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霞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都是不同的,若是在體育教學中讓所有學生練習的內容和方法都相同,很有可能會耽誤優(yōu)秀學生的天賦,讓資質不好的學生跟不上教學的腳步,嚴重影響整體的體育教學效率。所以,對小學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分組分層教學,既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也能讓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充分地展現自我,同時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發(fā)展。
一、使用分層分組在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的意義
分層分組教學模式是新課標所提倡的新型教學方式,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發(fā)展現狀,還能清楚自身的教學模式是否適應學生,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尋找合理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認知。
在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學生會因為自身的素質不同,出現成績的差異性。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中,體育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自身素質,又要考慮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因此經常會采用“取中”的教學方式,教學的難度不大,但是缺乏創(chuàng)新。使用分層分組的教學方式,可以根據班級每一個同學的不同條件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每一個等級的教學方式和目標都有所不同。教師以小學生跳繩的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傳統(tǒng)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利用分組分層教學模式實現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目標。
二、小學體育跳繩教學分層分組教學的利弊
1. 分層分組教學的優(yōu)勢
第一,因材施教。新課改提出,應實行現代教育因材施教的方式,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實現各科目的教學目標。分層分組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身體的情況以及學生自身的潛能等進行分層,通過對每一層次學生特征的匯總,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發(fā)展軌跡,并以此改進學習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彌補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家庭、學校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體育運動時都會存在差異性。所以,體育教師應該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細致觀察每位學生的差異性,并對個別學生給予相應的指導,讓所有的學生齊步向前。
第三,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因為體育學習本就是一場競技活動,只有學生體驗到和諧的環(huán)境,才會加強自身的學習。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營造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讓學生可以主動思考運動的技巧,真正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提高體育綜合素質。
第四,突出主體地位。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是教學的主體,是課堂中重要的元素。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學生在體育學習中主體地位,教師一般會使用分組教學的方式,引發(fā)學生進入運動和思考的狀態(tài),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
2. 分層分組教學的劣勢
第一,差距感。由于對運動的認知、自身條件、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差距,但正是因為有差距,教師才需要將優(yōu)秀生和困難生分開教學。如果教師不能夠協(xié)調其中的關系,就會嚴重影響分組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狀態(tài),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擴大。
第二,影響師生關系的建立。一般在小學體育跳繩分層分組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劃分,這很有可能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分組不當或者組間調節(jié)不合理,學生對跳繩的厭倦感會加深,甚至形成不良的師生關系。
第三,影響學生交流。在分層分組時,教師一般會將跳繩技術比較好的學生分在一個組,其他的分在另一組,這樣的分組讓學生在學習跳繩時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也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有的學生在遇到難度大的動作時會半途而廢,或者沒有信心做好規(guī)定的動作,而優(yōu)秀組別的學生常常會嘲笑低組的學生,這種情況下會直接影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分層分組教學對于小學體育跳繩教學應用的現狀
1. 對學生分層過于統(tǒng)一
由于自身條件和后天影響等的原因,小學生在學習跳繩的過程中,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差異,而體育教師也能理解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發(fā)展。但問題是,現在教師對于學生分層分組的方式過于統(tǒng)一,即便是在分層分組之后,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技術要求仍然是相同的,并沒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計劃。這種統(tǒng)一的訓練和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導致很多身體素質稍差的學生無法適應訓練科目,影響了整體的成績和教學效率。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跳繩運動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2. 教學分層不明確
在新課改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逐漸摒棄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但是在轉變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分層分組的教學內容不明確就是其中一項。在小學體育跳繩項目分層分組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對跳繩的相關知識產生了誤解,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跳繩運動的興趣,降低了學生的運動意識。在教學分層不明確、針對性不強的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凸顯,導致跳繩教學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
3. 評價模式單一
在小學跳繩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評價的標準不完善,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分層分組產生異議,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另外,目前的評價方式比較片面,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影響學生跳繩技術的發(fā)揮。在評價體系中,教師僅限于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對其他形式的表現并沒有過多的評價。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小學體育教師要注重評價體系的建設,從多方面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分層分組教學在小學體育跳繩教學中的應用
1. 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組
在進行分層分組之前,教師應充分地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并通過相應的體能測試和綜合評價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即資質優(yōu)秀生、資質中等生和困難生;在分層分組之后,教師則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每一組的教學內容,使分層分組達到預定的目的。
在小學跳繩教學中,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身體協(xié)調性、耐力、理解和接受能力等之后,才能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以下幾種情況進行分組:幫教型、自然型、伙伴型、興趣愛好型、性別。在資質優(yōu)秀生組中,學生可以在強化跳繩技巧的基礎上,進行花樣跳繩的訓練,因為這些學生的接受能力、體能都比較強,能夠快速掌握花樣跳繩的訓練要求和技巧;在資質中等生組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上下肢協(xié)調配合的練習,重點教會學生如何雙手正搖并跳腳,訓練學生手腳協(xié)調性;針對困難生組,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基礎的練習,如徒手空繩練習、跳臺階的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和耐力等。
2. 教學目標的分層分組
教師須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依據,對每個組別進行客觀的教學目標的分層,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并在技術上有所提升。
在小學跳繩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不同組別學生的教學目標不能一刀切,不能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基本的教學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跳繩的基本動作和要領,能夠做到對身體的基本調節(jié)。例如資質稍低的學生的教學目標是在跳繩的過程中掌握手腳的協(xié)調性,并完整、連續(xù)地進行跳繩運動;資質中等的學生則是在學習基本動作的基礎上,強化跳繩的頻率和次數,提高成績;資質優(yōu)秀的學生則可以增加花樣跳繩環(huán)節(jié),以提高跳繩技能為目標。第二層,熟練掌握跳繩的動作,并在跳繩的過程中保證身體的協(xié)調性、熟練度。學生在學習跳繩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手搖繩錯誤、腳跳躍錯誤、手腳配合錯誤等,教師就需要讓學生了解跳繩中常見錯誤的解決方式。例如,對于腳跳躍錯誤,可以建議資質困難的學生雙腳并跳,可以讓資質優(yōu)秀的學生站在中間帶動大家一起,其他學生在四周徒手模仿跟跳。第三層,規(guī)范動作,即熟練掌握跳繩的技巧,并且動作流暢。教師應該多鼓勵、多表揚,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畏難情緒,勇敢地挑戰(zhàn)自己;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練習,探索新的跳繩方式,讓學生主動地解決跳繩中遇到的問題。
3. 評價方式的分層分組
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是單一的,大多利用測評的方式考核學生對于技術、頻率等的掌握程度。這樣的評價,沒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身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有失公允。進行分層分組教學后,教師需要多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表現和心理發(fā)展,充分了解學生的進步程度,并通過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評等方式,了解分層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現狀,進而做出合理的調整,以便提高學生的跳繩技術,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分層分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跳繩技術,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但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對教學目標、評價方式等進行合理分層,讓該教學模式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不斷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