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精準扶貧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從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出發(fā),探索構建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當前,雖然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資助體系,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還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的共同努力,充分發(fā)揮高校的主體作用,逐步構建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資助育人”體系。
【關鍵詞】精準扶貧;高校;資助育人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投資體系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非義務性質得到了突出強調,高校收費實行成本分擔制度。但是由于收入存在差別,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因為無力承擔高昂的高等教育費用,所以使得很多學生無法繼續(xù)接受高等教育。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不能‘手榴彈炸跳蚤,扶貧先扶智,決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彪S著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全面推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任務日益繁重、地位作用日益凸顯。育人工作必須緊跟形勢任務要求,努力探索新思路、新途徑,不斷提高育人工作實效。
1、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與經濟幫困相分離
當前,我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教育要想取得有效成效,就必須要將教育與經濟幫困有效結合起來。目前,雖然我國資助育人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國家、社會、高校組成的全方位的資助體系。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長期以來都是處在一種單一的物質方面的資助,這也就使得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逐漸形成了“物本”的目標。當前,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教育問題上面主要存在兩種說法,一種是沒有教育,只有經濟資助,認為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經濟問題就是對其最大的幫助了,其他的問題都會隨著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另一種說法是脫離經濟資助談教育,雖然進行教育但是教育與經濟資助之間的關系是割裂開來的,沒有將經濟資助作為教育的一種輔助,沒有將物質幫助與精神幫助進行很好地結合。
1.2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重視較低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渴望能夠在人格上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平等,更渴望得到高素質、全面的發(fā)展,這是僅僅依靠經濟資助無法實現的。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還要對該類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思想問題等提起足夠的重視。經濟問題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來講其實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變化,很多家庭貧困大學生因為無法與城市里的學生融為一體而導致其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對自己、對同學都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資助應該是以教育為導向、以育人為目的的,應該充分承擔起教育功能,這樣才能實現最大效益,體現出教育真正的價值。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單純的從經濟方面著手是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必須要想辦法提高他們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可能性。但是這種理念在當前的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過程當中卻沒有被足夠的重視起來。
1.3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界定不明確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程度界定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問題,其與經濟資助工作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都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同時還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教育的層次性以及針對性有一定的聯(lián)系。當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和一些專家學者將貧困大學生分為一般貧困、困難和特別貧困三個等級。然而從單純的經濟概念而進行的這種劃分顯得非常粗糙,有一些專家學者通過研究表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因為經濟狀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也造成了他們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因此我們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分類需更加科學和明確,也能夠使得資助更加具有針對性,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能夠得到應有的幫助。
2、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助學工作體系分析
當前,在我國高校內已經形成了“獎、貸、助、補、減、勤”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這一體系在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助學工作當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2.1 獎學金
高校獎學金的特點是額度相對較小,而且名額也比較少,只有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才能夠獲得,很多貧困學生因為在學習中的成績不夠理想,因此難以獲得這部分獎學金。另外,國家級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的金額相對較大,但是其覆蓋率很低,僅僅只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左右,地方政府以及學校設立的獎學金覆蓋率一般能夠達到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并且金額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再者,社會力量在高校中設立的獎學金主要是資助學生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其中貧困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部分來自經濟、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其文化基礎與城市中的學生相比要相對差一些。當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上更為努力和刻苦,能夠拿到獎學金,但是還是有絕大部分的貧困生與獎學金無緣。
2.2 國家助學貸款
為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獲得高等教育的問題,國家推行了助學貸款的政策,其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通過財政貼息、銀行以及教育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解決經濟問題的銀行貸款。從1999年開始實行至今,已經幫助無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了他們的大學夢,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但是在實際推行工作中依然有一些問題存在。首先是銀行方面,因為擔心貸款收不回來成為呆壞賬,所以其在考核方面也有很多的限制。其次是學生方面,因為擔心手續(xù)過于煩瑣,使得助學貸款沒有成為助學工作體系中的主流。直到國家和各大高校通過不懈的努力才使得由國家開發(fā)銀行這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銀行來承擔助學貸款任務,至此這項工作才又重新被學生所接納。但是貸款的最高限額是八千元,有的學生連交學費都不夠,更別說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因此,一些學生甚至不愿意申請助學貸款,而是通過一些關系來想辦法拼湊學費,還是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2.3 助學金
當前我國高校的助學金來源單一,社會助學渠道不是很健全。面對數量眾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助學金是資助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的助學金來源主要是國家撥款和學費提成。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依然需要國家和社會團體積極引導,與各大基金會以及社會和個人進行聯(lián)系與合作,從而拓寬助學金的來源,提高助學金的使用效率。
2.4 減免學費
不同的高校因為其自身的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減免學費的政策上面也具有較大的差異。一些財力較弱的高校甚至都不采用減免學費的方式,或者是在學生畢業(yè)時再根據學生的表現決定是否對其學費進行減免。
2.5 勤工儉學
勤工儉學是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一條重要的渠道。因為大學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的學業(yè)之外,社會實踐對其也是非常重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貧困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賺取一定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幫助家庭減輕負擔。其價值主要來自于學生可以自我解困,自我資助,同時還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而且也能夠增加其工作的一些經驗。筆者認為,這種助學方式應該成為資助貧困生的重要形式,但是一般來說勤工儉學崗位是供不應求的,各個高校的容量也是不同的,所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設立以及工作也是不盡相同的。同時,能夠給予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的企業(yè)和個人在目前情況下還是比較少的,因此也需要高校與社會各界積極聯(lián)系,希望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勤工儉學的機會。
3、高?!百Y助育人”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
3.1 構建高?!百Y助育人”課程體系
想要建立全校性的管理體系,那么成立專職性的資助教育教研室就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統(tǒng)籌安排“資助育人”課程,將學習相關的必須與綜合性選修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在具體操作上,由學校主要領導擔任主管,從面到點對學生展開資助工作,明確相關職責,全面配合好“資助育人”課程體系的建設。同時,還需要從師資力量方面著手,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這支隊伍應該與學者型教師隊伍和一般管理隊伍有所區(qū)別,應該是對資助工作有過深入研究的教師來擔任,能夠對各種資助政策了然于心。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引進、培養(yǎng)等多種方式加強“資助育人”師資隊伍建設。
3.2 加強實踐教育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而言,實踐教育能夠培養(yǎng)起他們的勞動觀念和生活技能,同時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不屈不撓的品格。當前,高校的勤工儉學崗位多是從減輕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經濟壓力而設置的,對于貧困生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增強以后的就業(yè)競爭力幫助不大。針對這種情況,高??梢愿鶕ぷ鞯男再|以及難以程度等設立不同的門檻,通過競爭上崗的機制來督促貧困大學生考證,以推動貧困大學生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3.3 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
有效的管理能夠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教育應該上升到制度層面,進而明確責任,便于管理。當前高校普遍設立獎學金,對于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進行獎勵,如果在評定方面偏向貧困生,勢必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從而使貧困大學生更加處以一種不利的成長環(huán)境當中。針對這種情況,高??梢愿鶕拘G闆r,專門設立屬于貧困大學生的獎勵基金,設置各種單項獎,凡是在某些方面取得進步,達到所規(guī)定標準的貧困大學生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能夠緩解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壓力,同時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成長動力,并且?guī)悠渌毨Т髮W生去爭取進步。
“資助育人”路徑的構建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高校應該從尊重貧困大學生的個性出發(f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培養(yǎng)具有社會使命感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璐,孫俊華.探索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6(01):81+83.
[2]陳文雯.高校資助文化育人體系構建及研究[J].智庫時代,2019(10):92-93.
[3]李思思.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研究[D].溫州大學,2019.
[4]陳文彪,田建和.高校資助育人體系與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8(04):78-80.
[5]周雪玉.對高校發(fā)展性資助育人體系的探索[J].才智,2016(33):54.
[6]盧雯君.淺談和諧校園下的獨立學院資助育人體系構建[J].信息化建設,2015(11):227.
基金項目: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課題“‘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YKYDF201802)。
作者簡介:姚丹丹(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