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培 高存
摘? 要:古典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古典詩歌英譯也是翻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旨在探究古典詩歌英譯過程中不可譯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分類,主要從語言形式及文化差異兩個方面出發(fā),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得出古典詩歌英譯中的不可譯性是指詩歌的難譯之處,不可譯因素是譯者翻譯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具有相對性。
關(guān)鍵詞:不可譯;古典詩歌翻譯;語言形式;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楊曉培(1995-),漢,女,河北人,天津商業(yè)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高存(1979-),漢,女,山東人,博士,天津商業(yè)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2
一、引言
縱觀古今,古典詩歌吸引了眾多中外讀者。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古典詩歌英譯活動,此過程古典詩歌不可譯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王若谷(1991:96)認為詩是不能進行翻譯的,特別是經(jīng)典好詩,一經(jīng)翻譯,必定會損失原詩的詩韻。著名英國詩人雪萊也認為古典詩歌是不可譯的,詩的翻譯具有徒勞性,譯詩會喪失其神韻及意義。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1965:137)將翻譯劃分為全文翻譯及部分翻譯。他持有翻譯中存在著語言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的觀點。在進行漢英翻譯實踐時,由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及文化差異,譯者無法將詩歌所蘊含的形式內(nèi)容及情感再現(xiàn)。
二、原因及分類
2.1產(chǎn)生原因
關(guān)于古典詩歌不可譯現(xiàn)象,劉軍平(2009:235)認為,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及其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不可譯的,完美的翻譯是不復存在的。所以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不可譯性表現(xiàn)得較為常見,原因主要如下。
從修辭手法分析,中國古典詩歌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修辭手法的使用,其往往會增加詩歌的感染力及表現(xiàn)力?!霸S多古典詩歌因修辭手法而成為經(jīng)典”(楊娜,2007:208)。如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此詩運用了夸張和比擬的修辭,使得愁苦之情直擊內(nèi)心,如將此句古典詩歌英譯則難以將這種夸張修辭下所表達的愁苦翻譯出來。
從情感表達分析,中國古典詩歌是詩人為抒發(fā)當下情感所創(chuàng)作的,而在翻譯實踐活動中,由于譯者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及原作者與目標語讀者的不同思維模式,要想完美傳達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幾乎是不可能的?!霸诜g過程中,要想傳達原文的情感,就不能僅僅是兩種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更要能夠直面原作者的靈魂”(鄭嵐,2015:222)。
從意義表現(xiàn)分析,湯富華(2019:14-23)認為從普遍意義進行研究,一首詩或一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意義只屬于作者本人,其元意義是稍縱即逝的。詩歌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是來源于作者的靈感,而用語言再現(xiàn)靈感本身就無法實現(xiàn)完全對等。如果將此靈感與語言間的轉(zhuǎn)換視為模仿的過程,那古典詩歌的英譯過程便為再模仿的過程。此過程古典詩歌意義的流失是必然的。
2.2現(xiàn)象分類
中國古典詩歌重視韻腳,具有回環(huán)美,語言往往使用諧音、押韻的方式來增加作品的魅力。目的語中盡管可以找到相類似的語言來翻譯源語,但卻不能確保可以尋找到相同滿足原文含義并且相對等的詞語, 這樣定會有損源語言的特征。
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其衍生出來的語言也就具有了其個性特征。由于每種語言都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不同的文化在其相互表達交流時,其語言就無法在一一表達出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由此翻譯的難度驟然上升。
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 (1965:136) 將不可譯性化分成兩種,一種為語言不可譯性另一種為文化不可譯性。語言不可譯性主要探討的是與源語具有對應關(guān)系的詞匯表達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其對應表達,而文化不可譯性是指在說明源語言文化中所富有的特殊文化含義的詞匯在目的語文化中難以找到?;诖朔诸?,筆者主要從語言形式不可譯和文化不可譯進行分析,以下為詳細論述。
三、案例分析
金春笙 (2007:35) 提出,詩歌翻譯不單是語言之間的相互表達,更多追求的是語義、詩韻、格律以及詩學效果的。譯者在翻譯古典詩歌時,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譯者往往很難做到譯文形式與原文一致,且傳神地表達出原詩的意境、神韻及感情。
3.1語言不可譯
中國古典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它的韻律、節(jié)奏、修辭等都是詩歌特定美的組成,一旦翻譯,詩歌中這些由語言形式表現(xiàn)的含義就會被忽略掉。
《唐多令·惜別》中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拆字法在這句詩中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心”上有 “秋”,即為“愁”,說明“愁”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一種情感。而自古以來秋天在中國文化中就有悲涼之意。從詞語表達的感情來看,因為離人悲秋的緣由,愁思也隨之油然涌上心頭。從字面組合來分析,由“秋”和“心”組合而成的“愁”字,與中國古代文人的字謎游戲如出一轍,其表達的含義躍然紙上。
許淵沖譯: Where comes sorrow?
Autumn on the heart of those who part.
許老的譯文表達了“悲傷是別離之人的心上秋”的意義。此譯作將原句的 “愁”簡單轉(zhuǎn)換成為“秋天”,意為“離別太傷痛而后傷成了秋天”,這與原句中的“離別思念之傷合成了愁”的含義是不同的,從含蓄的愁情到直接的秋天,詩句所表達的側(cè)重點產(chǎn)生了轉(zhuǎn)變,原詩中的“愁思”對讀者而言不再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除此以外,原詩修辭的使用使得該詩句別具一格。而譯文無法重現(xiàn)此修辭手法。
以朱純深譯《聲聲慢》為例,其中“凄凄慘慘戚戚”。此詩句形象傳神,且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chuàng)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六個疊字,信手拈來,無一愁字,卻字字為愁,聲聲是愁,形成了一種如泣如訴的音韻效果。
朱純深譯: I am, at this most unrestful moment of the day—now warm, then cold.
此譯本比較精煉,運用了頭韻、尾韻的修辭,表達了原作的憂傷、凄婉之情。但譯者對原作的內(nèi)容把握、風格處理有所偏倚,疊字就無法準確翻譯從而表達愁情。因此,即使是比較凝練的譯本也無法完全從形式和內(nèi)容兩方面表達作者的感情。此例也證實了詩歌的不可譯性。
3.2文化不可譯
古典詩歌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展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形態(tài)。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中國古典詩歌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且被賦予了時代的烙印,很難進行英譯。
以王維的詩作為例?!段魇┰仭罚浩G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通過描寫西施在較短時間內(nèi)所遭遇的人生沉浮與起落,表達了人生起落的常態(tài)及當時的炎涼世態(tài)。
許淵沖譯本:As all the world thinks highly of Beauty,
Could XiShi live long in obscurity?
西施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西施的美貌也和她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中國讀者就更加容易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之情。許老先生的譯文直接將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西施”譯為“XiShi”,忽略了國外讀者需要了解“西施”背后歷史典故,未能準確傳達出詩中的“美人”“權(quán)貴”的概念。正是因為文化的獨特性,目的語讀者無法僅僅通過英譯的“XiShi”來理解詩人內(nèi)心之意。所以文字英譯是無法傳達詩中的文化內(nèi)涵的。
接著分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色彩呢?
許淵沖譯本: Alone, 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I doubly pine for my kinsfolk on holiday.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點就是中國人對于家庭觀念的重視,適逢重陽,宜團聚的日子,尤其對于獨居在遠方的人們來說,家似乎才是真正的遠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對于中國人來說,讀到此詩的內(nèi)心酸楚可謂五味雜陳。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西方人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對于國人佳節(jié)思親的感受不深刻。當目的語讀者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由于對中國的重陽節(jié)不具有先知認識,就無法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中西文化各具特色,風俗信仰不同是其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古典詩歌英譯中文化的不可譯性也是詩歌無法真正傳達情感的屏障。
四、結(jié)語
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表現(xiàn)及文化內(nèi)涵與西方國家都不同,因此古典詩歌的英譯相對比較困難。在英譯過程中,必定會伴隨有形式甚至意義的元素流失,所以譯者是無法完美再現(xiàn)詩歌靈魂的。但詩歌英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徑之一,無法完美再現(xiàn)不代表詩歌完全不可譯。古典詩歌的翻譯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當今社會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信詩歌翻譯也將迎來新的發(fā)展階段。
參考文獻:
[1]Catford,J.C.A.Linguistic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金春笙.漢詩英譯“形式對等”重要性之我——與黃國文先生商榷[J].中國翻譯,2007(2): 33-37.
[3]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湯富華.翻譯的澄明:重思“詩歌不可譯”論[J].中國翻譯,2019(4) :14-23.
[5]王若谷.譯詩漫談[J].龍門陣,1991(6):96.
[6]許淵沖譯.《宋詞三百首:漢英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6.
[7]許淵沖譯.《唐詩300首新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
[8]許淵沖譯.《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9]楊娜.中國古詩的不可譯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8):208-209.
[10]楊衍松.古老的悖論: 可譯與不可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9): 52.
[11]鄭嵐.淺談英漢詩歌之不可譯性[J].校園英語,2015(18):222.
[12]朱純深譯.注宋詞英譯(2)聲聲慢(李清照)[J].中國翻譯,2002(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