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重視小學古詩詞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高年段古詩詞教學;綜合性學習;意象;情感
著名的詩論家胡應麟曾言:“古詩之妙,專求意象?!焙鷳胝J為,“意象”是詩人感情外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態(tài)。他首次肯定了“意象”對于我國古代詩歌取得輝煌成就所起的重大作用。飛禽走獸,花鳥蟲魚,這些意象無不寄寓了詩人無限的情思,也留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使古詩詞更生動形象,更具審美價值。在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古詩中的表象事物,開展古詩詞綜合性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中的意象,進而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一、抓住“柳”體會送別之情
柳,婀娜多姿,搖曳柔美,受到歷代詩家詞人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往往給讀者無限的遐想。在送別詩中,詩人常常以“折柳”相贈表示惜別,因“柳”與“留”諧音。
例如戴叔倫的《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閨妾斷腸時。”詩中“柳”與“留”即為“諧音”修辭格,傳達出一對夫妻在堤柳下難分難舍的情狀。再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痹娭袑懙搅Σ粩嗟乇凰蛣e的人折下來,送給遠行的朋友。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鄙鷦有蜗蟮貙懗隽嗽娙藢τ讶嗽纳钌钜缿俸蜖繏欤姷那皟删涿鲗懘壕?,暗寓離別。
在綜合性學習中,老師出示一首含有“柳”字的古詩——唐代詩人楊巨源的《折楊柳》:“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弊寣W生思考:詩人描寫的什么事物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呢?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引導大家進行討論:還有哪些古詩也帶有“柳”字呢?以此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帶有表征意義的字——“柳”,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明白“柳”是一種通用意象,常出現(xiàn)在送別詩中。
二、抓住“雁”體會秋思之意
大雁入秋而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薄把恪钡某霈F(xiàn)常與秋日的來臨、時間的流逝等內容緊密相連。在很多情況下,鴻雁是以悲秋傷懷的形象出現(xiàn)在文人墨客筆下的如“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薄皾裨普逞阌?,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薄?/p>
在綜合性學習中,老師可以出示一組帶有“雁”字的詩詞,讓學生尋找通用意象“雁”,了解到鴻雁的特質:它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此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在此基礎上朗讀、感悟,學生更能體會詩人所表達的秋思之意。
三、抓住“征”體會戰(zhàn)爭之苦
在學生初步了解通用意象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描寫戰(zhàn)爭的古詩詞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哪個字。教師可出示《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蓖鹾驳摹稕鲋菰~二首·其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币约啊笆鍙能娬?,八十始得歸”等詩句。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征”字,道盡了戰(zhàn)爭的殘酷、環(huán)境的惡劣、戰(zhàn)士的艱辛。之后,教師可再讓學生搜集一些戰(zhàn)爭詩、邊塞詩,發(fā)現(xiàn)這些詩歌蘊含的慷慨豪邁之語、氣壯山河之勢,而“征”就是一個通用表象。
四、抓住“孤”體會孤獨之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孤”字在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整理出來,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崩畎椎摹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绷谠摹督罚骸肮轮鬯蝮椅蹋氠灪?。”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崩畎椎摹锻扉T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蓖踔疁o的《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崩畎椎摹丢氉赐ど健罚骸氨婙B高飛盡,孤云獨去閑?!?/p>
接著,教師可讓學生結合這些古詩句,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討論得出:“孤”字這個通用意象,對詩人表達孤獨的情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合作學習,尋找古詩常見意象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柳”“雁”“征”“孤”這些通用意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古詩中的常見意象已有一定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找找古詩中還有哪些常見意象。
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會根據(jù)以往的積累,加上合作學習的成果,發(fā)現(xiàn)“梅”也是古詩詞中的一種常見意象,它代表高潔、堅韌。如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标懹蔚摹睹坊ń^句二首·其一》:“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還有“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等詩句。
學生還能發(fā)現(xiàn)“杜鵑”在中國古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杜鵑的啼叫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叫聲容易觸動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如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鼻赜^的《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边@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枚舉。
通過古詩詞綜合性學習,學生對古詩詞中的一些通用意象有了初步的認識,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古詩詞的獨特魅力。他們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精神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
有人說詩有詩眼,那么詩眼和意象是不是一回事呢?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正如上文例舉和闡述的。而詩眼是詩歌中最能升華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是使全句精彩、靈動、富于生命力的傳神點睛之筆。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練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例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薄扒谩弊帜嗽娧垡?。另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jié)海棠花的凋謝,抒發(fā)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后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
一般來說,詩眼是表現(xiàn)句中意象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字,所以詩眼這個“字”主要是動詞和形容詞,而不是意象名詞本身。因此,老師在古詩詞綜合性學習中,要注意把握這兩個概念。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