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超
摘 ?要:本文以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系列教材12 冊為研究對象,從教材的詞匯中的名詞動詞類兼類詞的數(shù)量、類型、詞性辨析方式等三個方面入手,對漢語教材《中文》的名動類兼類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辨析,為漢語的兼類詞語教學探索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漢語兼類詞;名動兼類詞;分析;統(tǒng)計;詞性辨析
在學習漢語詞匯時,難點主要在于漢語詞匯中詞性的復雜性。在漢語學習中,詞匯和語法的關(guān)系是非常錯綜復雜的,往往就連母語的學習者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常漢語的詞性和其所在句子中里的語法功能也不是能夠一一對應的,而詞性的模糊又會讓語法變得難上加難,因此詞性的分析與確定在漢語教學中就變得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權(quán)威的教學資料就是教材,教材是老師和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因此漢語教材中詞匯詞性的標注與劃分的研究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以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系列教材為研究對象,對教材中的名動類兼類詞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辨析。
一、《中文》教材兼類詞統(tǒng)計
一、漢語教材《中文》中的名動類兼類詞數(shù)量統(tǒng)計與類型分析
(一)名動類兼類詞數(shù)量統(tǒng)計
《中文》教材中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三年級的12 本教材中共收錄的詞語有5226 個,去掉專有名詞、成語、俗語、固定短語后,標注了詞性的詞語有 1452 個。而其中有兩種以上詞性的兼類詞有127個,具有兩種以上詞性的兼類詞有69個,兼類詞總數(shù)達到196個,其中屬于名動類的兼類詞就多達77個。
《中文》的兼類詞里總共有 26 個兼類的類型,按教材的詞性標注,將這 196 個兼類詞按照詞性進行統(tǒng)計,可以看到其中名詞與動詞兼類的詞匯,占了兼類詞匯總數(shù)的 39.2%,是教材中最大分類的兼類類型。名形兼類詞占了 11.7%,動形兼類詞占了 11.7%,名詞、動詞與形容詞,這三種詞性的兼類占了兼類總數(shù)的62.6%。而《中文》教材詞匯中名詞的總數(shù)量大于動詞的總數(shù)量也大于形容詞總數(shù)量。這是因為漢語詞匯中,名詞、動詞、形容詞這三類詞性本身也占了絕大多數(shù)。
(二)漢語教材《中文》中的名動兼類詞類型分析
1.職業(yè)、職務類:從語義上來看,這類詞既可以用來表示動作行為,也可以是指這種動作或行為的發(fā)出者,這類詞既具有動詞的基本特征,同時又有名詞的基本特點。
如:代表、導游、編輯、偵探、保管、翻譯、陪練...
2.行為及影響類:從語義上來看,這類詞既可以表達一種動作的行為,也可以指出動作的結(jié)果或后果;這類詞的動作屬性不夠典型,作為名詞也不像一般名詞所具有的施事性,所以與一般名詞也有一定的區(qū)別。這類詞可能就是出于語言精簡的原則,用動作的行為來表示動作的結(jié)果或后果。
如:計劃、決心、設(shè)計、體會、發(fā)明、收獲、要求...
3.動作名稱類:從語義上看,該類名動兼類詞既可以是表示一種動作的行為,也可以專指動作本身的名稱;這類詞的動詞性也不夠典型,而且作為名詞在語法的搭配上也會與一般的名詞有差異。這類詞可以直接用動作來表示動作本身。
如:比賽、發(fā)明、運動、愛好、工作、教育、錄音...
二、漢語教材《中文》中的名動類兼類詞詞性辨析方法
語義關(guān)聯(lián)法。現(xiàn)代漢語中兼類詞是指那些形體相同、讀音相同、可以表示兩種獨立而又有關(guān)聯(lián)意義的詞匯。例如《中文-第9冊》例句:1、我在旁邊幫王處長翻譯英文;2、我給王處長當英文翻譯。這兩個例句中“翻譯”這個詞在兩個句子中的形體和讀音相同,但是第一個句子表示“把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第二個句子表示“從事把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這個工作的人”。這兩個詞的意義是相對獨立的但又有很強關(guān)聯(lián)性的。因前一個詞在句子中表現(xiàn)出來的詞性是動詞詞性,而第二個句子表現(xiàn)出來的詞性是名詞詞性,因此我們把他認定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名詞與動詞類兼類詞、簡稱“名動兼類詞”。
由于兼類詞現(xiàn)象屬于等級比較高的語法情況,因此在判定一個詞是否是兼類詞的情況時,一定要仔細甄別。如有詞性難以分辨的情況,可以用該詞性造句,并在句子中分析詞語此時所表達的語義,看此時同一形態(tài)詞語在不同詞性時的語義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性。
下面舉例說明有些情況不能視為兼類詞。例如《中文-第9冊》例句:1、我的同學;
例句:2、我和他同學三年。
這兩個句子中的“同學”一詞,看似很像兼類詞,但第一個句子的同學是名詞;第二個句子中其實是一個動賓短語。兩者不在同一級語言單位,因此他們不是兼類詞。又例如《中文-第11冊》
例句:1、我要去江蘇省上學。
例句:2、你要省點錢。這兩個句子中“省”這個詞,在兩句話中讀音和形體完全相同,但詞義上沒有關(guān)聯(lián)性,因此只是同音同形詞,不是兼類詞。
2、同鏡框架法:在句子中語法功能的不同是詞性變化的標志。方光燾在30年代就提出在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句子里,應該根據(jù)“詞與詞的相互關(guān)系,詞與詞的結(jié)合”這樣的“廣義形式”來區(qū)分詞性的主張(方光燾1939)。因此詞的組合是劃分詞性的一種標準。按照這一標準,筆者設(shè)計了“同鏡框架法”來鑒別詞匯的詞性,進而判定這個詞是否具有兼類詞特征。例如以《中文》教材中的詞匯“研究、通過、成績、缺點”為例。
例句:1、今天上午學校的教師大會研究并通過了優(yōu)秀教師的提名人選。
例句:2、老師耐心的指出了我學習中的成績和缺點。
例1這個句子中的“研究”和“通過”屬于句子中的并列關(guān)系詞,在這個句子中這兩個詞所起到的語法功能是并列的。由于這兩個詞中的“通過”一詞是單一的動詞詞匯,并不是兼類詞。在這個句子中所扮演的語法功能也是動詞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在這個句子中與他相同語法功能的并列詞匯“研究”也一定具有動詞詞性。這種方法是利用了語法的穩(wěn)固性原理,如果在穩(wěn)固的語法規(guī)則中,處于相同或并列位置,具有相同語法功能的兩個詞可以互為鏡子,相互驗證對方的詞性。同理,例2這個句子中的“缺點”為名詞性確定的詞性,且詞性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判定同句中處于并列語法關(guān)系的“成績”一詞也具有名詞詞性。
三、結(jié)語
雖然兼類詞只占漢語詞匯很小的比例,但是卻是比較難的語法知識點,其中名動類兼類詞又占非常大的比例,所以教師們對各種教材中的兼類詞進行統(tǒng)計、調(diào)查、辨析以及教學研究就非常有必要了。兼類詞語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法能力,同時也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增加對詞匯的理解和認知,更能增加學生對詞匯的記憶。希望能對使用這本教材的老師和學生起到一點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2] ?王力.漢語語法綱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 ?馬建忠.馬氏文通[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尹春梅.HSK詞匯大綱詞的兼類問題通考「D].新疆師范大學,2007.
[6] ?陳蓓.現(xiàn)代漢語兼類詞定量分析及認知解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 ?方光燾.體系與方法[J].語文周刊,1979.第28期
[8] ?溫鎖林、劉開瑛.漢語名動形兼類詞的鑒別方法[J].語文研究,199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