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婷
摘要:格列柯誕生于十六世紀,其繪畫風格深受拜占庭風格的影響,其后以威尼斯畫派的提香和丁托萊托為學習對象,作品風格逐漸成熟。十六世紀后期格列柯來到西班牙發(fā)展,繪畫作品多表現(xiàn)為宗教題材,人物造型多以變形,拉長的形式表現(xiàn),畫面色彩呈現(xiàn)出非固有色的狀態(tài),其作品風格獨特,表現(xiàn)出多元的樣式,因而受到后世的重視。對于現(xiàn)代畫家而言要選擇能表達自己情感的繪畫語言,形成與自己審美特征,生活地區(qū)和文化背景相融合的繪畫風格。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語言”是一種知覺媒介,是一幅繪畫作品的組成元素,線條,色彩,構圖,造型都作為繪畫的元素來傳達作者的情感。不同的畫家因其文化背景,個人經(jīng)歷,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其繪畫語言的表達形式也不盡相同。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必定會用恰當好處的繪畫語言來表現(xiàn)其藝術作品。
關鍵詞:風格;形式;繪畫語言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166-02
一、緒論
(一)研究目的
通過對格列柯的繪畫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題材的研究,熟悉其繪畫語言,繪畫色彩表現(xiàn)手法了解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形式。作為當代藝術專業(yè)大學生應該學習格列柯繪畫精神,要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與素質涵養(yǎng)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
縱觀西方美術歷史發(fā)展,畫家們總是在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對于繪畫語言的不同表現(xiàn)從而形成了迥異的繪畫風格。我們在今后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要通過對藝術的實踐與研究,了解繪畫語言對于繪畫風格形成的影響,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形式。
(二)研究現(xiàn)狀
繪畫的風格與形式一直是每一位畫者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話題,目前對該課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對畫家的個人繪畫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分析與探究;第二,對繪畫中的構成要素,如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研究;第三,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經(jīng)歷,分析繪畫語言與繪畫風格的關系。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在論述的具體過程中,第一部分以格列柯的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即畫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當時社會局勢以及畫家的個性,經(jīng)歷等方面進行論述,使得讀者對于畫家形成初步的了解從而為后面的論述做鋪墊。
第二部分,以介紹畫家的繪畫風格為主,從畫家的創(chuàng)作題材,色彩,繪畫風格與形式等方面進行闡述,讓讀者對于畫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于繪畫語言和繪畫風格的聯(lián)系深入闡釋。
第三部分,闡述格列柯繪畫精神與風格對于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啟示,我們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中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以其獨特的繪畫語言來展示自身的藝術風格。
二、格列柯創(chuàng)作的背景
格列柯生于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但是格列柯生于希臘的小島,他的兄長從威尼斯帶回的意大利風的復制版畫對他的藝術啟蒙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十六世紀中期處于青年時期的格列柯深受拜占庭風格的影響,其代表作品有《圣母睡眠中生天》,《三王朝圣》,《耶穌在果菜園祈禱》等。流行于中世紀意大利的拜占庭繪畫藝術風格追求嚴格的程式化,高度提煉的形象和永恒的精神。處于文藝復興盛期之后的格列柯所接受的拜占庭風格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那樣呆板。
二十六歲的格列柯來到了威尼斯,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主要藝術中心。格列柯則以威尼斯畫派的繪畫大師提香和丁托萊托為學習對象,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仍然是以拜占庭風格為主,但深受威尼斯華麗色彩和造型的影響,作品日趨成熟。三年之后,格列柯又來到羅馬,通過畫家克羅維歐的介紹,格列柯受到羅馬教會的賞識并服務于教會將近六年。這六年期間格列柯則把在威尼斯所學的完全領悟吸收,作品風格更加成熟。
1576年,格列柯來到了西班牙尋求發(fā)展,這是他繪畫生涯中最關鍵的一步。在馬德里受到了國王的冷落,隨后來到了西班牙的托雷多,在這座西班牙神秘而古老的騎士制度圣地,各個方面氣氛都十分活躍,非常適合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格列柯在此獲得一次十分重要的機會,受到委托完成了幾項工作因而完全改變了他的藝術生涯。
在托雷多生活的幾十年期間,格列柯的作品深受沒落貴族的喜愛,如《奧爾加斯伯爵下葬》,《圣家族》,《拉奧孔》等;在這段期間他的繪畫風格最終形成。在文藝復興強調(diào)人性的這個年代,作為基督教徒的格列柯內(nèi)心于這種對于人的關愛非常強烈,借助作品將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其藝術表現(xiàn)出多元的樣式現(xiàn)在被人重新重視。
三、格列柯的繪畫風格與形式
深受中世紀拜占庭藝術風格的影響,格列柯繪畫多表現(xiàn)為宗教題材,可以說格列柯一生都在與宗教繪畫打交道。在格列柯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大量使用充滿激情的色彩,比如紅色和黃色;偶爾也有藍,綠等冷色的出現(xiàn),人物形象塑造比較生硬。在羅馬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期間色調(diào)由暖變冷,構圖及人物形象塑造逐漸向柔過渡,畫面內(nèi)在結構統(tǒng)一和諧。其后來到西班牙的托雷多繪畫風格最終養(yǎng)成,多塑造被拉長的人物形體,色調(diào)以黃綠色為主畫面呈現(xiàn)出沉郁,扭曲的感覺。
(一)格列柯繪畫題材、內(nèi)容、形式及色彩
格列柯出生于希臘的克里特島,這是一個流行畫圣象的小島,要求以固定的程式描繪圣象。隨后格列柯來到威尼斯,這個充斥著十六世紀意大利繪畫風格的城市所特有的藍色基調(diào)給予格列柯在創(chuàng)作上極大的靈感。西班牙的托雷多是格列柯人生的最后一站,在一座十六世紀西班牙反宗教改革運動核心城市。城市保留著宗教崇拜,彌漫著禁欲主義的色彩。他的畫作題材從世俗轉向宗教,《圣母領報》是其一生不斷重復的題材,《圣彼得的眼淚》有十七幅大同小異的復制,其余的圣徒像,基督上十字架等等都是格列柯反復的宗教題材作品?!稄突睢肥歉窳锌碌拇碜髌?,畫幅窄長充滿張力,描繪的是耶穌從從一群驚慌驚訝的人中從棺中升上天的場景,人物身體被拉長,耶穌處在畫幅的中上方,畫中的人物呈現(xiàn)出一種向上升起的動勢。由此顯現(xiàn)出了格列柯的偉大而非凡。其作品都有此特點:(1)早期作品中不明確人物組合動勢和衣紋的走向,背景多為向上之力;(2)格列柯大部分宗教題材作品呈狹長形狀;(3)多數(shù)作品中人物頭顱上仰,眼神向天空凝望,眼神清澈而具有虔誠的盼望。因此在格列柯的諸多作品中“望”的動作非常經(jīng)典。
格列柯對于畫中人物的比例總是人為的拉長,將畫面的人物畫成九頭身甚至十二頭身,所以研究者們總是對其人物比例頗有說辭。然而其實格列柯在羅馬學習期間學習了人體解剖素描和幾何透視關系,具有扎實的功底,最初在克里特島接受畫圣象的訓練時候也是絕不允許比例出錯的。當時的沒落貴族并沒有對格列柯的人物比例提出質疑,而是變相承認了這種畫風。我們相信格列柯把人物比例拉長應該是“有意圖而為之”??桃饫L人物比例到底起著一種什么樣的作用,顯然,與類似畫作相比,格列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震撼力。
在格列柯的繪畫作品中,通過色彩來表現(xiàn)人物表情。畫面中的色彩則是其全部的情感宣泄。在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大連使用充滿激情的色彩,畫面中大量使用曲線,輪廓,衣紋,流水,無力度感和節(jié)奏感。后期作品則以黃綠色調(diào)為主,畫面呈現(xiàn)沉郁感。
(二)格列柯繪畫精神對于我們的啟示
事實上格列柯的藝術作品并沒有在他所處的時代產(chǎn)生多大影響,他的這種新型視覺形象已經(jīng)超越了當時的繪畫藝術,屬于一種相當超前的藝術。直到浪漫主義時期才引起世界的關注。今天格列柯的作品受到了各個地方的認可,其本身超前的思想和激昂求變的膽量是當代繪畫者所應該學習的。
藝術家往往都是敏感且富有個性的,非常注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甚至有些神經(jīng)質。格列柯的創(chuàng)作精神無疑是對當今時代堅守特例獨行的藝術家們的一種莫大的鼓舞。在當今藝術呈現(xiàn)多元化,風格林立的時代,格列柯被重新重視。他的科學精神以經(jīng)遠遠超越了宗教信仰,這正是人們所不能領會格列柯意圖的一個障礙。格列柯及其時代精神是不可復活的,但是我們對于他的藝術作品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通過宗教我們才可以理解格列柯作品中修長的人體和跳躍升騰的律動感。藝術想要重新走向興旺只有靠愛來激發(fā),格列柯的創(chuàng)作精神值得當代繪畫者們悉心研究,當代藝術要想有一個長遠的發(fā)展就需要藝術家有著像格列柯一樣的超前藝術思想,懂得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xiàn)自身的風格形式,以此來引領藝術不斷地前進。
四、結語
通過對繪畫大師格列柯的淺析,我們了解了其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個性以及獨特的繪畫風格,他的繪畫精神對于我們有著重大意義和啟示。作為一名藝術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通過對于繪畫風格與繪畫語言關系的探究,能夠正確認識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發(fā)現(xiàn)繪畫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更好地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及風格,這也是作為一名藝術實踐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2]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M].潘耀昌(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蔣勛.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4]羅丹.羅丹藝術史[M],傅雷(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5]江嚴冰.格列柯繪畫風格論[J].藝術百家,2009.
[6]范景中.美術史的形狀[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