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進入新時代,我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在內容與形式、方法與手段、載體與平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創(chuàng)新成果的同時,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內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外部加強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考核評估是解決目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問題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民辦教育事業(yè)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各級黨組織相繼建立、組織生活有序開展、各項制度日益完善。黨的十八尤其是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以來,民辦高校黨的建設不論在內容與形式、方法與手段、載體與平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成果,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日益凸顯、思想政治工作有聲有色、維護高校和諧穩(wěn)定作用有效發(fā)揮。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民辦高校在投資主體、領導體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公辦高校的特殊性,導致其黨建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其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層問題。
一、當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黨建工作的地位被邊緣化
不同于公辦高校的政府投資,民辦高校的投資主體是私人或社會力量,這就導致投資回報和辦學效益是舉辦人首要考慮甚至是唯一要考慮的問題。民辦高校的中心工作必然圍繞著招生、基建、教學、就業(yè)這些直接面對市場和事關學校生存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展開,而“黨建工作”在投資人、舉辦人甚至是廣大教職工看來,就是一件華而不實、可有可無的“擺設”,甚至是一項不得不做的“負擔”?!爸貥I(yè)務、輕黨建”現象在民辦高校十分普遍。黨建工作被邊緣化,黨的基層組織不健全、組織生活走過場、政治核心作用被削弱、監(jiān)督保證功能被架空。
(二)黨務工作隊伍力量薄弱
出于經營成本的考慮,民辦高校的組織機構都是高度精簡,通常是黨政合署辦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黨群辦公室涵蓋了組織、宣傳、統(tǒng)戰(zhàn)各種職能,除了教育行政部門選派到民辦高校的黨委書記外,其余的黨務工作隊伍基本都是由行政人員或教師兼任。由于大都不是科班出身,加之有大量行政教學工作任務在身,黨務工作只能疲于應付,難以保證質量和效果。在“效益主導、業(yè)務優(yōu)先”觀念的影響下,黨務工作被看作“副業(yè)”,黨務工作者自然不受重視,職業(yè)榮譽感不高,上升空間受限,這也導致民辦高校的黨務工作隊伍穩(wěn)定性差,工作缺乏連續(xù)性、規(guī)劃性,遑論黨建工作的創(chuàng)新。
(三)黨建工作缺乏條件保障
目前國內的民辦高校絕大多數都是個人或企業(yè)投資興辦,政府給予民辦教育的資金扶持是極少的,因此民辦高校首先考慮的是辦學效益,是市場規(guī)律,而不是教育的公益性。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性,它是不可能自發(fā)地去追求社會效益的,舉辦人必然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關乎學校生存發(fā)展的、能夠立刻見到投資回報的教學、基建、師資等方面,黨建工作因不可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而缺乏來自舉辦人的黨建專項經費支持,由此造成了目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普遍缺乏必要的活動場所、活動時間、經費保障,嚴重制約了黨建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四)黨組織參與決策功能不足,監(jiān)督保證作用缺位
民辦高校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的是“董事會(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點不同于公辦高校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公辦高校的黨委是高校的領導核心,對學校的建設發(fā)展擁有決策權。而民辦高校的黨委發(fā)揮的是政治核心作用,本質上在于保證學校的辦學方向和辦學性質,對于民辦高校的建設發(fā)展,人事、財務、工資、福利等沒有決策權。
不同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的私立大學通常源于私人或社會捐資辦學,我國的民辦高校大都是個人或家族企業(yè)的投資興辦,舉辦人既是投資人也是唯一或最大的股東,這就造成了投資人和董事長、校長“合而為一”,董事會被投資人或其家族控制。即便目前政府大力推進民辦高校黨委班子和董(理)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黨委書記可以進入董事會,但董事長仍然可以利用其學校創(chuàng)辦人、投資人的身份,影響和主導董事會的決策,而目前對于“資本權力”和“資本話語”背景下如何切實發(fā)揮民辦高校黨委的監(jiān)督保證作用缺乏制度層面的設計和保障。
二、制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發(fā)展的原因剖析
(一)資本逐利性與黨建工作政治性的內在沖突
資本來到世間骨子里天然帶有逐利性。資本這種追求利潤的本性并不會因為投資領域的改變而改變。私人資本一旦進入教育領域,不可避免的會引發(fā)投資者對于高校的財產權、投資回報和辦學效益的預期和訴求。資本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要求投資人不斷追求低成本高收益,通過擴大辦學規(guī)模和頻繁地增設迎合市場需要的新專業(yè)等途徑取得高額的辦學回報。資本逐利的外部性是對教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違背和對教育公益性的破壞,而這種外部性與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價值取向、本質要求存在著根本性的沖突。
中組部、教育部黨組于2000年6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社會力量舉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當中首次提出:“社會力量舉辦學校的黨組織在教職工和學生中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泵褶k高校黨建工作的本質要求就是要確保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和教育的公益性要求,這與舉辦人追求辦學收益和投資回報在價值取向上存在根本性的沖突,在學校發(fā)展建設的具體過程中,常常會表現為逐利性與公益性、政治方向與經濟利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和對立。
(二)缺乏內部的權力制衡制約了民辦高校黨組織作用的發(fā)揮
我國的民辦高校在管理體制上基本上都能依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建立理事會、董事會作為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由董事會聘任大學校長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些民辦高校還探索建立了有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教職工代表組成的監(jiān)事會實施監(jiān)督職能。理論上來說,通過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能夠合理分配舉辦者(出資人)、決策者(董事會)、管理者(校長)和黨委以及其他權益相關方之間的權力,形成一種建立在出資人所有權、高校法人財產權和管理者辦學權分離基礎上的分權制衡的治理結構。然而在實踐中,由于國內大多民辦高校是由個人或家族投資辦學,投資主體構成比較單一,常常就是單一的股東。這就造成不論董事長是由唯一的大股東親自擔任還是由其代表出任,董事會基本就是由投資人或其家族控制,舉辦人的意志就是董事會的意志,有些民辦高校甚至舉辦人出任董事長兼大學校長,董事會形同虛設,法人治理流于形式,本質上任然是自然人治理、家族治理。教職工以及其他權益方的意志無法體現,黨組織的監(jiān)督保障功能無法發(fā)揮作用。
(三)教育行政部門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缺乏有力的監(jiān)督檢查和評估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承擔起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檢查、指導、考核、評估、規(guī)范職責。充分利用好考核評估這一“指揮棒”功能,規(guī)范、引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健康發(fā)展。但實踐中,一是沒有充分考慮民辦高校在投資主體、管理體制方面與公辦高校的差異性,建立專門針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對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考核、評估大都使用與公辦高校同樣的建設標準和考核指標。二是對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黨建工作評估中公辦、民辦使用的是一套標準,但執(zhí)行的卻是雙重標準、兩種尺度,對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明顯要比公辦高校降低了標準放松了要求。三是還沒有形成一整套類似于高校本科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那樣的常態(tài)化的對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考核評估機制,并以評估結果作為衡量民辦高校辦學質量辦學水平以及辦學資質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和完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對策
(一)落實民辦高校法人治理體系,構建黨組織參與決策的有效機制
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是指民辦高校作為一個不依賴于投資者的獨立的法人實體,在投資者、董事會、校長和教職工等其他權益相關方之間建立起來的有關學校運營與權利配置的組織結構,以及通過這種組織結構形成的一整套權責分明又相互制衡的運行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情況下的調整所有人與代理人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1]
為了真正落實法人治理,建立黨組織參與決策、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的有效機制,必須從董事會民主決策、校長負責制和監(jiān)事會的有效監(jiān)督三方面著手。
首先應豐富董事會成員的構成?!睹褶k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學校理事會或者董事會由五人以上組成,”并未規(guī)定上限,從代表的多樣性和背景的多元性,可借鑒歐美、日本的非營利私立大學理事會構成,擴大教職工代表的比例人數,引入教育行政部門的代表和行業(yè)或教育界的專家作為獨立董事。通過豐富董事會成員構成,擴大其規(guī)模,增加其代表性,一方面能夠更好的體現不同利益方的意志,實現決策民主,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稀釋”出資人權力,避免“出資人控制”的作用。
其次,法人治理結構的精髓就在于把投資者的所有權、法人的財產權和管理者的辦學權分別配置給舉辦人、董事會和校長三方,通過合理配置民辦高校的控制權從而避免了“出資人控制”,實現了由出資人單邊治理向法人共同治理的轉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分權制衡”是法人治理的重要原則和基本特征,而“校董合一”則是違背法人治理結構精神的。因此,為避免“出資人控制”應在制度上規(guī)定民辦高校的董事長(理事長)原則上不應當同時兼任學校的校長。
第三,民辦高校應當盡快健全監(jiān)事(會)制度。為了能更好的反映和代表各相關方的利益,履行監(jiān)督職能,監(jiān)事會中除了應當有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外,還應吸收工會或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教育行政部門的代表和家長代表參加。監(jiān)事會的負責人可以由學校黨組織負責人兼任。
由于監(jiān)事會本身的職責就是對董事和校長執(zhí)行學校職務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因此,監(jiān)事會不應對董事會負責而應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從代表性來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專業(yè)的教育管理機構,最適合作為民辦高校內部“投資人”以外的利益相關方的代表。從權威性來看,教育行政部門因有權對民辦高校實施相應的獎懲而具有較高的行政權威。不論從代表性還是權威性都使得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最適合成為民辦高校監(jiān)事會的負責對象。監(jiān)事會的負責人應當由民辦高校黨組織的負責人來擔任,為黨組織“引導和監(jiān)督學校遵守法律法規(guī),依法治教、規(guī)范管理”的監(jiān)督職能發(fā)揮提供組織的和制度化的保障。[2]進而構建一套以董事會為權力機構、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的執(zhí)行機構和以黨委(監(jiān)事會)三角結構的權力制衡機制。
(二)建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建設標準,常態(tài)化開展黨建評估檢查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評估檢查。中組部 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06〕31)提出要“加強對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評估檢查。黨委教育工作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督查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民辦高校年度檢查,把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情況作為年度檢查的重要內容,促進民辦高校提高黨建工作水平?!碧剿髦贫褶k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因為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在投資主體、領導體制、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差異,公辦高校實施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而民辦高校實行的則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組織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由于民辦高校黨組織與公辦高校黨組織的職責和定位有著根本的不同,因此要從民辦高校的實際出發(fā),制定體現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特點的評估指標體系。才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指導檢查督促民辦高校黨組織黨建工作的展開。除黨組織發(fā)揮作用的地位職責不同外,針對民辦高校應重點將“黨建工作的保障條件”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對黨建工作部門的設置、黨務政工人員的編制配備、黨建專項經費的落實、辦公條件的保障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列入黨建工作評估指標體系。[3]
建立常態(tài)化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評估機制。細化責任清單和責任要求,壓實民辦高校黨委抓黨建的主體責任。用評估指標體系指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不斷科學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通過檢查評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將評估結果作為衡量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依據與學校的辦學資格、生存、發(fā)展掛鉤。
(三)完善向民辦高校選派黨委書記教學督導制度,有效發(fā)揮黨組織監(jiān)督保證作用
根據中組部 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06〕31號)“根據工作需要黨委教育工作部門可選派德才兼?zhèn)?、熟悉教育工作的黨員,到民辦高校擔任黨組織負責人,也可選派退休干部中的黨員到民辦高校黨組織任職。黨組織負責人兼任政府派駐學校的督導專員。”的意見要求,從2007年起,各省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向民辦高校派駐黨組織負責人,這一制度的實施對于推動民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完善、促進高校和諧穩(wěn)定、加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規(guī)范民辦高等教育健康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完善向民辦高校選派黨委書記教學督導制度,有效發(fā)揮黨組織監(jiān)督保證作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在向民辦高校選派黨委書記和教學督導時,應優(yōu)先從結對的省屬公辦高校黨員干部或省直機關熟悉黨建和教育工作的后備干部中選拔,要選派年富力強的既懂教育又有黨務工作經驗的黨性強素質高的干部掛職鍛煉,而不能把向民辦高校選派黨委書記變相為解決一些領導干部延遲退休的福利。每年組織對在民辦高校掛職的干部進行考核,并將其擔任黨組織負責人兼教學督導期間的履職情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楊煒長.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現實思考[J].高的教育研究,2005(8).
[2]肖俊茹,王一濤.論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J].現代教育科學,2011(1).
[3]岳修峰.完善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對策思考[J].人民論壇,2012(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9GXDJ-YB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裴宇星(1968—),男,江蘇常州人,遼寧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