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曦
【摘要】當前,很多初中為了升學率而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班級管理存在著一些不足。“立身做人,以德為先”,初中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德育教育?,F(xiàn)如今推崇素質教育,新課改后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視,這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也具有積極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以人為本的初中德育教育管理策略。
【關鍵詞】以人為本;德育教育;管理策略
初中階段的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fā)生很明顯的變化,這也是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必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人是教育的對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僅是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的要求,同時更是促進校園和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管理中,必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一、現(xiàn)階段初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管理方式過于單一。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教育管理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進行管理,當學生犯錯誤時一般是采用懲罰的方式。但是,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不似孩童般“無知”,他們對待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進入青春期的他們很容易出現(xiàn)逆反心理,教師一味的懲罰和批評只會適得其反。
第二,學生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F(xiàn)在很多家長都存在著一種錯誤的思想,即認為孩子的教育只需要交給學校和老師,身為父母最重要的是為孩子提供富裕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特別是初中階段的學生,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過渡階段,迷茫時需要父母的引導。孩子在學校里可能會遇到高興的事情,想要與父母分享或者是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現(xiàn)在大多數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甚至有的家長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導致孩子不愿意與父母談心。
第三,師生間缺乏情感交流。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重視升學率,教師一直與學生們強調成績的重要性,所以教師一般會比較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但是這樣的管理方式會使很多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排斥感,不敢與教師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符。當學生需要教師對自己的學習或心理進行指導時,因為教師的管理方式,他們只能望而卻步。這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二、以人為本的初中德育管理策略
第一,德育管理內容要以人為本。初中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德育教育管理的對象是人,所以德育管理內容要注重以人為本,切實關心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了解現(xiàn)階段的學生品德發(fā)展的需求。因為不符合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內容會導致德育教育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失去德育教育的意義。德育教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而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應注重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并適當增加法律教育,政治教育即可。這也是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的體現(xiàn)。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fā)展,初中德育教育要以滿足學生適應時代發(fā)展為前提,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內容去開展,使教育教學變得更加有活力,使學生化被動教育為主動接受教育。
第二,尊重學生。不論是誰,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都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學生也是如此。在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引者,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因而教師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當學生犯錯時,教師應當采取合適的手段去處理,而不是當眾批評指責,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自卑、逆反的心理。教育需要細水長流,并不能一蹴而就,對待學生要有耐心和愛心,過激的言語只適得其反。因此,在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師應當做到尊重學生,當學生犯錯時應私下教育,慢慢引導學生。畢竟人無完人,用溫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并不是在縱容學生,而是讓學生感受到關心和愛護,使學生的思想發(fā)生變化,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第三,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實行因材施教,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在管理中以學生為主,注重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服務。有的學生記憶力好,善于背誦,有的學生邏輯性強,善于獨立思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去挖掘他們的特長,而不是固執(zhí)的要求他們綜合發(fā)展。選班干也是如此,應當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能力進行合理分配。在學習上,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論學生的成績好壞與否,都應該耐心教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制定適合他們自身發(fā)展的學習策略,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第四,采用開放式的管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學生當做是教學和班級管理的主體,采用開放式的管理方式進行德育教育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從教師角度而言,必須要改變“一言堂”的授課模式,在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使學生有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感想的機會;從班干管理的角度而言,實行班干流動制,這樣有利于每個學生了解班級的管理制度,讓學生能融入自己對班級管理的想法,同時還能感受到班干和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的不容易,推己及人,當自己充當一名普通學生的角色時,就能夠更加配合班級管理,懂得理解他人;從學生角度而言,在班干流動制中,學生的社交圈不僅局限于前后桌和同寢室的同學之間,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
第五,加強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交流。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導師,特別是初入初中的學生開始進入叛逆期,需要父母予以正確的引導,耐心的聽一聽孩子心里的聲音。在家長會上,班主任要與家長們仔細分析初中階段孩子的普遍特點,現(xiàn)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富裕的物質生活,而是理解自己、能夠幫助自己的家長。家長要多與孩子進行交流,交流的時候要注意尊重孩子,切忌孩子犯了一點錯誤就動輒打罵,應仔細聆聽事情的前因后果,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同時給出自己客觀的看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可以傾訴的對象。這樣孩子才會愿意繼續(xù)與父母溝通,有效的避免孩子產生逆反、片面、消極的思想,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六,為學生提供可操作的平臺。初中與小學相比增加了很多科目,知識難度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對此,學校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可操作的平臺。拿歷史這門學科來說,里面記載了人類活動和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進程,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傳承,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只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述,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紀錄片,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去參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我國歷史的發(fā)展。然后組織辯論賽或者是演講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平臺,讓學生根據我國歷史發(fā)展變革闡述自己的看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初中階段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學生身心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初中德育教育管理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師生和諧、家庭和睦,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在初中的教育管理中,要重視以人為本的德育教育,明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才能夠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明. 探討初中教學管理中的“以人為本”[J]. 新課程(中),2018(9).
[2]劉士春. 談初中德育管理工作開展的思路及對策[J]. 中華少年,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