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所推動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而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將民族音樂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是推動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條有效途徑,本文將以此為主題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
前言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音樂就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并在后續(xù)幾千年的發(fā)展之中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而在現代化背景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卻遭遇到了一定的阻礙,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何為民族音樂注入全新的活力是一個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1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推動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積極意義分析
在全球化持續(xù)深入的背景下,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將其引入教育領域是新時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關鍵一環(huán),同時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對于高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也具有促進意義。
1.1促進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民族音樂形成于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之中,其文化之中融匯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認知和民風民俗,由此可見其文化內涵十分廣博,將其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其獨特的韻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則可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為其音樂知識體系添加一角,幫助其更好的把握不同民族音樂文化所存在的差異。
1.2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中國民族音樂是千百年歷史沉淀的產物,其中許多經典佳作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音樂作品,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歷史、文化的記錄,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廣陵散》等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因此將民族音樂引入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可以將豐富廣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其音樂文化知識儲備。
1.3促進文化傳承與學生文化意識的形成
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深沉情感和豐厚知識,推動民族音樂和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華文化的傳承。而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學生們會形成文化上的自我認知,進而產生文化意識,投身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之中。
2 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2.1現今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遇到的困境
首先,音樂教師隊伍的水平不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音樂教育籠罩在“歐美音樂文化中心論”之下,教師隊伍中的大部分都是教授西方音樂的,民族音樂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不僅如此,民族音樂的教學遵循的也是西方音樂的思維模式,失去了自身獨特的靈魂和特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必然會受到影響。
其次,民族音樂教育的教材不完善?,F今我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所擁有的教材種類很少,且很多都十分陳舊,與新時期的教學需求已經無法適應。總體上來看,民族音樂教材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缺乏聯系,與民族文化缺少深層次的融合。各高校對民族音樂的重視不足,基本上不會對民族音樂素材進行搜集和整理,匯編成教材。
再次,課程設置不合理。與我國民族音樂相比,歐美音樂的發(fā)展勢頭更好,體系也更加成熟。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高校對民族音樂的重視不足,在課程建設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也相對不足,導致課程設置存在許多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加之學生以往接觸民族音樂較少,使得教學取得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2.2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路徑
首先,基于時代要求和民族特點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篩選。高校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將民族音樂內容添加到教學計劃之中,而是要灌輸更深層次、更有內涵的民族文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類型豐富,這要求高校要基于當地民族特色對音樂文化進行系統(tǒng)性的整理匯編,形成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去蕪存菁,如此才能將民族音樂的神韻完美的表現出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其學習自信。
其次,搭建線上音樂教育平臺,引導學生們深入鉆研民族音樂文化。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已經成熟,高校音樂教育不應再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是要為學生搭建更加廣闊的平臺。對此,高校應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搭建線上自主學習平臺,供學生們獲取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也為他們相互交流提供一個渠道。此外,教師和學生之間共同平臺也可以進行便捷的交流,為學生提供輔助、引導和答疑。而且借助大數據分析還能夠對學生的喜好進行分析把握,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設計,提高民族音樂教學的效果。
再次,建構專業(yè)化教師隊伍。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是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基礎,當前大部分高校的音樂師資都不足以支撐民族音樂的深層情感內涵表達,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民族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具體路徑有三,一是從外部招聘一批專業(yè)素養(yǎng)高、教育理念先進的民族音樂教師。二是從當地聘請一些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或是民族音樂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建樹的學者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將民族音樂文化所具有的豐富內涵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三是組織音樂教師進行民族音樂培訓,提高其民族音樂教學的專業(yè)技能水平。
最后,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音樂文化活動。民族音樂文化活動不必拘泥于賞析的形式,講座會、研討會、辯論會等形式均可以與民族音樂文化相結合,在校園內形成民族音樂傳承和發(fā)展的氛圍。除此之外,各高校還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地區(qū),帶領學生通過采風的形式對民間音樂文化素材進行搜集、整理,在校內進行展示,激發(fā)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3 結語
綜上所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現今我國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議題,將民族音樂文化和高校音樂教育融合是一條重要路徑,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實際操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借助大學生群體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重新繁榮。
參考文獻
[1]蔡翠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6):91-95.
[2]王君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樂教學實踐[J].藝術品鑒,2019(27):312-313.
[3]崔雅.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北方音樂,2019,39(14):157+160.
作者簡介:
彭佳(1990-02)女,漢族,江西人,本科,高職助教,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