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興
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機關(guān)刊物《中國紀檢監(jiān)察雜志》刊登的一篇文章火了——《政治豈是用來秀的》,劍指弊端的主題,電光石火的呵斥,瞬間引燃了社會的關(guān)注。
政治作秀,自古以來就不乏其行,“易牙殺子”“李淵佯瘋”“劉備摔阿斗”……歷代形形色色的“政治秀”根植中國官場兩千多年,而今也不乏諸多令古人汗顏的政治“秀”才:
曾經(jīng)一身“正氣”、一臉“浩然”的江西省贛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四華,最終被紀委監(jiān)委機關(guān)卸下了表演的“戲妝”;
“從不吃味精,要和老百姓保持一個味道”的落馬貪官、原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為示人清貧為官,連母親都派到街上撿垃圾;
“改革之星”原昆明市委書記仇和,“政壇明星”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一對耀眼“雙星”的光環(huán),被反腐風暴吹得一干二凈……
古往今來的“政治秀”,早已讓國人司空見慣,可《政治豈是用來秀的》為何就“火”了呢?
除了反腐“大氣候”深得民心,更在于文中引用了一句十分接地氣的詞語——戲精!
戲精,是當下流行于網(wǎng)絡(luò)間的俚語,通常用來調(diào)侃那些喜好表演、善于模仿的網(wǎng)紅們,“秀”出來的矯揉造作的姿態(tài)。
直到該文的引用,“戲精”一詞,又恰到好處地成了“兩面”貪官的官方認證,說出了百姓的心里話。如此檄文豈能不火!
然而,火火之下又燒出個疑問:政治“戲精”們是怎樣煉成的?
謂之戲者,至少要具備二個條件:一是舞臺,二是觀眾。演政治戲的人也無能例外。
政治舞臺,也是歷史舞臺,是人類社會實行統(tǒng)治的不可或缺的人設(shè);而亮相于舞臺上的人們十分清楚,或為清官、或為污吏都會被歷史所記載,被后人所銘記。
人類,是人性與獸性的結(jié)合體,由于倫理道德律法的約束,常常使一些人懷抱琵琶半遮面,一邊釋放獸性的本能,一邊又不擇手段地用人性粉飾自己;尤其是貪官們,更不愿把獸欲的一面暴露于世人,而是極力在政治舞臺留下光鮮的形象。
舞臺是無辜的,人類的“兩面”性又源自于本能,由此說來,塑造政治“戲精”的也只有“觀眾”了。
說起對人的塑造,著名電影表演藝術(shù)家陳強先生,最懂得觀眾的力量,一個表演入木三分的“黃世仁”,差點讓他“吃”了戰(zhàn)士的子彈。
其實,擅權(quán)妄為的貪官們,演技并不高明,臺上的“字正腔圓”,往往掩飾不住昭然若揭的陋行,只是臺下的“觀眾”,并沒像戰(zhàn)士那樣疾惡如仇,反倒用掌聲與喝彩,把一個個色厲內(nèi)荏的“表演者”,淬煉成爐火純青的“戲精”。
正如《政治豈是用來秀的》一文中說得透徹:演技再高、入戲再深,“秀”出來的政治,都難逃組織銳利的目光!
貪腐者不可?。∪欢?,從政治舞臺到司法審判臺,曾經(jīng)“觀眾”席上的掌聲、喝彩聲,又為被審判者增添過多少犯罪的勇氣呢?
倘若,“臺”下的每一位“觀眾”,都能像解放區(qū)戰(zhàn)士那樣嫉惡如仇,隨時準備把正義的“子彈”射向舞臺上的“黃世仁”們,演政治戲的人,不僅變不成“戲精”,或許還會忌憚再去做壞事、做壞人,黨紀國法之外,也就多了一道守護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