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生 王艷君 馮永其
(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201399)
亞洲象(Elephasmaximus),屬于長鼻目(Proboscidea),象科(Elephantidae),我國Ⅰ級保護動物,野外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雨林地區(qū),國內(nèi)多家動物園均有飼養(yǎng)、展示,是最受游客喜愛的動物之一。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是葡萄球菌屬最重要的致病葡萄球菌,革蘭陽性球菌,直徑0.5—1.5 μm,成單、雙、短鏈或不規(guī)則葡萄狀排列。廣泛存在于空氣、水、灰塵及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中,主要引起局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敗血癥、心內(nèi)膜炎等全身感染,其致病力強弱主要取決于其產(chǎn)生的毒素和侵襲性酶,主要有溶血毒素(外毒素,分α、β、γ、δ 4種,能損傷血小板,破壞溶酶體,引起肌體局部缺血和壞死)、殺死白細胞素、血漿凝固酶、脫氧核糖核酸酶、腸毒素、表皮剝脫毒素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
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是臨床上最重要的鏈球菌,屬A群、β溶血鏈球菌,革蘭陽性球菌,固體培養(yǎng)基上呈單個或成雙排列,較少呈鏈狀排列,在血瓊脂平板上35 ℃培養(yǎng)18—24 h,形成較小、圓形、凸起、β溶血的灰白色菌落。肉湯培養(yǎng)基中呈長鏈狀排列,從膿液、尿液和痰液等標本直接涂片鏡檢,呈單個、成雙或短鏈狀排列。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及動物糞便和健康人鼻咽部,是引起化膿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致病力最強,可引起癰、蜂窩織炎、急性咽炎、丹毒、膿包瘡、猩紅熱、醫(yī)源性傷口感染和產(chǎn)后感染等。此外其感染后也可發(fā)生急、慢性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嚴重變態(tài)反應性并發(fā)癥[2]。
亞洲象“鈴鐺”腰背部左側皮膚表面突然出現(xiàn)3個燙傷樣凸起,近圓形,直徑4—8 cm大小不等,觸診凸起波動明顯,皮溫升高,有痛感,水泡自行破潰后有少量清亮液體流出,第2天右側腰背部也出現(xiàn)5個類似大小不等的水泡凸起(圖1,圖2),其他部位未見異常,動物精神食欲尚可,肛溫36.8 ℃,二便正常。
圖1 亞洲象背部燙傷樣水泡Fig.1 Scalded blisters on the back of an Asian elephant
圖2 亞洲象背部水泡潰爛Fig.2 Blister cankers on the back of an Asian elephant
1.2.1 皰疹病毒
亞洲象感染皰疹病毒時,通常起病急驟,早期嗜睡,厭食,頭頸部、軀干和胸廓可出現(xiàn)水腫,口腔、喉腔和腸道有潰瘍,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通常有心臟、肝臟、腸道和舌頭廣泛出血的特征性病變[3]。本病例精神食欲正常,未見明顯全身癥狀。
1.2.2 口蹄疫
亞洲象口蹄疫特征性水泡性病變通常出現(xiàn)在口腔黏膜、舌、腭、雙頰和軀干等部位,趾甲周圍皮膚變軟、腫脹及皮溫增高,嚴重者可出現(xiàn)破潰、糜爛[3]。本病例病灶都集中在背部,其余部位未見水泡樣病變。
1.2.3 象痘
象痘多發(fā)在軀干、腹壁、胸腔、會陰和外陰皮膚、口腔黏膜、舌和蹄等部位,病灶每個痘直徑為1—2 cm,呈灰黃色,痘疹可發(fā)展為水皰、膿皰和潰瘍,口腔和咽部的嚴重痘損可導致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難,甚至繼發(fā)全身感染死亡。蹄部嚴重感染可導致脫皮、趾甲脫落。象痘通常認為由帶毒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的非洲象傳染給亞洲象,幼年、青年象易感,具有高致死率,還會引起白細胞減少和流產(chǎn)[3],本病例白細胞增高。
1.2.4 放線菌病
李海昌等[4]6頭亞洲象放線菌病感染時在頸部、臂部、肩帶部、髫甲部及大腿部外側等多處皮膚出現(xiàn)大小不等腫塊為肉芽腫或化膿性肉芽腫,本病例為軟腫,內(nèi)為滲出性液體。
1.3.1 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
亞洲象“鈴鐺”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表1),白細胞總數(shù)偏高。
表1 亞洲象“鈴鐺”血常規(guī)結果
1.3.2 水泡液分離培養(yǎng)
對采集的病料樣本,立即無菌接種于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48 h,觀察結果。
培養(yǎng)特性:分離的菌株在血平板上生長良好,18—24 h即見菌落生長,為圓形、灰白色、濕潤、光滑的小菌落,β-溶血,2—3 d后見菌落轉為金黃色。
形態(tài)與染色:挑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為革蘭氏陽性,球狀,呈葡萄串狀排列,有些呈短鏈狀(圖3)。
圖3 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染色形態(tài)(4 000×)Fig.3 Morpholog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4 000×)
生化鑒定:觸酶試驗、血漿凝固酶試驗均為陽性,菌株生化特性見表2。生化反應符合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特性。
將分離菌運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實驗,結果見表3。
藥敏結果:慶大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左氧氟沙星和諾氟沙星高敏,恩諾沙星、阿奇霉素中敏,頭孢克肟耐藥。
綜合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化驗及送檢結果診斷為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表皮剝脫毒素致燙傷樣感染,為個別散發(fā)。
在做出明確診斷之前,為避免疾病傳播,首先隔離患病動物,并加強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毒;其次,積極診斷,采樣送檢,調(diào)查周邊疫情;同時經(jīng)驗性治療,常規(guī)清潔動物體表、消毒患處;最后,明確診斷后,根據(jù)分離細菌的藥敏結果,全身使用高敏抗生素,青霉素20 000單位/kg體重,肌注,1 d 2次,連用5 d,局部清創(chuàng),抗感染治療,雙氧水清創(chuàng)后,慶大+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最后5%碘酊噴灑創(chuàng)面及周圍皮膚,1 d 1次;第3天未見新發(fā)水泡,10 d皮膚結痂開始愈合,15 d痂脫而愈,不留疤痕。
表2 分離菌株生化鑒定結果
表3 分離菌的藥敏實驗結果
亞洲象“阿信”左側臉頰突然腫脹凸起,鵝蛋大小,近球形,觸診硬固(圖5),該部位大約1年前有膿腫病史,魚石脂外敷,1周后凸起部位變軟,初步判斷為膿腫,精神食欲未見明顯異常,二便正常。
腫脹部位穿刺檢查:待腫塊變軟后,凸起表面皮膚碘酊消毒,酒精脫碘,在表皮脫落部位(圖5),局部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噴灑皮膚脫落處,9號頭皮針穿刺有濃汁,診斷為膿腫。
對采集的病料樣本,立即無菌接種于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37 ℃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4—48 h,觀察結果。
培養(yǎng)特性:分離的菌株在血平板上生長為圓形滴狀的小菌落,周圍β-溶血。
形態(tài)與染色:挑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為革蘭氏陽性,成雙或短鏈狀排列圖(4)。
圖4 化膿性鏈球菌革蘭氏染色形態(tài)(4 000×)Fig.4 Morphology of Streptococcus pyogenes(4 000×)
生化鑒定:觸酶試驗顯示為陰性,菌株生化特性見表4。生化反應符合化膿性鏈球菌的特性。
藥敏結果:頭孢西丁鈉、頭孢曲松鈉和頭孢哌酮高敏,恩諾沙星、左氧氟沙星、慶大霉素、阿奇霉素和青霉素中敏,阿米卡星耐藥(表5)。
切開膿腫,引流排膿。無菌穿刺采樣后,使用滅菌手術刀片切開膿腫,切口呈“十”字,先無菌鹽水多次沖洗膿腔排膿,再用慶大+生理鹽水浸濕紗布輕拭膿腔內(nèi)部及膿腔周圍皮膚,最后留置凡士林、呋喃西林粉紗布引流,每天更換;考慮到臉頰部膿腫易形成難治性瘺道[5]及膿腫易復發(fā)性,治療期間每天氦氖激光治療儀照射局部,30 min 1次,1 d 2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藥物吸收,有利于膿汁排除徹底,治療7 d后濃汁變少,10 d膿腔縮小開始愈合(圖6),到目前為止未見復發(fā)。
圖5 亞洲象臉頰凸起的膿包Fig.5 A pustule protruding from the cheek of an Asian elephant
圖6 亞洲象臉頰膿腔愈合中Fig.6 Abscess cavity healing in the cheek of an Asian elephant
表4 分離菌株生化鑒定結果
表5 分離菌的藥敏實驗結果
亞洲象皮膚粗糙,多皺褶,被毛稀疏粗大,在臥地休息等情況下,皮膚易和籠舍水泥地面上的糞、尿等污物接觸并潴留,當皮膚創(chuàng)傷、蚊蟲叮咬或當動物在壓力增大、應激等情況致免疫力下降時,污物內(nèi)的致病菌可能造成皮膚感染。由于條件所限,圈養(yǎng)亞洲象皮膚問題多發(fā),平時預防應加強體表的清潔衛(wèi)生,保持籠舍衛(wèi)生干燥,營養(yǎng)全面,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缺乏;治療時需要排查病因,針對病原,通過實驗室進行微生物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根據(jù)藥敏結果選用高敏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濫用而產(chǎn)生耐藥性,甚至延誤治療,同時明確致病菌也有利于選擇高效消毒劑對其進行凈化。
亞洲象皮膚較厚,濃汁較黏稠,徹底清創(chuàng)困難,易復發(fā)感染,采用氦氖激光儀照射膿腔周圍組織,可以促進局部組織溫度升高,血液循環(huán)加速,有利于局部組織吸收藥物,排出膿液和新鮮肉芽組織生長,促進愈合并防止復發(fā)。該治療方法安全有效,在野生動物臨床尤其是軟組織疾病方面有著不錯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