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育平
摘要:多媒體教學是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但并不是說有了這種模式就可以完全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衡量某種教學手段的好壞應該基于教學實踐中是否滿足教學需求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還是多媒體教學模式都只是教師授課的一種教學手段而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授課對象的具體情況合理使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并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結合,巧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促進合作,訓練思維,整合資源,進而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多媒體;優(yōu)化教學;激發(fā)興趣;分工合作;訓練思維;整合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9-0224-02
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教師若能精心制作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課件,并巧妙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這樣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做好鋪墊。
1?巧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興趣
將多媒體運用到文章中的實景中??梢蚤_闊視野,增長知識??梢允拐n堂更加形象、直觀。
如《雨中登泰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但學生由于知識面的狹窄,語匯的貧乏等,很難從字里行間體會到泰山的山水之美。如何讓課堂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泰山的山水之美,并使他們置身于美景之中,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泰山的贊美與向往之情呢?在學習泰山的山水之美兩個自然段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我先出示幾幅泰山風景圖,同時配以相關樂曲以及老師的生動描述,把學生帶入泰山的山水之中,然后再引導學生觀看畫面,在音樂的旋律之中朗誦這兩個重點自然段。這樣學生步入了作品的意境之中,思維一下子活躍了起來,似乎在與作者一起欣賞泰山的山水之美,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而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了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的交互形式賦予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新穎性、樂趣性、直觀性,可以使學生由“讓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葉圣陶先生曾說:“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僅拘泥于美術圖片,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美術圖片達到這個目的?!睆倪@個意義上說,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既可以幫助學生欣賞作品帶來的美感,陶冶性情,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糾正“滿堂灌”帶來的弊端,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2?巧用多媒體課件促進合作
專業(yè)教育是我們職業(yè)教育的特色。作為文化課的語文教學更是要體現(xiàn)文化課為專業(yè)學習服務的功效。
我所授教的班級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有音樂舞蹈專業(yè)、書法繪畫專業(yè)與文秘專業(yè)。如何讓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各盡其能,我在設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首先播放由音樂舞蹈專業(yè)精選的優(yōu)美樂曲《荷塘月色》接著引導學生進入清華園去觀賞朱自清塑像以及美麗的荷塘月色,然后又文秘專業(yè)的學生朗誦散文作品《荷塘月色》帶領大家進入課文中,領略淡淡憂傷的意境。我為學生的講析“文章合為時而著”的時代背景,理清明線與暗線兩條線索,感受美好的月色以及朦朧的意境。
3?巧用多媒體課件訓練思維
在教學中如能巧用多媒體,打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放相關的音樂或動畫課件等,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變厭煩為喜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做法并沒有過多的關注語文思維,語文教學需要重視語文思維。
語文思維的最高境界就是語文智慧,那些成功的作家、詩人都是具有高度語文智慧的人。而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們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的高度發(fā)達。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本事好事,如果濫用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就失去了“語文味”,只有將語文課堂教學深入搭建起充滿”時代味與語文味,才可以是我們的語文教學進入意蘊豐沛、景象迷人的景象。
如講授《聲聲慢》時,我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紤]在意象時,我動了很多腦子。開始考慮用幾張精美的圖片來抓住意象。始終的意象有淡酒、黃花、梧桐、細雨等等,在進行公開教學時,我追煩了以前的設計,而是在講解意象的象征意義的時候,讓同學們自己動手,亦小組為單位,同學們運用手機網絡,查找有關于淡酒、黃花、梧桐、細雨的詩詞,比比哪個小組積累最多。結合《中華詩詞大會》比賽中的“飛花令”,同學們展開了熱火朝天的學習活動,形成師生互動與生生的良好學習氛圍。學生不再是只做觀眾,做旁觀者,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翁與積極參與者。
在教學中,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教學內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現(xiàn)象學生無法直接看到,或平時經??吹降^察得不夠細致,教師如能借助多媒體手段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地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xiàn)事物變化發(fā)展過程,并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空間”,就能為學生實現(xiàn)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奠定基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為了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我運用美妙的音樂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要求學生必須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一句課文內容選取不同的角度去構思圖畫。學生以為中心,通過多側面多角度地描繪自己心中可愛的小屋機器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抒發(fā)了熱愛自然、享受自然地美好情懷。
4?巧用多媒體課件整合資源
打造出高效課堂是每位優(yōu)秀教師的不懈追求。探究“高效課堂”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熱潮。如何活用多媒體課件體改課堂效率呢?
課堂的效率與課堂上所擁有的信息量是一種正比例關系。傳統(tǒng)課堂上僅靠教師一張嘴,一支筆,一塊黑板,一本書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的信息量受到了很多限制,教師講課效率低下,學生獲取知識較慢,而當我們開始采用多媒體來輔助語文教學時,在同樣多的時間里,向學生傳達的信息量卻遠遠大于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所傳遞的信息量,其中包含了信息豐富的音頻、視頻和圖像素材。這樣學生雖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視野卻可以隨著多媒體的展示擴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且其對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隨著畫面、聲音不斷的延伸,這樣就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45分鐘的上課時間便被充分利用起來,發(fā)揮了他的最大價值。
《寄李儋元錫》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創(chuàng)作的一首投贈詩。開首二句即景生情,花開花落,引起對茫茫世事的感嘆。接著直抒情懷,寫因多病而想辭官歸田,反映內心的矛盾?!耙赜辛魍隼①哄X”,不僅是仁人自嘆未能盡責,也流露進退兩難的苦悶。結尾道出寄詩的用意,是極需友情的慰勉,因而望月相思,盼其來訪,正合投贈詩的風韻。全詩起于分別,終于相約,體現(xiàn)了朋友間的深摯友誼,感情細膩動人,同時章法嚴密,對仗工整,用語婉轉,堪為七律名篇。
在教授《寄李儋元錫》時分為兩個階段。預習時,要求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詩人韋應物的時代背景,認識詩人及其作品,翻譯詩作,結合作品內容寫一篇與詩歌有關的散文作品。教學時,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將翻譯作品、賞析作品與散文作品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分辨清楚不同的文體。網絡平臺五花八門,告訴學生什么樣子的譯文才可以達到“信”、“達”、“雅”的標準。什么樣子的散文是優(yōu)秀散文。通過多媒體更好地整合了教學資源,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依然非常的依賴課本,任課老師雖然也能夠接觸到很多的新知識,但是要想將這些知識融人到傳統(tǒng)教學中,難度很大。而對于現(xiàn)代的本科教學而言,很多的專業(yè)知識都在日新月異,純粹的依靠課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變我們的教學思路。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參與精神為目標進行引導性的教學。而這一前提就是任課老師必須盡可能多的去收集關于本專業(yè)的資料,并能夠及時的放映到多媒體教學的內容上來??梢哉f未來的教育將是一個無界限的教育,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瀏覽到整個世界的學科內容,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性的教學資源共享將成為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徐曉東.信息技術教育的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黎加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張文峰,徐忠.計算機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平原大學學報,2006,(8):111-112.
[6]王力,劉麗君,郭巍.計算機實驗教學中的開放實驗[J].醫(yī)學信息,2005,(11):1463-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