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濟源市人民醫(yī)院(459000)尚素芬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病因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習慣、免疫反應有關(guān),臨床表現(xiàn)為脹滿、食欲不振、上腹部隱痛等癥狀,病情遷延且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臨床治療多以服用胃黏膜保護劑、促胃動力藥物為主。中醫(yī)理論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脘痛”“嘔吐”范疇,由于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致使氣機失調(diào)、運化失司,久病致瘀,遷延難愈。因此其治療應健脾養(yǎng)胃、補氣祛瘀。胃復春片是臨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常用藥物,具有健脾益氣、活血解毒等作用[2]。參赭鎮(zhèn)氣湯可降氣平喘、補氣益胃[3]。本研究選取我院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分組對比,旨在分析參赭鎮(zhèn)氣湯與胃復春片聯(lián)合治療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6)和對照組(n=36)。對照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6~52歲,平均(39.08±6.52)歲;病程0.5~10.6年,平均(5.48±2.13)年。觀察組男1 8例,女1 8例;年齡25~53歲,平均(39.15±6.23)歲;病程0.6~10.7年,平均(5.49±2.04)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附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6 15.68±1.36 4.20±0.59 46.46 <0.001對照組 36 15.29±1.59 8.15±0.96 23.065 <0.001 t 1.118 21.033 P 0.267 <0.001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17、PGl水平比較()
附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17、PGl水平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G-17(pg/ml) PGI(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6 6.85±1.25 11.39±1.92 83.12±4.95 125.34±7.34對照組 36 6.79±1.09 8.85±1.88 82.97±4.88 105.76±6.45 t 0.217 5.671 0.130 12.023 P 0.829 <0.001 0.897 <0.001
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胃鏡檢查、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②脾胃虛弱型;③主癥存在胃部喜按或喜暖、胃脘、脹滿,次癥存在食后脘悶、舌質(zhì)淡、大便稀溏、脈細弱、氣短懶言等癥狀,主癥(完全具備)+次癥(2項及以上)可確診;④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3 方法 ①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胃復春片(杭州胡慶余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40003,0.36g/粒),口服,4粒/次,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參赭鎮(zhèn)氣湯,組方:黨參20g,赭石30g,山藥30g,芡實12g,山萸肉10g,炒白術(shù)20g,白茯苓20g,生龍牡30g,白芍15g,蘇子10g;口苦舌黃則加用炒梔子10g,連翹10g,大便稀溏則加用薏苡仁20g,黃芪30g;胃脘疼痛劇烈則加用元胡20g,炒白芍20g。溫水煎煮至250ml,口服,早晚各一次,1劑/d。兩組均治療兩個月。②檢測方法:抽取空腹靜脈血3ml,靜置15min,離心提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方法檢測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I)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步驟操作執(zhí)行。
1.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以療效指數(shù)評估治療效果。證候積分包括脹滿、食欲不振、胃脘痛、大便稀溏、舌質(zhì)淡等方面,分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4個等級,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后評分×100%。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指數(shù)=100%;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60%~99%;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療效指數(shù)30%~59%;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痊愈、顯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②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③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17、PGI水平。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清G-17、PGI水平)以()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治療效果)以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69.44%(P<0.05)。
2.2 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3 治療前后血清G-17、PGI水平 兩組治療后血清G-17、PGI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近年來由于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飲食規(guī)律的改變,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率日益升高,且易引發(fā)胃癌,是消化系統(tǒng)研究重要課題,其病因一般認為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guān)。中醫(yī)理論認為,其病機為飲食不當、憂勞過甚致使脾胃失調(diào);脾胃氣血之源、后天之本,失其運化則水停不瀉,致使?jié)駸峤蛔?、虛實夾雜,表現(xiàn)在外則為氣滯食積、痰阻濕邪。因此中醫(yī)治療原則以健運、調(diào)補脾胃為主。胃復春片成分包含紅參、香茶菜、麩炒枳殼等,其中紅參可補氣固元,香茶菜可活血散瘀、清熱利濕,麩炒枳殼可行滯消脹、理氣寬中,諸藥合用,有益氣活血之功。參赭鎮(zhèn)氣湯由黨參、赭石、山藥、芡實、山萸肉、炒白術(shù)、白茯苓、生龍牡、白芍、蘇子組方而成,根據(jù)不同癥狀可加入炒梔子、連翹、薏苡仁、黃芪、元胡、炒白芍等藥,其中黨參可益肺健脾、補中益氣,山藥可健脾益胃、固腎益肺,芡實可補脾止瀉,山萸肉可補肝腎、固虛脫,炒白術(shù)可健脾止瀉,白茯苓可益脾和胃、滲濕利水,蘇子可降氣消痰、潤腸通便,赭石、生龍牡、白芍可降逆潛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胃之效?,F(xiàn)代藥理學表明,黨參有抗胃黏膜損傷作用,山藥可增強人體消化吸收功能,炒白術(shù)、白茯苓可調(diào)整腸胃運動、增強免疫功能[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69.44%(P<0.05),且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參赭鎮(zhèn)氣湯聯(lián)合胃復春片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G-17、PGI均為反映患者腸胃功能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清G-17、PGI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lián)合治療可調(diào)節(jié)腸胃功能,有助于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參赭鎮(zhèn)氣湯聯(lián)合胃復春片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調(diào)節(jié)腸胃功能,有助于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