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義博,王俊勃,郭 敏,劉松濤,楊敏鴿
(1.西安工程大學 材料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2.西安工程大學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Ag基電接觸材料因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而被廣泛應用于中低壓電器中[1-4]。其中Ag-SnO2電接觸材料具有較好的抗熔焊性、導電導熱性,但因其接觸電阻過高,易導致材料使用壽命下降[5-9]。Ag-Ni電接觸材料因“熔解沉淀效應”而具有較強的抗材料轉移特性,但其抗熔焊性能較差[10-14]。為了制備一種綜合性能更為優(yōu)異的Ag基電接觸材料,文獻[15]根據Ag-SnO2及Ag-Ni電接觸材料之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利用化學沉積工藝制備了Ag-Ni-SnO2電接觸材料,但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組織分散性較差,局部存在元素偏聚。因此,選取合適的制備工藝,得到組織分布均勻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成為研究重點。
研究發(fā)現,以CuO和La2O3為摻雜劑,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備摻雜SnO2粉體,可有效改善SnO2粉體的分散性[16]。因此,為了改善Ni和SnO2在Ag基體中的分布,本文以La2O3和CuO為添加劑,采用高能球磨工藝制備摻雜SnO2粉體,并以摻雜SnO2粉、Ni粉為原料,利用化學沉積工藝制備Ag-Ni-SnO2電接觸材料。
1.1.1 原料 氧化錫(SnO2,中國派尼化學試劑廠);氧化銅(CuO,蘇州斌順化工有限公司);氧化鑭(La2O3,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鎳(Ni,中國派尼化學試劑廠);硝酸銀(AgNO3,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醇(C2H5OH,天津市恒興化學試劑制造有限公司);氨水(NH3,西安三浦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甲醛(HCHO,天津市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1.1.2 儀器 數字顯微硬度計(MH-3,上海恒一精密儀器公司);X射線衍射儀(XRD-7000,日本島津儀器有限公司);四探針測試儀(FT-330,寧波瑞柯偉業(yè)儀器有限公司);高速擺陣球磨機(QM-3B,南京南大儀器廠);冷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Quanta-450-FEG,美國FEI公司);粉末冶金密度分析儀(ET-120HM,北京儀特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將SnO2、La2O3和CuO按比例放入QM-3B型高速擺陣球磨機罐體中[17],球料質量比為10∶1,以無水乙醇為助劑濕磨,高速球磨2 h,烘干,制備摻雜SnO2粉體。
首先,制備銀氨溶液;然后,在攪拌作用下,將Ni(300目)、摻雜SnO2粉體按照Ag∶Ni∶SnO2=8∶1∶1的質量比放入銀氨溶液中,緩慢滴加甲醛還原溶液中的Ag單質;反應完成后烘干、洗滌、過濾,將反應產物在200 MPa初壓,850 ℃保溫5 h,700 MPa復壓,制得Ag-Ni-SnO2電接觸材料。制備過程中化學沉積反應過程如圖1所示。
圖 1 化學沉積反應過程Fig.1 Process of chemical deposition reaction
1.4.1 SEM與EDS檢測 利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的微觀形貌;在加速電壓為20 kV,電流為8 mA條件下,使用能譜儀檢測材料中的化學元素。
1.4.2 XRD檢測 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儀(XRD-7000)對Ag-Ni-SnO2電接觸材料的成分進行檢測,掃描范圍:10°~90°,掃描速度:10°/min。
1.4.3 物理性能測試 利用粉末冶金密度分析儀(ET-120HM)、維氏顯微硬度計(MH-3)、四探針測試儀(FT-330)測試并計算Ag-Ni-SnO2電接觸材料的密度、硬度及電阻率。
1.4.4 電性能測試 在10 A直流電下開閉1 000次,對Ag-Ni-SnO2電接觸材料進行耐電弧燒蝕性能實驗。
圖2為化學沉積工藝制備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X射線衍射圖譜。由圖2可得,制得的電接觸材料由Ag、Ni、SnO2的衍射峰組成,未出現其他物質衍射峰,說明利用化學沉積工藝成功制備了Ag-Ni-SnO2電接觸材料。
圖 2 Ag-Ni-SnO2電接觸材料XRD圖譜Fig.2 The XRD of Ag-Ni-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圖3為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燒蝕前的SEM微觀形貌。由圖3(a)可看出,基體分布連續(xù),且增強相在基體中的分布比較均勻,沒有出現單一元素的偏聚。由圖3(b)可見,利用化學沉積工藝制得的材料表面亮色位置主要為Ag基體,暗色位置主要為Ni和SnO2富集區(qū),且兩者呈類球狀均勻分布于Ag基體中。在化學沉積反應初始,Ni粉和摻雜SnO2粉在攪拌作用下均勻分散于銀氨溶液;反應過程中,經高能球磨后的摻雜SnO2粉體顆粒之間因經過不斷地破碎、熔合、鑲嵌,顆粒間的比表面積逐漸增大,表面活性點隨之增多,使摻雜SnO2顆粒易于吸附在Ni顆粒表面。
(a) ×500 (b) ×5 000圖 3 化學沉積工藝制備Ag-Ni-SnO2電接觸 材料燒蝕前的SEM微觀形貌Fig.3 SEM morphology of Ag-Ni-SnO2 contact materials prepared by chemical deposition process before erosion
隨著還原劑的加入,溶液中Ag+被轉化為活性Ag單質,并吸附于Ni與活性SnO2混合顆粒表面,而金屬Ag本身就具有催化活性,這就使還原出的單質Ag不斷地在Ni與活性SnO2混合顆粒表面沉積[18],最終形成Ag包裹的Ni與活性SnO2混合顆粒,有效阻止了Ni與活性SnO2顆粒的團聚。
經測試,Ag-Ni-SnO2電接觸材料的密度、相對密度、硬度及電阻率分別為8.59 g/cm3、87.47%、72.78 HV、3.47 μΩ/m??梢钥闯?,材料的導電性較好,且與文獻[16]相比,化學沉積工藝制得的電接觸材料中Ni元素的引入能夠有效降低電接觸材料的硬度,可改善其加工性能,有利于工業(yè)化生產,但材料的相對密度較低,密實化工藝仍需進一步研究。
將化學沉積工藝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在10 A直流電下開閉1 000次,進行耐電弧燒蝕性能測試,燒蝕測試后樣品微觀形貌如圖4所示。
圖 4 電弧燒蝕后材料微觀形貌Fig.4 Microstructure of materials after arc erosion
圖4中燒蝕后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表面高低不平,燒蝕中心區(qū)域存在少量空洞及顆粒狀物質分布。在高溫電弧下,液態(tài)金屬比固態(tài)金屬對空氣的溶解度大,熔融狀態(tài)的Ag吸附了空氣中大量的氧氣,而Ag的冷卻速度快,熔融區(qū)在電弧熄滅時迅速冷卻固化,熔池中過飽和的空氣溢出,在材料表面出現空洞,Ag在電弧作用下產生噴濺,部分未溢出空氣隨Ag的冷卻在觸頭表面形成噴濺液滴。但材料表面沒有大量液態(tài)物質出現,這是因為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中,Ni和SnO2混合后在Ag基體中呈均勻類球狀分布,對電子散射作用相對較弱,使電接觸材料減少了因電阻增大、溫度過高而產生的過度燒蝕及材料轉移現象[19]。
利用能譜儀(EDS)分別測試圖4中心區(qū)域c、邊緣區(qū)域d處成分,測試結果如圖5。圖5中Ag-Ni-SnO2電接觸材料燒蝕后中心區(qū)域c、邊緣區(qū)域d均由Ag、Ni、Sn、O元素組成,說明電弧燒蝕后,Ag-Ni-SnO2電接觸材料表面并未出現單一元素的偏聚,材料具備較好的耐電弧燒蝕性能。
(a) 區(qū)域c
圖6為Ag-Ni-SnO2電接觸材料燒蝕后的XRD圖譜??梢钥闯?,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主要由Ag、Ni、SnO2組成,同時材料中出現了副產物NiO、SnO。
圖 6 Ag-Ni-SnO2電接觸材料燒蝕后XRD圖譜Fig.6 XRD spectrum of Ag-Ni-SnO2 electrical contact materials after arc erosion
NiO、SnO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在化學沉積過程中,摻雜SnO2顆粒與Ni顆粒均勻分散在Ag基體中,在高溫燒結時,被Ag包覆的金屬Ni和摻雜SnO2顆粒彼此之間互相接觸,在界面接觸處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SnO2被部分Ni還原生成SnO,部分Ni被氧化生成NiO,這些生成的細小的NiO彌散分布在Ag基體中[20-21]。同時,La元素的添加能有效控制摻雜SnO2顆粒的長大和團聚,Cu元素增加了SnO2顆粒在Ag基體中的潤濕性,從而改善了摻雜SnO2顆粒、Ni顆粒與Ag基體的界面結合能力,可以有效提高電接觸材料的耐電弧燒蝕性能[22-23]。
1)化學沉積工藝制得的Ag-Ni-SnO2電接觸材料主要由Ag、Ni、SnO2組成,組織分布較為均勻,Ni和SnO2混合后在Ag基體中呈類球狀分布。
2)制得的電接觸材料具備較優(yōu)的電性能。其密度8.59 g/cm-3,相對密度87.47%,硬度72.78 HV,電阻率3.47 μΩ/m。
3)制得的電接觸材料表面沒有出現單一元素偏聚,部分Ni與SnO2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NiO,物相結構未發(fā)生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