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感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美育教育不僅是構成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總結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必要性,進而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實施策略
美是哲學領域的重要名詞,其存在形狀劃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種類型,可以說,美無處不在。美育,又稱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將美與教育有機融合,陶冶人們情操,培育人們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形成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語文以其特有的學科特點,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獲取語文知識的同時,更能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幫助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實現(xiàn)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促進素質教育的推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力和審美情趣,與知識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協(xié)調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現(xiàn)狀
(一)教學模式刻板,部分教師缺乏美育理論
盡管目前我國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但整體來說對美育教育的理論研究較少。美育教育理論體系中缺乏深刻、系統(tǒng)的教育觀點和言論,造成部分教師對于素質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難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由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導致教學過程中美育遺失。且對美育教育理解不全面的教師,在實施美育教育中不得其法,以教條刻板的教學模式來實施美育教育導致造成美育形式單一化,扼制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受應試教育影響,唯分數(shù)論擠壓美育
在應試大環(huán)境中,盡管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沒有升學壓力,但社會氛圍和家長的普遍共識是讓孩子多學習知識,“不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在小學階段便唯分數(shù)論,重視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家長們往往給學生報各種興趣班,擠壓學生的美育教育。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當教師將分數(shù)當做教學質量的關鍵時,往往會迎合應試教育只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和考試分數(shù)的提高,課堂教學圍繞考試內容展開,忽略對學生美育教育滲透。
(三)教材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局限美育發(fā)展
許多教師的教學理念是教材為本位,主要通過解讀教材為出發(fā)點進行授課,注重對知識的傳授,忽略語文的人文性。教師“教教材”,解讀教材,但缺乏對學生的解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由教材本文思想的課程設計和評價體系圍繞課本內容和考試分數(sh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完成教學目標,對美育教育滲透生硬僵化,讓美育教育流于形式,局限了學生親自體驗美、感受美的發(fā)展空間。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必要性
(一)實施美育教育,是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主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而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2)》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因此,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知識文化的積累,還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貫穿美育與德育、智育相協(xié)調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才能適應新時代對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
(二)實施美育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在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美育培養(yǎng),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每一天都能從智能終端獲取碎片化的新信息,對于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極容易受到其他思想的沖擊,不利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對學生實施美育教育,能夠給予學生美的體驗和美的感受,豐富他們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身心不斷和諧發(fā)展完善。
(三)實施美育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審美觀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方式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初步有自己尚未成熟的審美觀點,存在正確與不正確、高尚和低俗的審美觀點。教師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應實施合理的美育教育,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美篇章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且人的審美觀念常常與道德情感相結合,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也能指導人們的道德行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四)實施美育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小學生尚在思想啟蒙階段,好奇心重,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而實施美育教育,有效發(fā)揮語文的人文性作用,給予學生美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美育教育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在教材文本中挖掘美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選材豐富,包含詩歌、寓言、成語故事、神話傳說等優(yōu)秀文章,所蘊含的美也是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各方面、各角度挖掘教材中的美,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審美需求,由淺入深地讓學生去體悟教材中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①語言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字詞進行教學,再深入分析句子,讓學生作家在推敲語言文字的精煉準確,品味漢字的魅力。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爬天都峰》一課中,以廚出示填空:我()向峰頂()去,一會兒()著鐵鏈上,一會兒()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引導學生領悟文字中的動作描寫,體會爬天都峰的困難。
②形象美。教師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自然形象美和人物形象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如《桂林山水》、《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中感受祖國的美麗山川,在《黃繼光》、《詹天佑》等課文中了解英雄的歷史事跡。
③意境美。在教材中挖掘意境美,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畫面、音樂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到文本中描繪的意境。如《贈汪倫》一詩中,教師可以在多媒體呈現(xiàn)李白送別汪倫的情景,描繪送別場景中的飄零的桃花、深深的潭水,讓學生體會詩人送別友人的不舍之情。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合美
將美育教育有機融合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運用恰當?shù)拿烙呗?,從各個方面讓美育在教學中落到實處。以《荷花》一課為例,首先趣味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設計詼諧幽默的導入語或呈現(xiàn)荷花的幻燈片,自然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其次,圍繞教學目標,通過誦讀句子、討論分析句子、練習重點句子等方式,讓學生領悟語句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接著,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段落,讀出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勾勒描繪的情境和意境,領會作者描繪的情感。最后,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創(chuàng)造美,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練習句子創(chuàng)作、寫作文等方式,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創(chuàng)造美。
(三)在課外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不僅要從教學內部提出實施策略,還要在教學外補充改進策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美的體驗,從而在實踐生活中去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外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體驗活動,如去文化古跡或自然風光中欣賞美,提高審美情趣,組織參加小學生寫詩、寫故事比賽,提高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的能力。用豐富的課外實踐豐富學生美的體驗,學生也能自覺創(chuàng)造美影響實際生活。
參考文獻:
[1]王艷.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教育的實施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5,000(007):38.
[2]袁昌義.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J].情感讀本,2017,000(003):46.
[3]張虹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36):112.
[4]王麥霞.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分析[J].好家長,2018(4).
[5]張麗.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探析[J].文存閱刊,2019,000(003):121.
[6]宋昌秀.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v.15(03):148.
作者簡介:何俊蓉(1999.8-)女,民族:漢族,籍貫:四川,學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