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開封市兒童醫(yī)院(475000)閆海蔓
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后往往需建立靜脈通路,而PICC置管是新生兒靜脈輸液的主要途徑,可減少新生兒穿刺次數(shù),實現(xiàn)連續(xù)輸液治療,但在置管期間,新生兒易發(fā)生導管不良事件,對其生命安全較為不利[1],故還需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采取PICC置管相關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是一種綜合各種護理措施后形成的綜合性護理模式,本研究為探討集束化護理在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期間的作用,針對60例極低出生體重PICC置管新生兒開展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住院且行PICC置管的60例極低出生體重兒(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開展前瞻性研究,分組方法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劃分為30例/組,對照組的胎齡為31~36周,平均(33.57±2.41)周,男女分別為16例、14例;觀察組的胎齡為31~36周,平均(33.49±2.46)周,男女分別有17例、13例。一般資料在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在置管期間施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注意是否發(fā)生異常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通知醫(yī)師予以相應處理。
觀察組在置管期間施行集束化護理干預,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組織小組成員參加PICC培訓,使其熟練掌握PICC專業(yè)知識,并在組內針對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需求進行討論,制定護理方案,具體為:①置管前護理:了解患兒具體情況,評估患兒置管風險,并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潔手部,穿戴好隔離衣、無菌帽、無菌口罩、無菌手套,嚴格消毒穿刺室,限制人員出入。②置管時護理:穿刺靜脈以貴要靜脈為主,將患兒擺放為平臥位,手臂外展呈90°,穿刺成功將導管置入預計長度,初步固定導管,在X線攝影后調整導管位置,妥善固定導管。③置管后護理:注意做好患兒的安撫工作,嚴密監(jiān)護患兒生命體征,如患兒出現(xiàn)不適,需立即通知醫(yī)生作出相應處理;在置管24小時內減少患兒置管一側肢體的屈伸活動、用力活動;采取局部加壓包扎,及時更換敷料,一旦敷料有松動、污染情況,應及時更換,更換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范,從下往上以0°撕開敷貼,預防性使用皮膚保護劑;采用生理鹽水對穿刺點、導管進行擦拭,對導管固定處周圍皮膚予以消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持續(xù)帶管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家屬的不良情緒評分[評估工具為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總分均0~100分,得分隨著不良情緒的減輕而降低]、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家屬開展調查,滿分100分,<60分不滿意,60~80分一般滿意,>80分很滿意,一般滿意率+很滿意率=總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軟件22.0版本,計數(shù)資料描述為例(%),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描述為(),行t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各類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堵管0%,導管感染0%,脫管3.33%)均較對照組(堵管16.67%,導管感染13.33%,脫管20.00%)更低(P<0.05)。
2.2 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持續(xù)帶管時間(8.35±2.46)d較對照組(5.96±1.78)d長(P<0.05),其住院時間(14.95±3.73)d較對照組(19.67±5.02)d短(P<0.05)。
2.3 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兩組家屬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家屬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附表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分)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對照組(n=30)護理前 54.56±7.82 53.67±7.78護理后 41.58±5.73#*40.09±5.22#*護理前 54.81±7.75 53.94±7.70護理后 47.08±6.49# 46.25±6.17#觀察組(n=30)
2.4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屬的護理總滿意率93.33%較對照組73.33%更高(P<0.05)。
極低出生體重兒由于其體重過輕,出生后機體狀況較差,往往需接受監(jiān)護,經靜脈輸注藥物或營養(yǎng)液,為避免對新生兒反復靜脈穿刺,臨床主張在極低出生體重兒靜脈輸液時選擇PICC[2][3][4]。PICC置管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心靜脈穿刺置管技術,主要是經外周靜脈穿刺,將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至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中,再對導管予以固定,可長時間帶管,減少穿刺次數(shù)[5][6],但在PICC置管期間,部分新生兒易發(fā)生導管感染、堵管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患兒的生命安全,故還需采取護理措施。
集束化護理模式是在當前護理服務要求越來越高這一形勢下形成的新型護理模式,其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來解決護理問題,相比于常規(guī)護理,集束化護理是一系列護理措施的整合,可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可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充分尊重患者的合理訴求。本研究中觀察組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通過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從置管前、置管時、置管后3個階段,為患兒提供連續(xù)性的護理服務,可最大限度規(guī)避PICC置管期間的風險因素,確保穿刺置管順利完成,確保導管留置妥善。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觀察組患兒的各類管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較對照組更低,其持續(xù)帶管時間較對照組延長,其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均<0.05,說明集束化護理的應用可減少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不良事件,提高了PICC置管安全性;②極低出生體重兒在PICC置管期間處于監(jiān)護室內,家屬被隔離在外,家屬由于對患兒情況不了解,往往會過度擔憂患兒情況,產生不良情緒,易對新生兒科護理工作產生不信任,具有較高的護患糾紛風險,而本研究中觀察組家屬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其護理總滿意率較對照組更高,P均<0.05,這主要是因為集束化護理縮短了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時間,減少了其管道不良事件,可減輕患兒家屬的負面情緒,使其更加安心、更加信任護士,避免引發(fā)護患糾紛。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在極低出生體重兒PICC置管期間應用可有效減少管道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有利于縮短治療時間,減輕家屬不良情緒,使家屬對護理服務更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