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兵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課堂學習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理論知識點比較多。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效率單純依靠教師說理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并在教授理論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的目標[1]。
關鍵詞:九年級 道德與法治 課堂效率
隨著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僅給教師提出了道德標準的教學任務,還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就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一個班級之中,如何處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并打開學生內(nèi)心的學習之門,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是教師應該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像之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仍用說教方式教學,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學生心理往往會這樣想“又是這樣沒趣,耳朵都起繭子了”。本文通過大量教學實踐得出提高九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的方式。
一、改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主動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們的主動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摒棄以前課堂上充當“主角”的形象,開展互動性課堂學習,以此提高教學水平。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試卷分數(shù),忽略其自身能動性的發(fā)展,然后不斷地講解題目和課程,把教材作為核心部分,這種講解方式雖然能快速提高學生的成績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不理想,學生對所學知識也不會有很強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教師辛苦,學生聽的也乏味。最終課堂效率難以提高。
因此,怎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師要重視的主要問題。讓教師成為課堂的指導者,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這種方式既滿足了當下新課改的要求,又能讓學生實現(xiàn)自身全面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不受教材內(nèi)容阻礙,抓住學生的好奇點并結(jié)合目前教學形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另外,教師對學生發(fā)展不能著急,給他們一點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適應自主學習方式,然后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梳理、總結(jié),最后讓他們敢于用自己的觀點敘說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并享受主動學習的快樂。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效率都得到極大的提高[2]。
二、積極營造學習氛圍
課堂是學習知識的平臺,要以師生之間情感為紐帶,然后營造出一個相對積極、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引導者、指揮者,學生在課堂上才是真正的主導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課改就是要改變以往課堂上教師這種統(tǒng)治者的地位,要重視學生的感受,把學生改為課堂中的主體。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方法,講知識要講核心部分,這樣不僅能夠完成教學任務還能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當前有部分教師仍然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照本宣科、滿堂灌輸,導致學生出現(xiàn)如鴨子聽雷一般不知所說何事,長久下去學生就失去了對這門課堂的興趣。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教師改變課堂現(xiàn)狀。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結(jié)合當前時事、世界新聞和歷史故事等,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在課堂上營造平等交流、互助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具體實例中深思,教師還能拓展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寓教于樂[3]。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通過結(jié)合時事講解拉近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還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合作式、探究式學習
探究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完新知識后能夠進行深入思考。通過研究探索,學生可以了解事物背后的一些現(xiàn)象,學生們通過知識的結(jié)合,并探索還有哪些可能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中怎樣衍生出這些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把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分享給同學,然后一起進行思考。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還能促進師生、學生之間的關系。九年級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在課本的設置上有一個專門供學生探究和分享的模塊,設置這個模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探究與分享”在課本上還設計了許多形式,比如,材料分析、小組合作、插圖形式等。通過設置多種格式來全方位的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
新課改要求課堂學習向著自主、探究、合作方面學習。在九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要開設“言論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提高主動思考的能力。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以學生為主導進行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要多運用“探究和分享”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合作探究、體驗式學習[4]。
四、以生活實例為教學素材,強化教學
“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利用學生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事件中總結(jié)觀點。在實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交流合作,運用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并利用生活實踐理解所學知識。生活案例要選擇有代表意義和真實并有切入感的實例,讓學生開闊眼界,運用發(fā)展的眼光理解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知識,實現(xiàn)學生自己獨特而又全面的發(fā)展。另外,教師教育觀念要注重學生身心同時發(fā)展,讓學生不僅在知識學習上有所提高,行為、品格還要端正。
結(jié)語
我國已進入發(fā)展的新階段,依法治國是我國必不可少的一大原則。所以,初中時期的道德與法治中理論與實踐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初中時期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懂法律、講道德、有文明的青年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也要跟進發(fā)展腳步,與時俱進,了解新課標,創(chuàng)新新教法,探索新知識,設計新模式,并發(fā)揮學生主體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創(chuàng)新水平。
參考文獻
[1]陳為,毛建明.活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實踐路徑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11).
[2]冉曉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及方法[J].好家長,2019(12):140-140.
[3]魏定蘭.有效提高課堂效益——以初中《道德與法治》為例分析[J].考試周刊,2019(12):113-113.
[4]肖慈英.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實踐教學法的內(nèi)涵及要求——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