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華 黃健媚
摘要:互動反饋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興未艾,被視為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化的一種重要手段,甚至被賦予了一種浪漫化的技術變革的角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互動反饋技術雖然能夠極大地提升教學效率,但也有自身的適用環(huán)境限制、問題與缺陷。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互動反饋教學截然劃分是盲目的技術進步主義的主張,容易使教師在一種狹隘化的理解中走向誤區(qū)。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反饋;教學改革
互動反饋教學“是一種互動反饋技術環(huán)境下的新型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行動理念為指導,逐步構建出目標體系和教學模式”。在我國沿海一些發(fā)達地區(qū),中小學課堂應用互動反饋技術正方興未艾,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低,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因此他們很難成為互動反饋教學的理想對象。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們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對互動反饋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得失進行反思。
基本上任何課堂教學都存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介這四個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這四個要素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教師
在互動反饋教學研究中,傳統(tǒng)課堂教學往往是一個負面的形象。比如,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經常被形容為不存在信息交流的回路,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單線交流為主——教師填鴨式地教學和小學生被動地接受。實際上,教師填鴨式的教學和學生被動地接受是任何階段的課堂教學都存在的現(xiàn)象,但是對于小學語文的這種詬病尤為嚴重,那些無法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的語文教師基本上與優(yōu)秀無緣,其原因在于小學生這個階段的語文教學尤其需要上得有趣生動。而互動反饋技術的出現(xiàn),無疑為解決這種填鴨式教學的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持。比如北京松博公司開發(fā)的互動反饋教學技術平臺Ezclick,教師和學生人手一臺遙控器,教師可以通過遙控器輸入信息并顯示在投影屏幕上,學生則同樣可以通過手中的遙控器輸入信息、將信息傳回終端并顯示在屏幕上,通過這樣的設備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突破了傳統(tǒng)語文課堂那種單線的、點對點的老式教學。
像Ezclick這樣的互動反饋技術確實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將這種技術神化也是言過其實的。就筆者自己使用Ezclick的體驗,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其效果會大打折扣,其原因在于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決定了他們認知能力不足,不是理想的自主性學習的主體,而互動反饋技術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這就導致教師所期望的圓滿的信息回路無法形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越是基礎性的知識,如識字、拼音、造句等,在互動反饋技術的使用率上越低,而大多數老師通常會選擇更傳統(tǒng)的語音、板書、粉筆之類的教學方式。
因此,互動反饋技術的使用有其適用的范圍,那種貶低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言論對于一種以技術為導向的新的教學方式來說可能是很自然的,但是并不符合實際的教學狀況,特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信息交流的控制者的角色很難改變,這種單線的、低技術的教學方式在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中也是必需的。
二、學生
學生是信息接收和反饋的主體,在一個理想的互動反饋教學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通過手中的設備自主接收、反饋甚至建構信息;那種能夠脫離教師信息控制的學生被視為最理想的學生主體。在此背景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被視為被動接受信息的角色。
我們承認傳統(tǒng)的課堂中確實存在學生缺乏自主性的問題,但并不認為新型的技術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就筆者自己使用互動反饋技術的體驗,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使用啟發(fā)式教學同樣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而且有時這種效果要比使用互動反饋技術更加突出。因為互動反饋技術往往預設了信息的發(fā)出與接受,比如預先設定有限的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以此來增強信息交流和數據分析的有效性。但我們也知道,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充滿各種未知的因素,這既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能激發(fā)無限的想象力;而在互動反饋技術中,這些未知的因素、挑戰(zhàn)和想象力被簡化為幾道單選題或多選題,這與其說是對學生自主性的激勵,還不如說是對學生想象力的遏制。
三、教學內容
互動反饋技術的使用也深刻改變了教學內容。簡單地說,互動反饋技術讓有關教學內容的信息處理更加簡單有效了。比如在一道判斷題中,通過后臺計算機的統(tǒng)計,教師能夠知道各種對比數據,如做錯學生的百分比、選擇某個答案的學生百分比、二次選擇正確的學生百分比等。雖然這些數據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也能實現(xiàn),但無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互動反饋技術的使用讓這些都變得更加簡單有效了。
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互動反饋技術對教學內容的影響并非都是積極的。現(xiàn)有的互動反饋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使用主要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選擇題的形式強化學生對信息處理的選擇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形成對課文的片段的、片面的甚至是應試的、功利化的理解。而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則更容易使學生形成對課文整體的解讀,特別是對語文課本中那些超出字詞表面意義、需要深刻領會其思想和意境的段落,往往很難通過簡單的幾個技術性的選擇來實現(xiàn),此時更需要的是教師的言傳身受。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這種面對面的親歷性的學習環(huán)境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深層次的人格和品行。
四、教學媒介
在互動反饋教學研究看來,傳統(tǒng)課堂是一種低技術的教學環(huán)境,其教學媒介主要采用的是語音、黑板、粉筆等;而以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互動反饋技術則通過先進的教學媒介提高教學效率。通常來說,這種觀點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傳統(tǒng)課堂以信息的單向流動為主,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只能集中在某個或某幾個學生身上,而無法同時和班上的所有學生實現(xiàn)互動,但是一套簡單的互動反饋教學設備就可以實現(xiàn)這種多線交流。又如,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媒介的使用有較大的局限性,比如較長段落的散文或者小說就很難抄寫在黑板上,而在電子屏幕上則很容易實現(xiàn)。
但是任何一種媒介都有其特性和適用范圍,在教學環(huán)境中從始至終只使用某種教學媒介會導致一種惰性,使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生的性格躁動而不穩(wěn)定,對于新出現(xiàn)的教學道具或者設備倍感興趣,但是長時間地使用這些道具或者設備,其興趣就會消失,效率就會下降,即使是新型的互動反饋技術也是如此。如在使用Ezclick的過程中,我們就發(fā)現(xiàn)在使用過該設備一段時間后,教師與學生信息交流的效率都會有明顯的下降。因此,為了保證教學的效率,大多數老師都會自覺鉆研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互動反饋教學如何恰當地結合在一起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大多數人對互動反饋技術可能存在誤解,認為這是一種能夠讓課堂教學產生質變的現(xiàn)代數字化信息技術,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它似乎并不能勝任這個角色。它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但是也有自身的適用范圍和語境,也有與身俱來的問題與缺陷。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對待新技術的那種盲目樂觀的態(tài)度,即認為技術的進步會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的所有問題,把互動反饋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對立起來,人為地將傳統(tǒng)教學樹立為應受攻擊的、落后的、成問題的教學模式,而又賦予互動反饋技術變革舊模式的改革先鋒的地位。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還是互動反饋教學,都有可能使教師在一種狹隘化的理解中走向誤區(qū)。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