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娜
摘 ?要:《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蘇教版必修二“歷史的回聲”中的兩首詞,仍入選2020新版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單元。本文通過對兩首詞的分析比較,探討蘇辛豪放詞的特點及其不同之處。
關鍵詞:蘇軾;辛棄疾;豪放詞;共性;不同之處
從詞的題材看,兩詞為詠史懷古詩;從詞的風格看,為豪放詞。陳師道《后山詩話》評價蘇軾:“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逼鸪鹾婪旁~非詞之本色,詞以婉約為正宗,多抒寫男女閑情幽怨、離愁別緒,直到蘇軾開拓詞的格局,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稼軒更是繼承和發(fā)揚了豪放一派,使豪放詞自成一家。
一、兩詞之共性
兩首詞作為豪放詞的經典之作,有著豪放詞的共同特點,教學時可從以下四點進行鑒賞。
(一)景象之高遠
《念奴嬌》開篇以“大江東去”奠定基調,將人置身于滾滾東流的江水前?!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數語,精煉錘字,夸張比喻,盡現赤壁古戰(zhàn)場的壯麗奇險,讓人如觀奔騰不息的大江水,如見奇峰錯列的古赤壁,如聞驚濤駭浪的拍岸聲。而《永遇樂》開頭“千古江山”四字,將錦繡山河與悠邈歷史融合,便見詞境之開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如見精銳部隊所向披靡,吞滅強敵,勢不可擋。兩詞用詞之大氣,景象之高遠,意境之開闊,與婉約詞截然不同。
(二)背景之宏大
兩詞氣象恢弘,波瀾壯闊。《念奴嬌》從滾滾東流的江水寫起,用“浪淘盡”三字將自然壯景與歷史人物相連,鏖戰(zhàn)赤壁、火燒曹營的歷史事件為詞提供了一個宏大的背景。而《永遇樂》以孫權大敗曹軍建立政權、劉裕北伐中原、劉義隆兵敗、宋金之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使詞具有深邃廣闊的時空感和悲壯感。
(三)英雄之豪邁
兩詞都寫了與此地有關的英雄人物來抒發(fā)情懷。《念奴嬌》中周瑜“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儒雅風流,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年輕有為,功成名就。英雄的胸懷抱負、偉大業(yè)績,增添了詞的氣勢,與豪放詞風相得益彰。清徐釚稱蘇軾“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蘇軾對周瑜的仰慕正是詩人英雄本色的體現,在此可聯系《赤壁賦》中對曹操的追思“方其破荊州……固一世之雄也”,英雄惜英雄,借英雄抒發(fā)心底的豪邁之情。
《永遇樂》更是提到了多名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擊退曹軍南侵,建立吳國大業(yè);劉裕出身卑微,大舉北伐,最終建立政權;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贏得生前身后名;廉頗老當益壯、忠心耿耿……這些英雄成為辛棄疾仰慕的對象,也成為其澆滅胸中塊壘的酒杯。
(四)情感之豪放
兩詞都抒發(fā)了詞人對英雄的仰慕之情、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和壯志難酬的苦悶。胡寅之《酒邊詞序》云:“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宋劉克莊評辛詞:“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焙婪旁~一掃婉約詞的胭脂水粉之氣、婉轉柔媚之風,將詞由小兒女變成了大丈夫。
二、蘇辛之不同
蘇辛同屬豪放派,有很多相同之處,但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心靈,他們的文章風格必然有所差別。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探討。
(一)手法不同
蘇詞上闋主要運用借景抒情,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渾壯闊的赤壁之景襯托英雄人物,又用“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杰”襯托周郎。下闋主要寫赤壁之戰(zhàn)的主角周瑜的英雄形象,并以此來反襯“早生華發(fā)”的詞人自我,表達對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壯志未酬的苦悶。最后兩句又直抒胸臆。
辛詞用典貼切,全詞由六個典故構成。上闋孫權和劉裕,下闋劉義隆、霍去病、拓跋燾、廉頗等。葉嘉瑩說:“用典一則可以避免直言之質率;二則可以將一己之感情推遠一步,造成一種藝術之距離;三則可以借用古典喚起讀者許多言語之外的聯想。”善用典故是辛詞的獨到之處,使他的詞既雄奇豪放又保有曲折含蘊之特美。
(二)情感不同
除上述的豪放之情外,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
蘇詞最后直抒胸臆“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里的“人間如夢”不是消極的慨嘆和無望的沉淪,而是在磨礪之后的自我寬慰和自我覺醒,就如其在《赤壁賦》中所說的那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是詞人在歷經現實掙扎后的超脫和曠達。
辛詞上闋詳寫劉裕,雖“尋常巷陌”出身卑微,卻能以京口為基地,成就北伐大業(yè),突出事在人為之理,這與偏安一隅的南宋統治者的懦弱形成鮮明對比,詞人在此含蓄表達了對統治者不作為的憤慨之情。下闋“元嘉草草”三句,用歷史影射現實,告誡當權者韓侂胄: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可草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講的是1162年詞人率眾南歸,正是北伐的大好時機,卻因統治者的妥協錯失良機;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淪陷區(qū)一派太平喜慶的景象,與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形成強烈對照。詞人扣緊現實,借古諷今。
(三)風格不同
由情感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同為豪放詞,但因為蘇辛個性、遭遇、時代等諸多不同,其詞作有很大不同,正如清王國維評:“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碧K軾才華橫溢,古今少人比,其為文行云流水,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寫詞亦是如此,故其詞豪放而曠達;而辛棄疾“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詞”(清·徐釚《詞苑叢談》),故其詞豪放而悲郁。
結束語:
蘇辛二公,蘇氏身處困境從未放棄立身之根本,能以曠達的胸襟坦然處之,蘇公的才情胸懷令人心向往之;辛氏一心收復失地,竭盡所能為北伐做準備,他有英雄的膽略謀略卻一世不被重用,只將滿腔的英雄夢寄托詞作中,他的執(zhí)著令人肅然起敬。蘇軾之于宋詞如李白之于唐詩,辛棄疾之于宋詞如杜甫之于唐詩。他們都是值得后人仰慕的人物,讀他們的詞作,是與高貴的靈魂對話。
參考文獻:
[1]程莉,張勤. 一樣懷古兩樣情——《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J].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07.
[2]齊東風. 歷史回聲如縷牽千古江山顯風流——《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口北固亭懷古》[J]. 閱讀與鑒賞,2008(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