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玉娣 蔡天翼 蔣偉東 趙年生
摘? 要:增加肌肉維度會導致肌肉力量增加似乎是符合邏輯,并且通過實驗驗證的。但也有研究表明,肌纖維橫截面積的增加可能不會對在整個肌肉水平上測量到的自發(fā)性力量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可能是一個單獨的機制,負責在肌肉質量下降時保持力量。力量是普遍性的,但是力量適應的普遍性似乎要少得多,隨著力量技能越來越遠離運動項目本身,各種力量技能增加帶來的收益可能減少。鑒于此,本文將對這一證據進行綜述,并討論其可能對運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肌肉肥大? 力量? 普遍性? 運動表現
中圖分類號:G80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8(c)-0022-04
Abstract: It seems logical that an increase in muscle size w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in muscle strength, which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The increases in cross-sectional area of muscle fiber may have no meaningful impact on measures of voluntary strength measured at the whole muscle level or there is a separat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maintaining strength with a loss of muscle mass. There is a generality of strength; however, there seems to be a far less generality of strength adaptation. As strength skills move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the sport itself, the benefits of various strength skills may decrease.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evidence and discuss its possible impact on exercise.
Key Words: Muscle hypertrophy; Strength; Generality; Athletic performance
骨骼肌生長在力量適應中起機械作用的假設來自于肌電圖的變化,未能隨力量的增加而線性變化,這與有關肌肉橫截面積與肌肉力量測量之間的基線關系的知識,是力量在時程上適應的基礎[1]。除此之外,在進行抗阻訓練后,肌肉的大小和力量通常都會增加。這些發(fā)現導致了將肌肉生長確定為解釋力量增加的明確機制[2]。Moritani[3]認為,神經適應可以解釋抗阻訓練計劃早期階段的力量生成,隨著訓練的繼續(xù)(3~5周后),肥大成為主要的機制,是由于力量與整合肌電圖的關系右移所致。鑒于肌力的變化并不伴隨肌電活動成比例增加,因此,肥大是肌力適應的促發(fā)機制。
當前,普遍認為神經和肥大機制是驅動力量變化的因素,但肌肉肥大機制也并不總是被普遍接受為力量適應機制。但尚未證明肥大必然是一種理想的反應[4],此外,也缺乏充足實驗證據來證明訓練引起的肌肉肥大增加會導致力量增加[5-7]。因此,本文將對這一證據進行綜述,并討論其可能對運動產生的影響。
1? 肌肉肥大與力量
從表面上看,增加肌肉維度會導致肌肉力量增加似乎是符合邏輯的。例如,抗阻訓練會增加收縮蛋白的數量[8],這有望增強肌肉產生力的能力。但是,在整體的肌肉水平上,這種增加似乎對于改變力量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影響。在青年(20~35歲)和老年人(60~75歲)中進行12周的抗阻訓練,訓練后觀察到其肌纖維的大小和自發(fā)性力量的增加。然而,在隨后的停訓期間,筆者發(fā)現將訓練量減少到原來的1/3(3次/周)或1/9(1次/周)就足以維持老年人自發(fā)性力量的增加,即使肌纖維橫截面積完全丟失[9]。此外,盡管肌纖維橫截面積恢復到基線值(力量可能通過周期性力量評估本身來維持),但年輕的個體在32周完全停止訓練期間仍然能夠保持力量。
另外,完全停訓后的腿部瘦體重和肌纖維橫截面積丟失不對訓練的增加力量產生影響,因此,肌纖維橫截面積的增加可能不會對在整個肌肉水平上測量到的自發(fā)性力量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可能是一個單獨的機制,負責在肌肉質量下降時保持力量。肥大可能不是力量適應機制的想法也通過訓練后肌肉維度變化與肌肉力量變化之間不一致的關系得到證明,但這似乎取決于研究人員選擇哪種訓練方法來誘導肌肉生長。例如,與傳統(tǒng)的高負荷訓練相比,傳統(tǒng)的抗阻訓練的低負荷訓練通常會導致與大負荷訓練相似的骨骼肌生長,但力量的變化會出現不同的結果[10]。另外,研究發(fā)現健康的成年男子在接受4周15%最大限度收縮的訓練后,肌肉大小與最大自發(fā)性力量無伴隨性變化[11]。研究認為增長和力量可以彼此獨立發(fā)生,這似乎表明,如果肥大是力量的一種機制,那么它是一種非常弱的適應機制,因此,肌肉肥大計劃不應優(yōu)先考慮成為以最大力量為目標的個人的訓練計劃[12]。
2? 肌肉肥大產生的力量與運動表現
如果運動引起的肌肉肥大對力量幾乎沒有影響,那么在運動中,肌肉肥大的目的是什么?如前所述,骨骼肌肥大可能不是理想的反應,而是訓練的副產品,也許是有害的[4]。似乎,對于大多數運動員而言,增加肌肉的好處可能很少。這并不是在暗示骨骼肌肥大是有害的,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種適應上可能會占用可用于改善運動(即練習實際運動)的時間。支持肥大的力量改變機制可能表明,增加肌肉的大小會增加力量的潛力。然而,這個假設似乎是基于肌肉維度和力量之間的基線關系,而不是旨在探索這些變化的重要性的實驗研究。
力量訓練對運動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肌肉橫截面數據,該數據表明了力量與各種與運動相關的結果或能力之間的正相關性[13]。例如,Suchomel等人[14]的綜述提供了各種力量測量和運動相關任務之間的相關統(tǒng)計,建議在廣泛的普通技能和運動技能中,提高個人的表現,更大的肌肉力量可能無法替代。與這一建議相反,我們假設練習與運動有關的技能本身遠比增加與運動有關的技能各種力量措施更有效。例如,通過舉重獲得的任何額外收益可能非常小,且僅限于與舉重本身非常相似的動作技能。盡管沒有運動方面的專門研究來證明這一點,但是特異性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證明和應用[15,16]。
研究根據肌肉橫截面數據和不同的健康生物標志物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例如,觀察到健康的生物標志物與較高的力量有關,研究認為應該通過抗阻訓練來增強力量來促進健康[17]。當進行后續(xù)分析時,研究發(fā)現許多這樣的關聯僅由力量而不是行為驅動,即不是由肌肉強化活動的實際參與驅動的。肌肉力量和運動也可能如此,在實施強有力的隨機對照實驗方面,面臨著類似的困難。橫截面數據顯示,強壯的個體均存在運動相關的特質,然而,這種關系可能只是反映出高水平運動員與其天賦較差者之間的差異,意思是,這可能是在識別潛在的遺傳生理差異,而不是提供表明這些運動員已經訓練得更強壯,從而成為更高水平的運動員。但缺乏直接證據以及對橫截面相關分析,各種力量測量和與運動相關的能力之間的橫截面關系可能只是為“力量的普遍性”提供了支持??棺栌柧毜膶嵤┎⒉灰馕吨傲α康钠毡樾浴?,而是“力量適應的普遍性”。
3? 力量的普遍性與力量適應的普遍性
運動強度和調節(jié)程序的實施取決于某種“力量適應性的普遍性”的存在。這意味著,舉重重量的增加也有望改變與運動有關的能力?!傲α康钠毡樾浴钡母拍畋砻鳎喝绻ㄟ^不同的收縮方式和速度來衡量力量,則在不同的測試中將獲得個人表現的相同相對排名。存在力量的共同性,因此,強壯的個體在多個力量評估中排名均會很高。但是,運動的力量和條件依賴于“力量適應的普遍性”,這意味著,在某個運動下使用指定的肌肉增加的力量,應該反映出在使用相同肌肉的其他運動中力量的增加。然而,在檢查抗阻訓練后的力量變化時,似乎沒有很強的力量適應的普遍性。
Baker等人[18]研究了肌肉功能的等速和動態(tài)測量之間的關系,以確定“普遍性或特異性”的存在。筆者注意到在阻力訓練計劃的基礎上,動態(tài)和等長力量之間的適度關系,并觀察到在等張抗阻訓練計劃后,力量測量值的變化具有不同的幅度,等速肌力的變化與動態(tài)肌力的觀察結果不成正比,例如,深蹲的最大力量增加了27.2%,而等速測試腿部力量增加了8.7%。因此,在不同的測試條件下不會出現肌肉功能的普遍性。表明如果所訓練任務的肌力發(fā)生變化,則該肌力變化向另一任務的轉移可能很小。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動作、技能與實際訓練中的不同有關。
另外,研究發(fā)現,當參與者在一個與他們訓練方式更相似的位置和方式進行測試時,肘部彎曲肌的力量增加更多,從而得出力量適應可能會影響技能的獲得的結論[19]。力量的普遍性也已在整個抗阻訓練文獻中得到記錄。例如,低負荷阻力訓練計劃被證明與高負荷訓練類似,可以增加等長和等速力量,但最大力量變化較小[20]。此外,傳統(tǒng)的高負荷訓練程序在以與肌肉訓練方式不同的方式進行測量時,強度并沒有顯示出持續(xù)的增加。因此,缺乏與抗阻訓練一致的普遍力量適應能力,突出了在訓練所需的力量時進行特異性訓練的重要性。此外,如果在孤立的模型中非常相似的力量測試中,力量適應的普遍性很弱,那么到運動專項力量測試的普遍性就更不可能存在。
由于缺乏文獻研究與運動相關的實際結果,使用多種表現指標進行的抗阻訓練研究可能會為這一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提供最佳證據。此外,在孤立的動作中,在非常相似的任務中缺乏一般的力量適應,這有力地證明了力量適應的普遍性是弱的。鑒于實際運動與抗阻訓練計劃中執(zhí)行的任務相差很大,推測力量適應的普遍性在抗阻訓練和運動表現之間很少。
4? 結語
毫無疑問,研究抗阻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是困難的,需要研究設計,以使一些運動員只接受抗阻訓練,而不接觸其他訓練。另外,假設使肌肉更大、更強壯會對運動表現產生一些積極的適應,但在對力量適應的理解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隨著力量越來越遠離運動任務本身,各種力量技能的增加可能會帶來收益的減少。任何力量適應的普遍性似乎都限于非常相似的運動中。當力量測試模仿實際訓練時,力量會增加最多,并且會與相似的動作發(fā)生交叉。因此,力量是普遍性的,但是力量適應的普遍性似乎要少得多,并不是說力量對運動并不重要,而是不同的力量測量方法的改變可能不會帶來與運動相關的益處。
參考文獻
[1] 王焱源.不同抗阻訓練方案對T淋巴細胞亞群遷移和凋亡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3):112-117.
[2] Balshaw TG, Massey GJ, Maden-Wilkinson TM, et al.Changes in agonist neural drive, hypertrophy and pre-training strength all contribute to the individual strength gains after resistance training[J].Eur J Appl Physiol,2017,117(4):631-640.
[3] Moritani T.Neural factors versus hypertrophy in the time course of muscle strength gain[J].Am J Phys Med,1979(58):115-130.
[4] Morehouse LE, Miller AT.Physiology of Exercise[M]. St. Louis, MO: Mosby,1976.
[5] Buckner SL, Dankel SJ, Mattocks KT, et al.Muscle size and strength: another study not design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J].Eur J Appl Physiol,2017, 117(6):1273-1274.
[6] 馬繼政,牛潔,程武生,等.作戰(zhàn)人員的力量訓練-可變的非線性周期訓練計劃的設計和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1(12):39-45.
[7] 沙曉林,馬繼政,牛潔,等.抗阻力訓練計劃的設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30-33.
[8] Hasten DL, Pak-Loduca J, Obert KA, et al. Resistance exercise acutely increases MHC and mixed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rates in 78-84 and 23-32 yr olds[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00,278(4):620-626.
[9] Bickel CS, Cross JM, Bamman MM.Exercise dosing to retain resistance training adaptations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1, 43(7):1177-1187.
[10]Martin-Hernandez J,Marin PJ,Menendez H,et al. Muscular adaptations after two different volumes of blood flow-restricted training[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3(23):114-120.
[11]Kacin A,Strazar K.Frequent low-load ischemic resistance exercise to failure enhances muscle oxygen delivery and endurance capacity[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1,21(6):231-241.
[12]馬繼政.論運動適應特異性原則[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5):74-75.
[13]Buckner SL,Jessee MB,Dankel SJ,et al.Resistance exercise and sports performance: The minority report[J].Med Hypotheses,2018,113:1-5.
[14]Suchomel TJ,Nimphius S,Stone MH.The Importance of Muscular Strength in Athletic Performance[J].Sports Med,2016,46(10):1419-1449.
[15]Mattocks KT,Buckner SL,Jessee MB,et al. Practicing the Test Produces Strength Equivalent To Higher Volume Training[J].Med Sci Sports Exerc, 2017,49(9):1945-1954.
[16]馬繼政.論運動訓練的特異性處方[J].安徽體育科技,2010,31(1):27-30.
[17]Buckner SL,Loenneke JP,Loprinzi PD.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pplication to the“fat but fit” paradigmusing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esigns[J].Physiol Behav,2015,149:199-202.
[18]劉銳.深蹲聚組訓練對青年健身愛好者下肢肌力與肌肉肥大效應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9.
[19]Rasch PJ,Morehouse LE.Effect of static and dynamic exercises on muscular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J].J Appl Physiol,1957,11(1):29-34.
[20]Mitchell CJ,Churchward-Venne TA,West DWD, et al.Resistance exercise load does not determine training-mediated hypertrophic gains in young men[J].J Appl Physiol, 2012,113(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