前24小時不要喝酒,不要做劇烈或長時間的運動(如跑步、游泳等),不食用高膳食纖維(如很多粗糧)的食物;
② 育齡期婦女需排除妊娠可能;
③ 根據(jù)醫(yī)囑禁食(可飲清水)適當時間,并按預約時間到達PET中心。測量身高、體重、血糖后耐心等待問診;
④ 帶齊各項檢查資料,向問診醫(yī)生提供完整、真實的就診信息;
⑤ 耐心等候注射顯像劑;注射完后,請在休息室以臥位或半臥位閉目休息1小時左右,不要走動;保持平靜心態(tài),可以飲用少量清水;
⑥ 上機前2分鐘內快速飲用完500mL溫開水并排空小便,盡量避免尿液污染體表或衣褲,以免誤診,輕裝上陣,脫去身上飾品(如:手機、手表、皮帶、鑰匙、牙套、假發(fā)、手飾、硬幣等);
⑦ 若不能平臥或疼痛嚴重者,請在預約時咨詢醫(yī)生,以評估是否可進行該項檢查;
⑧ 檢查結束后,請等候片刻,由負責醫(yī)師對檢查圖像質量認可后,有通知方后離開;
⑨ 檢查后適當飲水,24小時內避免與孕婦及嬰幼兒(5歲以下)親密接觸。
18F是一種放射性元素,也就是大家比較擔心的放射性輻射部分。一般在PET/CT檢查時,我們按照體重(kg)的0.1來計算藥物劑量。比如,您的體重是60kg,那么您將注射18F-FDG的劑量是6mCi(mCi是劑量單位)。
在體外,18F的自然半衰期約為兩小時,意思就是每兩個小時18F的劑量就降低一半。而藥物進入人體后,除物理半衰期外,還存在生物半衰期,故實際衰變則更快。因此在檢查完畢離開PET中心時,對患者本人、周圍人群已幾乎無影響。
但對于孕婦及嬰幼兒(5歲以下),我們建議24小時內避免親密接觸(不同室而寢、不同桌而食、避免擁抱等)。此外,哺乳期婦女檢查后24小時內避免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